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影响深远的作品,为世人修身、教子的经典读本。编者以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校的光绪己卯年(1979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采用简体横排,新式标点,完整收录,绝无删节。更加在原书内容基础上,补充曾国藩家人对应的来信,形成了这本《曾文正公家书》(增补版)。随书附赠《曾文正公家训》(增补版)。 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 增补的家人来信,综合参考了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补》、海南出
《病余长语》十二卷,清边连宝撰。边连宝(一七00——一七七三),字赵珍,后改肇畛,号随园,晚号舜仙、茗惮居士,直隶河间府任邱县(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清代中期有名学者、诗人。时与献县戈涛、高阳李才葺并称「燕南三子气又与戈涛有「瀛州二子」之目,合刘炳、李中简、纪昀、戈岱、边继祖,并称为「瀛州七子」(亦称「河间七子」),且与钱塘袁枚并称「南北随园」,学者称其为「北随园先生气」。此次整理,以天津图书馆藏本为底本,校以清华残本,并对《长语》中所征引之书,皆二核对原始出处。作者在引书过程中,有些是节引综述,与原文不尽相同,今为明确起讫,便于阅读,凡属此类引文,皆以引号括之。对于其中影响文意的文字酌作校勘,并在按语中说明引文出处及删节情况。凡校勘中所涉书籍,皆胪列出来,作参考书目附于后,以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第2辑 沈信卿先生文集》由沈恩孚著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书中描写了近二百名各式人物,生动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界的重视。李汉秋先生积数十年之功,汇集十种清末以来对《儒林外史》的评点,融于《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加以标点、校勘,既便于读者理解,增添阅读乐趣,又便于学者进行各方面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嘉祐集笺注》内容简介:苏洵字阴允,人称老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禅符二年(一○○九),卒于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享年五十八岁。洵出身寒微,少喜游荡,年已壮犹不知书,其父苏序亦纵而不问。年二十七始大发愤,然屡试不中。嘉佑初挈二子入京,以雷太简、帐方阵荐,得识欧旸修,为座上客。修称其文有厚之风,并荐陶于朝。修知礼部贡举,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第。自是父子三人名动京师,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苏氏文章辽擅天下。以修举荐,朝廷两次召陶试策论于舍人院,陶辞不就,遂除洵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礼书,以陶为霸州文安县主簿,舆陈州项城令姚辟阳令眺辟共主修撰。书戍,方奏未报,赍志以殁。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书中描写了近二百名各式人物,生动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界的重视。李汉秋先生积数十年之功,汇集十种清末以来对《儒林外史》的评点,融于《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加以标点、校勘,既便于读者理解,增添阅读乐趣,又便于学者进行各方面研究。
《客话》记载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史地科技、文艺等各个层面。书中对清初朝章制度、入关前后建置,以及朝人物言行的记述,或得力于耳闻目睹,或来源于可靠的文献,均具高的史料价值。而旁及有关《儒林外史》的人物原型、《西游记》者与长生殿的演出经过,均为文学史研究不可多得的有用资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本书中屡为被压迫的妇女不平,流露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如卷五论寡妇守节,对宋儒所谓失节事大,饿死事小”不以为然,予以尖锐的嘲讽,认为“古今多少名公卿、贤士大夫,尚多愧此言,乃责之茕茕少妇耶”。作者的这异于流俗的大胆议论,与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冷酷的理学格格不入无疑是非常难得的。 《客话》流行的主要刊本有戴璐校刊十二卷本和光绪铅印二十二卷本。前者非全璧,与后者比照,条目仅及其
权德舆出身于一个有文学素养的封建官僚家庭。其先世居天水略阳(今峡西省略阳县》。祖父陲,以艺学与苏源明友善,官卒羽林军录事参军。父名嗥,不污于安实禄山,以卓行闻,徙居润州丹陡(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南》,官至著作郎,与李华等友善。
《宋蜀刻本唐人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 《张文昌文集》为唐诗人张籍的诗集。张籍,字文昌,苏州人。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白居易相近,其乐府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也有描写妇女的悲惨处境者,甚受白居易推崇。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范石湖集》是范成大的诗词集,收《石湖诗》三十四卷,《石湖词》一卷。书后附传记、校记及清人沈钦韩作的《范石湖诗集注》等资料。范石湖集,宋范成大撰。范氏所著诗文,早有全集刊本,共一百三十六卷。其中诗词两部分,赖清人先后重刊、辑刻,尚有流傅。范成大是与陆游齐名的南宋著名诗人。他以诗歌形式,咏赞田园风光,反映民生疾苦,抒发爱国思想,描写山川行旅等,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在艺术风格上清新婉丽,俊秀自然,带有唐诗韵味。
宋蜀刻本唐人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影印本版框尺寸悉准原书,印章据原书套红。 此蜀刻本二卷,流传至稀少,元明清三代又为官府和藏家所秘,学者无由得见,以为亡佚。
恽敬,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卒于嘉庆二十二年,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人。清乾隆四十八年举人,官至吴城同知。他研精经训,旁览纵横,以散文著称,其散文理论系统精到,称一代之雄,开创了被后人美誉的“阳湖文派”。《大云山房文稿》包括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二卷及补编一卷。此次整理,本者“竭泽而渔”的原则,以现存全的《四部丛刊》本(即光绪十年重印同治八年刻本)为底本,校以嘉庆二十年本,同治二年本,同治八年本,光绪十四年本等几乎所有现存版本,并过录三个名家批校本——陶文冲批点本、沈达卿批校本、王秉恩手批本。辑佚除佚文外,还辑出诗词若干首;附录则包括传记资料、交游、汇评、序跋等五十余种。 《恽敬集(上下)》是“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系列中的一本。
《顾鼎臣集:杨循吉集》为明代重臣顾鼎臣和杨循吉的诗文合集,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晚明政坛及社会生活状况,记载了个人日常生活,是难得一见的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学的珍贵资料。 《顾鼎臣集》为明崇祯十三年至弘光元年昆山顾氏刊本,内收《顾文康公文草卷首》一卷,《顾文康公文草》十卷、《顾文康公诗草》六卷、《顾文康公续稿》六卷、《顾文康公三集》四卷,总计目有二十七卷,实有二十六卷。 杨循吉《松筹堂集》十二卷以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清金氏文瑞楼钞本为底本,卷次以文体为序。收录现存杨循吉所著全部诗文作品。其中如《三吴治水碑》、《明故中顺大夫温州府文公墓志铭》、《故柳州府通判桑公墓志铭》等等,均有裨治地方史料者查考。另有《苏州府纂修识略》六卷,所记地方政务资料甚详,堪补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阮籍集校注》是陳伯君先生的遺著。陳伯君名紹功,以字行,湖南湘潭人。一九二○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在校時曾師事黃侃、黃節、馬敘倫、吳梅諸先生,畢業后從事教育、新聞等工作,性耽文史,長于詩詞。在本書之前,阮籍作品向無詩文合集的校注本,唯《詠懷詩》部分有黃節等人的注本行世,本書是次對阮籍詩文進行逐篇校勘和注釋的整理本,其中引用大量手史料,既能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有很多獨到的見解。
本书以学术为主,以鉴赏为辅,选择《世说新语》一书中富有文化内涵的条目三百余条,重点考索与解释《世说》一书文字之外的深层次的意义,或揭示真相,或索解文化内涵。全书按《世说》原作“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次序排列,每个选择讲解的条目用小标题概括内容,再录原文,然后作索解。每条约1千字,全书约40万言。
张岱生前即手编文集,请友人据其手稿钞写待刊,编成《瑯嬛文集》,诗为《张子诗粃》,文为《张子文粃》。后其手稿诗、文分别流传,清光绪间人据其文刊刻成集,手稿之文遂佚。而诗未及刊,仅存手稿。《张岱诗文集(增订本)》系由整理者重编,诗、文各选底本,精加校勘,核其前后文字异同,由此可体会作者入清之后的心态变化。又从稀世文献中辑得张岱佚诗七十余首、佚文六篇,拣择补入张岱友人白岳山人王雨谦所作评语。书后附传记、序跋、书劄、年谱等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