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孤山的梅又开了,寂寞如雪,那懂它的人在何方?谁言孤独,梅妻鹤子;谁言清贫,满湖月色;谁言无人知,一纸诗篇,落花点上了。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文丛”系列《林和靖诗集》,因缘谁堪问,梅花一梦里。 林和靖喜作詩,多奇句,然既就,隨輒棄之,流傳於世者猶有四卷三百餘篇,律詩、絶句、古風皆有可觀,於當時即有大名,歷代多經傳刻。沈幼征先生整理《林和靖集》,以近人邵裴子手校本爲據,參校他本,務求精審,并對字詞含義予以注釋,曾於一九八五年在本社出版。本次再版,在原書基礎上增補後人題詠等相關資料,可爲參考。
《唐宋词谱校正》词,是中国韵文形式中最精巧和格律最严密的一种体裁。词体格律的整理始于明代,完成于清初。康熙二十六年万树《词律》为词体格律规范奠立了坚实基础,然过于苛严而不实用。康熙五十四年编纂的《钦定词谱》所收词体最全,图谱参列,较为适用,故三百年来被奉为词体圭臬;此后诸多词谱之编皆从其出,且而有所不及。但是,《词谱》存在的问题亦颇多,如误收唐人声诗、元曲近百调;每词分列之别体过于繁沓;小令和长调的区分无合理标准;以及征引、校勘、刊刻之误甚多。自清初以来,词学界关于词体的起源、声诗与词的关系、诗词的分界、词调的分类、词体的定格和词韵的标准等问题的争议,皆由于缺乏高度学术规范的词谱所致。作者在吸取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对唐宋词调进行增补、考订和辨析,以整理出新的词谱,力图
《台湾外志》又名《台湾外记》,主要记述郑成功、郑经父子收复和开发台湾的经过,以及清政府与郑氏之间的军事斗争及和谈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是《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系列之一的《唐集叙录》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玉川子诗集》、《李文饶文集》、《章孝标诗(附章碣诗)》、《沈下贤文集》、《朱庆余诗集》、《樊川文集》、《李义山集》、《会昌进士诗集》等内容。
早在本世纪初,以蒋黼,刘师培、罗裱玉等为代表的敦煌学家,已经开始重视敦煌遗书内保存的某些《文选》赋类作品的残卷,或率先撰术序跋,或迻録影印,或比勘考证,使湮没已久的唐人写本《文选》赋篇又复重显于世。 《敦煌赋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记》。校勘工作的基本条件是备具众本,在此基础上,还应明通文字、训话、音韵之学。这种传统的治学方法,在目前浮世嚣尘之中,己日难见。《敦煌赋汇》则潜力静心,广搜校本,博采众言,使《校记》部分精详周备,蔚然可观。以王仲宣《登楼赋》为例。该赋以伯3480为原木,参照的刊本、校本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克家刻本《文选》(简称文选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宋刻六臣注本《文选》(简称丛刊本)、《艺文类聚》卷63所载本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简称类聚本)、张溥
胡奎(二三一五!一四○九》,字虚白,號斗南老人,海寧《今屬浙江》人。學詩於貢師泰,與貝瓊、高啟等有詩文往來。洪武六年(三一七三》,以儒學徵至京師,告以母老,辭歸。永樂初,徵为寧王府教授、六年《一四○八》以年邁遣歸,次年卒。著有《斗南先生詩集》六卷,凡一千九百餘首,寧王朱權親為作序,並命付梓以傳。其詩不事雕飾,往往有自然之致。尤長於古樂府及歌行體,受鐵崖體詩風浸染頗深。朱權序謂其『歷三朝,聲譽聳於京臺,詩名震於淵藪』『時人皆稱之為詩仙』。朱彝尊《静志居詩話》稱『其功力既深,格調未免太熟,誦之若古人集中所已有者』。《四庫全書總目》云彝尊之言『誠不為過』,然『舂雍和雅,其長處亦不可掩,視後來之捃拾摹擬者,固有間矣』。《明詩紀事。甲籤》卷一二稱『虚白長於樂府,七言绝句,風藻翩翩,殊有
宋蜀刻本唐人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最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影印本版框尺寸悉准原书,印章据原书套红。 此蜀刻本二卷,流传至稀少,元明清三代又为官府和藏家所秘,学者无由得见,以为亡佚。
曹寅(1658—1712),清满洲正白旗人,字子清,号楝亭,又号荔轩。曹雪芹祖父。世为康熙近臣,曾任御前侍卫、仪正、旗鼓佐领、内务府慎刑司郎中,后督理江宁织造,兼巡视两淮盐政,累官至通政使。工诗词,擅戏曲,喜书画,精赏鉴,且富有藏书,校勘精审。传世有《楝亭集》、《楝亭五种》、《楝亭藏书十二种》和戏曲《北红拂记》、《太平乐事》、《续琵琶》等。 曹寅所作《续琵琶》传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此传奇虽经卢前、周汝昌、顾平旦、宋铁铮等学者做出过大量的挖掘考证工作,但迄今为止尚无可供红学爱好者阅读的校点笺注本问世,洵为憾事。笔者不揣鄙陋,历时一载有余,撰成《续琵琶笺注》,以飨读者,并就教于曹学方家。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阮籍集校注》是陳伯君先生的遺著。陳伯君名紹功,以字行,湖南湘潭人。一九二○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在校時曾師事黃侃、黃節、馬敘倫、吳梅諸先生,畢業后從事教育、新聞等工作,性耽文史,長于詩詞。在本書之前,阮籍作品向無詩文合集的校注本,唯《詠懷詩》部分有黃節等人的注本行世,本書是次對阮籍詩文進行逐篇校勘和注釋的整理本,其中引用大量手史料,既能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有很多獨到的見解。
一、本書考述對象,原則上為唐前別集。雖人唐而傳統視為唐前者,亦人列。如沈婺華之《沈后集》,沈后虽唐贞观初尚存,然世以陈后主皇后视之,故予敘錄。有爭議而難以確定者,亦人列。如《隋書.經籍志》著錄陳沙門《釋嵩集》六卷,釋嵩或即為由南北朝入隋進而人唐之釋慧。嵩,然難以遽定,亦加敘錄。 二、人選之集,盡量按照作者卒年確定其所在朝代,並以此為據,確定其別集所在朝代。如《陶淵明集》,依《隋書.經籍志.》歸人南朝宋,而不依傳統習慣歸人束晉。又如《蕭琮集》,《隋書。經籍志》歸其集於梁,其人實已人隋,故本書不依《隋志》,而徑歸其入隋:但開國帝王(或類似情形)之集不循此例,一般置於其所創朝代之首。如曹操為漢人,《魏武帝集》置於魏;司馬懿為魏人,《晉宣帝集》置於晉. 三、一代之中,諸集编次大致以時間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