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孔庙藏有大量碑刻,尤以宋高宗趟构所书石经最为知名于世。宋高宗趟构(一一○七——一一八七》雅爱书法绘画,着有《翰墨志》。据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七记载,高宗常自言其学书:『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虽屡易典型,而心之所嗜固有在矣!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舍笔墨。:呙宗书法,初学黄庭坚,继翠米芾,后又专意王羲之。他曾说:『书必以钟王为法,然后出入变化,自成一家。』人称其书法用笔润媚圆和,精奥纯正,丰腴圆润不失清逸之气,温柔妍婉,颇具清和流宕之象,结字在真行之间,疏朗秀整,章法疏阔宽稳,字不相属,以气衔通。宋人赞其御笔诏书亲札,有『云奎画,超绝古今』之语。如今珍藏在杭州孔庙石经阁的《南宋大学石经》,则是他的书法代表作品。
本书还汇集了中日两国学者对《六合丛谈》的研究论文和全文词汇索引。全书分为三部分,即研究编、资料编、影印文本。 《六合丛谈》是按中国正朔及夏历出版的。创刊于晚清咸丰七年正月初一(公元1857年1月26日。以后每个夏历月出版一期,该年适逢夏历闰五月,所以一年里出了十三期,归为卷。咸丰八年正月初一出了第二卷号,四个月以后,于五月份出了第二号,也是该刊的终刊号。 《六合丛谈》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当然也有宗教内容,但从份量来看并不占主要地位。具体而言,《六合丛谈》的文章分为这么几大类:自然科学(包括地理学、物理学、天文学);自然神学;西学(介绍西方人文科学的源流);新闻,为了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称之为“近事”;另外还有杂纪、新书介绍、月历、货单等内容。 对于《六合丛谈》的学术意义与史料价
《立雪齐琴谱》,清汪绂辑,成书于清雍正八年(一七三0)。二卷,上卷载:二百单三指掌、二十五调指掌、五调啓蒙、三文及古谱九曲;下卷载汪氏自制七曲,共收十六曲。“立雪齐”为汪氏室名,故名《立雪齐琴谱》。 汪绂(一六九二——一七五九),初名烜,字燦人,號雙池,婺源人。著有《乐经律吕通解》,自稱“余于琴学,习而不工,而依咏和聲,颇通其意。黟然而黑,颀然而长,蓋旦暮于琴遇之。”汪氏于琴风,崇尚惟淡以和,反对“瓷意吟猱,逖成浟濫,烦聲促節,道欲增悲”之聲。他认为:“先王之乐惟淡以和。淡,故欲心平。和,故躁心釋。”故其将常奏之曲及目自制之谱辑为《立雪齐琴谱》,以其乐理之说相呼应,其问篇什酌以淡和,或怡然自适,或凄以哀思,或远杳清冥,或平和广大,“以庸约乎中正”。而对音调靡漫凶过,稍乘和淡
本书还汇集了中日两国学者对《六合丛谈》的研究论文和全文词汇索引。全书分为三部分,即研究编、资料编、影印文本。 《六合丛谈》是按中国正朔及夏历出版的。创刊于晚清咸丰七年正月初一(公元1857年1月26日。以后每个夏历月出版一期,该年适逢夏历闰五月,所以一年里出了十三期,归为卷。咸丰八年正月初一出了第二卷号,四个月以后,于五月份出了第二号,也是该刊的终刊号。 《六合丛谈》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当然也有宗教内容,但从份量来看并不占主要地位。具体而言,《六合丛谈》的文章分为这么几大类:自然科学(包括地理学、物理学、天文学);自然神学;西学(介绍西方人文科学的源流);新闻,为了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称之为“近事”;另外还有杂纪、新书介绍、月历、货单等内容。 对于《六合丛谈》的学术意义与史料价
影宋刻本雕版印刷
《慈悲水忏法》三卷,为明正统元年(一四三六)阮普兴泥金写本,三册。唐释知玄撰,明释若讷修治。经折装。匡高一九厘米,宽八点三厘米;书高二五厘米,宽八点三厘米。半叶五行,行十五字,小字六行二十字,白口,无鱼尾,上下双边。三卷为足本,湛蓝色的磁青纸,楷书。 知玄(八○九——八八一)为唐代僧人。俗姓陈,字俊觉,洪雅人。年十三,讲道于蜀,时号陈菩萨。 韦驮,梵文skanda(塞建陀)音译的讹略,亦称韦天将军。佛教护法天神。传说为四天王中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自唐初道宣记载其事迹以来,被安置于寺院中。其塑像一般穿古武将服,执金刚杵,立于天王殿弥勒像之后,面对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 卷前有明释若讷修治《慈悲水忏法》缘起和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天王三幅扉
今虞琴社创始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十月而有琴刊徽文之举。承各地琴人惠赐稿件。截至次年一月底。哀集已宏。遂以不从事编辑。原期于本社成立周年纪念日出版。
本书是刘沅在平生遍注群经,发明儒家义理的基础上,于晚年所著的对的《大学》(原载《礼记》,南宋从《礼记》中抽出,列入《四书》,几被后世理学家奉为儒家“”)一篇的注释著作,指点儒家入手工夫,最为亲切。
《古辞辨》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古汉语语义词典。作者在本书的《凡例》和《后记》中反复阐述了写作的由来和命名的立意。通过对十三经、周秦诸子等常用典籍的梳理,作者筛选出4000多个常用字词,将它们按意义的共性类聚为1400余组;在意义组内,着重分析阐释字词间的内在区别。书名“古辞辨”,是《古代汉语近义辞辨析》的缩称,“就其实际来说,是一部扩大了收录范围的古代汉语常用词同义词词典”(引文见本书《后记》,下同)。作者超脱了现代词汇学的分类,将同义词、近义词、对义词、同类词、同源词等放在一起,以它们所指的对象为范畴,以它们的意义关联为纽带,把看似散沙式的字词构筑成了一个古汉语词义的本体框架。
本书还汇集了中日两国学者对《六合丛谈》的研究论文和全文词汇索引。全书分为三部分,即研究编、资料编、影印文本。 《六合丛谈》是按中国正朔及夏历出版的。创刊于晚清咸丰七年正月初一(公元1857年1月26日。以后每个夏历月出版一期,该年适逢夏历闰五月,所以一年里出了十三期,归为卷。咸丰八年正月初一出了第二卷号,四个月以后,于五月份出了第二号,也是该刊的终刊号。 《六合丛谈》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当然也有宗教内容,但从份量来看并不占主要地位。具体而言,《六合丛谈》的文章分为这么几大类:自然科学(包括地理学、物理学、天文学);自然神学;西学(介绍西方人文科学的源流);新闻,为了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称之为“近事”;另外还有杂纪、新书介绍、月历、货单等内容。 对于《六合丛谈》的学术意义与史料价
《古辞辨》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古汉语语义词典。作者在本书的《凡例》和《后记》中反复阐述了写作的由来和命名的立意。通过对十三经、周秦诸子等常用典籍的梳理,作者筛选出4000多个常用字词,将它们按意义的共性类聚为1400余组;在意义组内,着重分析阐释字词间的内在区别。书名“古辞辨”,是《古代汉语近义辞辨析》的缩称,“就其实际来说,是一部扩大了收录范围的古代汉语常用词同义词词典”(引文见本书《后记》,下同)。作者超脱了现代词汇学的分类,将同义词、近义词、对义词、同类词、同源词等放在一起,以它们所指的对象为范畴,以它们的意义关联为纽带,把看似散沙式的字词构筑成了一个古汉语词义的本体框架。
本书还汇集了中日两国学者对《六合丛谈》的研究论文和全文词汇索引。全书分为三部分,即研究编、资料编、影印文本。 《六合丛谈》是按中国正朔及夏历出版的。创刊于晚清咸丰七年正月初一(公元1857年1月26日。以后每个夏历月出版一期,该年适逢夏历闰五月,所以一年里出了十三期,归为卷。咸丰八年正月初一出了第二卷号,四个月以后,于五月份出了第二号,也是该刊的终刊号。 《六合丛谈》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当然也有宗教内容,但从份量来看并不占主要地位。具体而言,《六合丛谈》的文章分为这么几大类:自然科学(包括地理学、物理学、天文学);自然神学;西学(介绍西方人文科学的源流);新闻,为了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称之为“近事”;另外还有杂纪、新书介绍、月历、货单等内容。 对于《六合丛谈》的学术意义与史料价
医学通论总部查阅文献近二干部(种),实际采录五百三十余种。所釆文献均编排于本总部之后的《引用书目表》,以供读者稽核、参考。由于本总部的特殊性,如既需搜编一部丛书的序跋,同时又需搜编其子目书中的资料且需下悖于相关规定,故《引用书目表》如实编排了所采用过的丛书及其子目书。 本总部搜录编纂中国古代属于医学领域的、宏观总体性的论述。这些论述,长期以来总揽着医学全局,指导着医学方向,在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影响,一直被历代学者和医家所重视。故《中华大典,医学分典》中首列医学通论总部。其具体内容和纬目,依照“有则设之,无则下设”的编纂原则设置如下: 题解搜编有关“医”的医学概念、涵义内容,以明古代医学的定义及其范畴。而“医”的其它非医学意义、概念则下录。 著录搜编有关历代
《图绘宝鉴》依作者夏文彦自序所记,成书于元朝灭亡前三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一三六五)。此书也采用中国画书通例,既以记术画家传记为中心,又兼及画论,这种主张也必然对我国以此观点进行的画家评介方法有感化影响。 关于《图绘宝鉴》,早先泷精一博士曾发表过一篇名为《 与日本人的画论》的论文(载《国华》第三○二号,一九一五.七.),据此文,《图绘宝鉴》如何传入日本已难确考,然而在中足利时代(一三三八——一五七三)初期日本即已有此书。 《图绘宝鉴》自传入日本,对日本影响甚大,关于中国绘画的信息很多都得自《图绘宝鉴》。最初传入的是元刊本,然而以毛晋汲古阁本为代表的明刊本陆续传入后,信息源向明刊本转化,甚至很不合理地依据明刊本修改元刊本内容。
南戲《琵琶记》,元·高明(约一三○七——约一三七一年)著,该劇以宋元时民间流传的蔡伯喈故事及戲文《赵贞女蔡二郎》为基礎创作而成。剧中描写蔡伯喈進京应试中状元后,被迫入贅相府,其妻赵五娘在家奉飬公婆,艰难度日。公婆去世后,赵五娘剪发葬以安葬双亲。遂又一路琵琶賣唱至京尋夫,历尽艰辛,终成圑圆。《琵琶记》问世以后,影響很大,有“曲祖”、南曲”之宗”等美稱,并流傅海外。 本书共编录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琵琶记》、明容与堂刻《李卓吾批评琵琶记》、清成裕堂刻《绣像第七才子书》、清末暖红室刻《陈眉公批评琵琶记》四种刻本的插图,所录插图共有一百三十八幅。影印时根据版面情况封原图略作缩小,每一种插图之前均封原书版本、尺寸、刻工、绘图者、插图情况等作简要说明,以便读者瞭解。
《海日流光》共收入沈曾植书画作品182件,分上编、下编和附录三部分。上编收入嘉兴博物馆馆藏沈曾植作品,下编选录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浙江省各文博单位藏沈曾植作品,附录收入沈曾植之子慈护先生捐赠嘉兴博物馆的沈曾植先祖资料、作品以及与沈曾植相关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特别是附录中的大部分作品为首次出版。本书以作品创作时间先后进行编排,未署年月的依其内容或书风归入相应时间段,并附款识释文、印鉴著录以及收藏单位等相关信息。
陈道复(公元一四八三年——一五四四年)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诸生。尝受业于文征明。天才秀发,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绘画,咸臻其妙。擅写意花卉,淡墨浅色,风格疏爽,亦画山水,不落蹊径,世人以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书工行草,出杨凝式、林藻,超迈劲拔,老笔纵横可赏。正书初从文征明,欲取风韵,遂成媚侧;小篆亦潇洒清劲。巡抚都御史陈公,开馆礼聘,俾书《五经》、《周礼》,镂板置学,名益大震。有《白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