一余平昔讀書,每一書竟,必撮要為之解題。歲月既,積稿盈尺,非敢有所論著,姑以備遗忘而已。去秋(余按:指一九二七年秋》避南還,匆匆雜置行箧中,遗失泰半。今檢餘存,惟書畫書籍較多。旅居(余按:指一二七年秋至一九二八年秋僑居天津》無俚,因為補拾歸類,以成斯篇。敝帚之珍聊用。二這是越園公《書畫書錄解題》一書《序例》的段話,清楚地表明了他撰冩該書的起因。起因是偶然的,是丈7檢餘存,惟書畫書籍較多」。越園公日讀書,所作解題多随手夾人該書中,書如果丢失了,解題手稿也隨之丢失。而今畫類書籍提要幸存者較多,遂有補作之想法。余家文藝傳家三百年,越園公本人頗喜愛書畫藝術,時時以整理舊籍為己任,該書問世亦屬必然。他僑居天津期間,任何職務在身,常與梁任公相過從,縱談學問。而梁氏飲冰室的豐富藏書,為他補
本书主要包括《虚舟题跋》《竹云题跋》两部分。其中前者有《虚舟题跋》十卷、《虚舟题跋补原》三卷,后者为四卷。《竹云题跋》、《虚舟题跋》均系王澍生平临摹旧迹,各为题跋之作。全书所论对象颇为丰富,包括先秦至清代刻石、墨迹书法作品多种,还收录了少量论画题跋。王澍对于碑帖的考证态度颇为严谨,不主观异端,妄下结论。其论证是基于清代考证之风基础上的,将历史和书法风格紧密结合,从而使考辨论述更为详确。两书钩玄洞微,充分体现了王澍的书学思想,为学书者所珍。本次出版《虚舟题跋》部分以温纯刻本为底本,校以忏花庵本;《竹云题跋》以海山仙馆本为底本,校以忏花庵本。书后附有历次刻本序跋,以便读者研读。
印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拍包涵篆刻艺术、古文字学、金石学、书法、印谱以及印学史论等多个学科。 西冷印社创立于一九。四年,宗旨是『保存令石,研究印学』,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其社员,先后有一百余人,分布于各地,以及海外日、韩、东南亚,远及欧美等国家。他们大多是篆刻名家与印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或收藏鉴赏家,终身或业余从事篆刻创作印学研究、印学艺术口明鉴常收藏,孜孜不倦,成果斐然。在爱社如家的精神影响与传承下,他们在离世之前,或留遗嘱,将自兀二所创作之佳品捐于印社,或将藏口明无偿捐赠印社保存,传承后学,以光大印学的普及与研究,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发展篆刻艺术,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印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拍包涵篆刻艺术、古文字学、金石学、书法、印谱以及印学史论等多个学科。 西冷印社创立于一九。四年,宗旨是『保存令石,研究印学』,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其社员,先后有一百余人,分布于各地,以及海外日、韩、东南亚,远及欧美等国家。他们大多是篆刻名家与印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或收藏鉴赏家,终身或业余从事篆刻创作印学研究、印学艺术口明鉴常收藏,孜孜不倦,成果斐然。在爱社如家的精神影响与传承下,他们在离世之前,或留遗嘱,将自兀二所创作之佳品捐于印社,或将藏口明无偿捐赠印社保存,传承后学,以光大印学的普及与研究,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发展篆刻艺术,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本书主要包括《虚舟题跋》《竹云题跋》两部分。其中前者有《虚舟题跋》十卷、《虚舟题跋补原》三卷,后者为四卷。《竹云题跋》、《虚舟题跋》均系王澍生平临摹旧迹,各为题跋之作。全书所论对象颇为丰富,包括先秦至清代刻石、墨迹书法作品多种,还收录了少量论画题跋。王澍对于碑帖的考证态度颇为严谨,不主观异端,妄下结论。其论证是基于清代考证之风基础上的,将历史和书法风格紧密结合,从而使考辨论述更为详确。两书钩玄洞微,充分体现了王澍的书学思想,为学书者所珍。本次出版《虚舟题跋》部分以温纯刻本为底本,校以忏花庵本;《竹云题跋》以海山仙馆本为底本,校以忏花庵本。书后附有历次刻本序跋,以便读者研读。
《茶具图赞(外三种)》为我社“古刻新韵”系列丛书中的一种,该书包括四种:《茶具图赞》、《文房职方图赞》、《续文房职方图赞》及《燕几图》,生动反映了古代文人的闲雅生活。此次影印以明刻本《欣赏编》为底本影印。
《封泥考略》全书共收封泥八百四十九方。所收各封泥大体上以内容分类编排,先列官印,后列私印及闲章。每种封泥皆配有原大拓片,真实地反映了秦汉印章篆刻的原貌。而封泥后附有翁大年等所作考释,所论内容涉及官制、地理等方面,开创了以封泥文字证史、补史的先河。因此,该书既是了解汉代篆刻艺术的书目,也是研究古代职官、历史地理等的重要材料。 《封泥考略》一书于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在上海石印出版。
《画法要录》初编十七卷,二编十卷,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余绍宋先生辑撰。余绍宋幼承家学,长于书法,中年后始从事绘画,为‘新传统派’之代表人物。其对中国古代书画著述及理论颇加留意,其研究著作之最著者《书画书录解题》,系中国古代书画典籍目录学开山之作。《初编》专为摹习山水画而作,分类辑录中国古代画学专著的相关论述,依次编排,凡有观点近似或不同者,则以注文形式附后,间有余氏所加案语,考订精当。《二编》则为除山水画之外的其他画学分科,体例与初编相似。另有颜料和点缀两部分,加上《初编》中的纸绢、题识二部分,中国古代绘画的方方面面,尽收于一书之中,非但便于初学,即使从事绘画多年者,亦可从中大获禆益。职是之故,该书一经问世,大受欢迎,曾多次影印再版。本书首次加以校点整理,除分段标点外,对原书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国有文字出现,中国书法就有了产生、发展的土壤。在灿烂辉煌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滋养下,中国书法史上诞生了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浓缩了一个个朝代的文化精髓、审美取向以及哲学思想,尊为中国书法的经典。
清代匠作则例已见者约七十种,内容涉及四十余作,是有关建筑、工艺美术及手工业的文献资料。本编按作汇录,各成专辑;除为校勘、标点外,并试分类排比。 此册辑录装修作得2259条,漆作得161条,泥金作得14条,油作得544条,可供研究民间传统建筑者作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