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 所选文章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主要面貌。本书入选之文篇幅短小,大多脍炙人口,易于记诵。 我们这次选编以中华书局本为底本,综合参考了较流行的各家版本,进行精选。这些选文基本上可以反映“二吴”原书的面貌。在体例安排上,于古籍和人名下分列篇目,有原文、注释和译文。注释中涉及的人和事尽可能详解,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唐诗三百首》以诗人活动时间的先后为顺序,集合了唐代诗歌的精华。所选诗作,都 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其中包括唐诗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其体裁和题 材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社会生活等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诗 了全貌,能够帮助读者体会唐诗的深层内涵。
本书又称《反经》,是一部博采众家之长的古代谋略之书,集历史学、政治学、谋略学、人才学、社会学为一体,以丰富的历史案例和振聋发聩的理论,向读者呈现了一套可读性很强的鸿篇巨制。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系统化的文学理论批评专注。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 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 美学规律。 原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本书进行了内容精选,将纲领性的文字提取出来。
透过纳兰隽秀清婉的小令长调,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拥有绝世才华、高洁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发着一股浪漫凄苦、遗世独立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孤独至极。这位名满京国的贵公子,始终在浮华的尘世中守望着一段纯净的人生,一方精神的自由,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纳兰词集》收录纳兰性德平生的全部词作,进行注释、点评。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刺激人们对生命产生X本真情怀的深切关注。梁启超曾评纳兰词:“容若小词,直追后主。”王国维更是对之大为欣赏称道,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纪晓岚批点唐诗》、《纪晓岚批点宋诗》是从纪晓岚批点的4000多首唐宋诗中精选出来的,每书各选诗100首,每首诗下都有注释、译文、品汇、纪批四项内容。纪晓岚不仅是学术史上的一代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纂,而且在艺术上也是广有建树的文学家。鲁迅称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由纪晓岚批点的唐宋诗,称得上是艺术与评论的双璧。读者不仅可以从中欣赏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等大诗人有圈有点的名篇,而且还可以谛听纪晓岚、方虚谷、何义门、查慎行等鉴赏家们的娓娓评侃。 书后附《阅微草堂砚谱》,收录纪晓岚藏砚142方(唐诗附60方,宋诗附82方)。这些宝砚不仅形式奇特多样,而且还有纪晓岚亲自题写的铭文。
本书以唐诗的发展脉络为序,对唐诗进行了编排。所选诗作,既有出自大家之手、流传千古的名篇,亦有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的总体风貌。书中还对每位诗人的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注释用于疏通诗义,力求简洁准确;鉴赏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包含众多大家对诗作的评价,有助于读者朋友体会诗作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
元稹、白居易是中唐诗歌名家,并称“元白”。他们提倡新乐府运动,诗风注重反映民生疾苦,诗风平易近人,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本书精选元白诗歌,以题解、注释、全译的形式出版,以方便读者阅读。
以现代的摄影图像来配唐代的名诗,在出版界还是首次。如果说,历代画家是从各自的理解出发来对作为谜面的诗歌提出了一种图像式的解答,那么我们看到,这种寻求谜底的冲动甚至激情,在一些当代摄影家的心头仍然挥之不去。而且在现代目光的观照下、现代技术手段的表现中,获得的谜底,就有了一种全新的意味,其与谜面之间的特有张力,使得我们不禁要对已有的配图做出新的审视。就这点言,唐诗之与当代摄影,宋词之与古画,这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配图方式,已经构成了一种缤纷和错杂的对照。 然而在唐诗摄影版中,我们还可以走向另一种对照式阅读思路。在图像与诗歌互为诠释时,昕附的历代评点,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诠释方式,这样,在打开本书时,不但我们的感官世界有了一种近乎于全息式的享受,而就听觉来说,在感性的诗歌与理性诠释
元稹、白居易是中唐诗歌名家,并称“元白”。他们提倡新乐府运动,诗风注重反映民生疾苦,诗风平易近人,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本书精选元白诗歌,以题解、注释、全译的形式出版,以方便读者阅读。
方苞,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年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安徽桐城人,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散文家。著有《惜抱轩全集》等,编选《古文辞类纂》。本书选录方苞的散文二十二篇,姚鼐的散文十八篇,皆为侧重于放映他们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的作品,前面有其文概述,下有注释,后有翻译,条理清晰。通过这个译本,反映出桐城派,特别是方姚二家的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和散文创作成就。
顾炎武,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儒。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今选取其诗歌56首,散文25篇,加以注译,力求反映顾炎武作为一代思想家、学问家和爱国诗人的全貌,体现他的诗文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内容、风格的主体性和多样性。
《诗品》是我国古代靠前部诗论专著,南朝梁钟嵘撰。《隋书经籍志》:”《诗评》三卷,钟嵘撰。或曰《诗品》。”唐宋时期还是两个名称并行。明清以后,《诗品》一名流行。《诗品》的写作时间,根据有关材料推断,大约是在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至十二年(513)间。《诗品》版本很多,现存很早的版本是元延庚申(1320)圆沙书院刊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行《历代诗话》本。
中国是历有“诗的国度”之称。《中国诗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著述,它着眼于多方位、多层次地介绍中国诗学的发展演变及相关文化知识,为诗学研究者及爱好者提供一套融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文化读物。本书为第二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人物传略。收录中国诗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二百多位,如屈原、陶渊明等,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诗学主张、主要诗作及其诗学贡献。二、诗歌流派。辑有重要的诗歌流派九十多个,如竹林七贤等,列述了各自的诗学理论、主要人物的创作活动及其兴衰概况。辑有重要的诗歌流派九十多个,如竹林七贤、游仙诗派、玉台体、性灵派、同光体等,列述了各自的诗学理论、主要人物的创作活动及其兴衰概况。
鲁迅小说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他虽然骨子里透有悲切与彷徨,但始终进行着绝望的反抗——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开掘,使鲁迅小说在卓绝的语言张力和严谨的文章结构之外,显示出灵魂之深;世人从作为精神界战士的鲁迅那里得到震惊和自省时,较少注意鲁迅对“至诚之声”及“温煦之声”的呼唤。而鲁迅散文,这种“个人的文学之尖端”(周作人语)的文字能够帮助读者领会其作品中除国民性批判之外,更为深微的关怀与慈悲。 为了让读者朋友更方便地阅读经典,聆听大师的声音,编者特别把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以及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重新结集为《鲁迅经典全集》奉献给读。
本书精选了现当代名家的白话文名篇,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唯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 散文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人生片断,但却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在这里,读者虽 不能领略到小说中所表现的那些曲折生动、荡气回肠的人生故事,却能在不经意间发现闪烁着哲思光芒的隽语箴言。所以散文要用心来读,用心来 体会。只有当你的心和作者的心真正相接的那一刻,你才算是真正透过散文那五彩缤纷的“形”,体会到它那凝而不散的“神”。那时你所体会到 的就是散文灵魂的真善美,那就是作者通过散文表达出的内心深处的宁静的思索;那就是能带你通向更远的有着万千风景的世间的道路;那就是可 以让你的心灵得到小憩的精神乐园。 本书精选多篇精美散文,意境清幽,语言精妙绝伦,是我们最理想的
方苞,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年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安徽桐城人,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散文家。著有《惜抱轩全集》等,编选《古文辞类纂》。本书选录方苞的散文二十二篇,姚鼐的散文十八篇,皆为侧重于放映他们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的作品,前面有其文概述,下有注释,后有翻译,条理清晰。通过这个译本,反映出桐城派,特别是方姚二家的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和散文创作成就。
朱熹是南宋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本书选择其代表性的诗38首,文15篇,逐一加以注释与翻译,是一本的普及读物。
《张衡诗文选译(修订版)》内容简介:张衡(78-139),字平子,东汉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北五十里)人。家为著姓,祖父张堪,以才德受光武帝刘秀的赏识,在任渔阳郡太守期间,御寇开边,民安世清,以廉洁奉公知名当世。张衡自幼喜好文章写作,十六七岁时外出游学,曾西赴三辅观览古都遗风,东入洛阳求教太学师友。经过数年的社会考察和苦心读书,张衡的学识大有长进。汉和帝永元年间,郡国推选张衡为孝廉,公府几次征召他出来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