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影响深远的作品,为世人修身、教子的经典读本。编者以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校的光绪己卯年(1979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采用简体横排,新式标点,完整收录,绝无删节。更加在原书内容基础上,补充曾国藩家人对应的来信,形成了这本《曾文正公家书》(增补版)。随书附赠《曾文正公家训》(增补版)。 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 增补的家人来信,综合参考了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补》、海南出
《儒林外史》是晚清谴责小说之一,书中描写了近二百名各式人物,生动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界的重视。李汉秋先生积数十年之功,汇集十种清末以来对此书的评点,融于一书,加以标点、校勘,既便于读者理解,增添阅读乐趣,又便于学者进行各方面研究。
全书共三卷。卷一为词,卷二为诗,卷三为文。词凡53首,存疑辩证之作7首,佚句4则。诗凡16首,佚句14则,存疑佚句1则。文凡10篇。附录三种: 一、 《李清照年谱》; 二、 《传记·序跋》;三、 《总评》。前有作者自序,末有后记。共三十一万字,被列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社规格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并有精装本供读者收藏。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为杰出的女词人,长期以来,一直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史载原有《李易安文集》十二卷、《易安词》(一作《漱玉词》)六卷,然早已散佚。后人不断搜集,所得不多,如明末毛晋汲古阁诗词杂俎本、清末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民国赵万里校辑宋金元词本,皆辑有《漱玉词》,不仅量少,而且皆无注释。晚近王仲闻所著《李清照集校注》,较为精审而全面,然收词仅43首,校注亦有不详与未安之处。其他
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盛况空前,闺秀作家数以千计,沈善宝(1808-1862)即是其中杰出者。她的《鸿雪楼诗选初集》《鸿雪楼词》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为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活跃于杭州和北京的具有代表性的才媛,沈善宝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由于其作品没有得到重新整理刊行,研究者和读者很难睹其全貌。因而目前对沈善宝研究,主要是围绕其《名媛诗话》展开,对其诗词文本的研究较少,难以得到其原作是主要原因之一。《鸿雪楼诗词集校注》校注者珊丹对沈善宝生平和创作有深入研究,其校注细致认真,钩沉索隐,用力甚深。本书对沈善宝诗词的校注可谓是一项开拓性的文献整理工作。
《藥王飬性篇箋注》從《備急千金要方》〔飬性篇〕舆《千金翼方》〔飬性篇〕、〔退居篇〕中辑出類编而成。《要方》底本采用日本江户醫学馆影刊宋本,並以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新雕孫真人本千金方》、北京圖书馆藏元刻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明书院刊本,以明万曆王肯堂校刻本進行校正。同时对《要方》、《翼方》底本采用元大德梅溪书也逐一進行了比勘,並寫出校记。他校所用版本多为通行本。兹不列叙。 书中古今字、異體字、俗寫字一筆改为通行规范字。
浙江省文化工程项目成果。这是编者几十年研究戴复古的成果,堪称是目前校点精准、收诗文最全、为学界提供一本可信可用之全集。本书以台州丛书甲集本《石屏集》为底本,参校四部本、四库本、名贤本、宋诗抄本等版本互校。序言由社科院刘扬忠研究员、浙大教授胡可先各一篇;前言由校考结合几十年研究成果写成;计诗七卷词一卷,整理收集佚诗佚词84篇,佚文2篇,合为一卷,附录族人诗一卷,原序跋一卷,校点者论文选录一卷,共十二卷。
《两般秋雨盦随笔》是一部著名的丛著杂纂类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四类:稽古考辨、诗文评述、文坛逸事、风土名物。由于作者性贯灵犀,博设经典,因而该书中提供的许多资料很有价值,对古代名物佚事的考证论述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本书是《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系列之一的《天问研究》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编年、从《天问》中所见屈原的唯物论思想、《天问》的写作年代及地点、《天问》对于上古史研究的贡献、从《天问》中所见的春秋末年楚宗庙壁画等内容。
黄仲则的诗歌,在风雨飘摇的旧时代,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瞿秋白早年在叙述家庭的穷困生活时会说:“想起我与父亲的远别,重逢时节也不知在何年何月,家道又如此,真正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仲则的那句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饿乡纪程》)当他走上革命道路后,在赠送给友人的一首诗中,再次提到黄仲则:“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羊牧之《我所知道的瞿秋白》)对黄仲则的深切同情,溢于言表。 郭沫若说过,郁达夫不仅很喜欢黄仲则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似乎有意在学他,“他的短篇小说《朵石矶》便是以黄仲则为主人公的,而其实是在《夫子自道》”。(《郁达夫诗词钞序》)在解放前的三十年间,有关黄仲则的年谱,评傅、各种选本,陆续出版,数量之多,超过清代其它诗人
何夢桂著《潛齋文集》凡十一卷,含詩三卷、詞一卷(卷末附有試策一篇)、序三卷、記二卷、雜文二卷。何氏詩文,諸家褒貶不一,其詞則頗有可觀。况周頤謂:“嚴叟佳句工於言情者較多,而氣格雅近沈著,在南宋人詞中不失爲中上之選。” 《潛齋文集》有明成化刻本、萬曆刻本、何之綸本及清刻本、抄本多種版本,本書採用明萬曆刻本爲底本,校以明成化刻本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書後所附何夢桂族孫何景福《鐵牛翁遺稿》,則以《宜秋館彙刻宋人集》本爲底本,參校清長洲顧氏繡野草堂刻本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本書採擇審慎,校勘嚴謹,是宋人别集整理出版的又一收獲,于宋代文獻和文學研究皆有較大參考價值。
明代自中叶以后,永嘉永强这片土地,英才辈出,二都英桥王氏,簪缨相继,号称文学世家,王澈、王激、王叔果、王叔杲、王光蕴、王光美等为其尤其者。 王叔杲(1517-1600),字阳德,号旸谷,明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王澈次子。其先于宋末由台州黄岩迁来永嘉,世居华盖乡二都英桥里。他自小聪颖好学,自经史外,凡山经、地志、星历、堪与之书,无不旁窥心领。嘉靖九年(1530),年十四,其父澈在京师官兵的部郎,遂偕兄叔果随父至京就学,学业益进。嘉靖十三年,母潘恭人卒于京师,他待父扶榇归葬半山,守庐墓。二十二年癸卯,年二十七举于乡。次年,应礼部试未捷。其后,居乡侍春老父,淡于名利,久不赴考。会倭寇动掠沿海,叔父沛、族史行,均抗倭死。他认为战守不筑营厽,进退无据,难以立于不败之地,建议筑永昌堡,并董理其事,堡成,
一代才女李清照,因其不同寻常的经历和际遇,创作出非凡卓异的文学作品,百代流传,千载景仰。然而人们是否真正全部读懂了李清照的作品?《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清照集笺注(修订本)》学者徐培均先生倾力之作,被海内外知名学者称为笺释李清照集的“性”著作。此次出版修订本,比原版《李清照集笺注》增加约2万字,是徐先生近年来研究李清照的成果,是更加完善之本。读《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清照集笺注(修订本)》可对李清照身世经历和著作有一个正面的了解。
严羽生前究有多少著作?至今还未搞清楚。可以断言的,是决不止现存这两种,一定还有很多,或已亡佚,或有所存留而、倘未发现。在《庐陵客馆雨霁登楼言怀寄友》诗中,他自言“徒事百卷文·未返一竿钓”。至元庚寅(12(1)O)黄公绍为《沧浪吟卷》作序·说他所看列的《沧浪吟卷》,已是“盖仅有存者”,“犹存什一于千百”。后来朱霞作《严羽传》时,也还提到此点:“先生辟地江楚,诗散逸为多,至元间邑人黄公绍搜存稿仅百三十余篇,为序而传之。”可见他的诗在至兀间已大部散逸。 朱霞传记中曾提及严羽的诗论,云:“论诗推盛唐·谓后之过高者多法汉魏而蔑视盛唐,不知诗之众体,至唐始备,唐之不能为汉魏,犹汉魏之不能为唐也。因言古制有可以行之j代而不可行于后 世者,非三代之制不善也,时不同也,诗亦若是已耳。又日:诗有另别才,非关
严羽生前究有多少著作?至今还未搞清楚。可以断言的,是决不止现存这两种,一定还有很多,或已亡佚,或有所存留而、倘未发现。在《庐陵客馆雨霁登楼言怀寄友》诗中,他自言“徒事百卷文·未返一竿钓”。至元庚寅(12(1)O)黄公绍为《沧浪吟卷》作序·说他所看列的《沧浪吟卷》,已是“盖仅有存者”,“犹存什一于千百”。后来朱霞作《严羽传》时,也还提到此点:“先生辟地江楚,诗散逸为多,至元间邑人黄公绍搜存稿仅百三十余篇,为序而传之。”可见他的诗在至兀间已大部散逸。 朱霞传记中曾提及严羽的诗论,云:“论诗推盛唐·谓后之过高者多法汉魏而蔑视盛唐,不知诗之众体,至唐始备,唐之不能为汉魏,犹汉魏之不能为唐也。因言古制有可以行之j代而不可行于后 世者,非三代之制不善也,时不同也,诗亦若是已耳。又日:诗有另别才,非关
苏东坡是我国文学史上最的词人,历来深受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关注。《东坡乐府笺》由清代学者朱孝臧编年校注,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作笺,是当今研读苏词不可或缺的文本。本书书首汇集《东坡先生墓志铭》、东坡词评等苏轼研究相关材料。正文部分包括本文、校记、朱孝臧注、龙榆生笺等内容。苏词本身之优美精彩固不必说,朱、龙二位大家的笺注考证详实、注解精到。引次据商务印书馆1958年本,重新整理,读者极便检索。相信它的出版会受到广大苏轼研究者、爱好者的欢迎。
《浙江文丛:宗泽集》宗泽(一〇六〇-一二一八),宋代抗金名将,婺州义鸟县(今浙江义鸟)人。早年历仕州县,有政声。靖康元年(一二二八),金兵南侵,宗泽时任知磁州,遮留出使金营的康王赵构,部署抗金。靖康之变后,宗泽支持康王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出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收聚溃兵,招抚义军,重整京师防务,挫退金军攻势。同时,宗泽多次上疏议请高宗回銮京师,开始北伐,但均未得到高宗响应。宗泽忧愤而卒,临终前三呼『过河』。 宗泽诗文,有《宗忠简公集》传世,明清间几度刊刻,有正德辛未(一五一一)刻本《宗忠简公文集》、嘉靖辛亥《一五五二刻本坌里刻宗忠简公文集》、崇祯丙子(一六三六)刻本《宗忠简公集》、康熙辛未(一六九一)刻本《宗不忠简公集》、康熙丙戌(一七〇六)刻本《宋东京留守宗忠简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