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董其昌撰。其昌有《学科考略》,已着录。是编第一卷论书,第二卷论画,中多微理,由其昌于斯事积毕生之力为之,所解悟深也。第三卷分纪游、记事、评诗、评文四子部。四卷亦分子部四,一日杂言上,一日杂言下,皆小品闲文,然多可采;一日楚中随笔,其册封楚王时所作;一日禅悦大旨,乃以李赞为宗。明季士大夫所见,往往如是,不足深诘,视为蜩螗之过耳可矣。
清萧云从原图,乾隆四十七年奉敕补绘。云从字尺木,当涂贡生。 《楚辞》之兴,本由图画而作。后世读其书者,见所征引,自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与凡可喜、可愕之物,无不毕备,咸足以扩耳目而穷幽渺,往往就其兴趣所至,绘之为图。云从始因其章句,广为此图。当时咸推其工妙,为之镌刻流传。原本所有,只以三间大夫、郑詹尹、渔父合绘一图,冠子卷端。及《九歌》为九图, 《天问》为五十四图。而《目录》《凡例》所称《离骚经》《远游》诸图,并已阙佚。 《香草》一图,则自称有志未逮。核之《楚辞》篇什,挂漏良多。皇上特命肉廷诸臣,参考厘订,各为补绘。于是体物摹神,粲然大备。不独原始要终,篇无剩义;而灵均旨趣,亦藉以考见其比兴之原。仰见大圣人游艺观文,意存深速;而云从以绘事之微,荷蒙宸鉴,得为大辖之椎轮,实永被
《四库全书总目》是汇集《四库全书》各著录及存目书的提要,由纪昀总汇修订而成。此书问世后影响很大,研究补订者代不乏人。其中胡玉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是佼佼者之一。胡氏对《四库全书总目》做了大量的匡谬、补缺工作,他博采群籍,按《四库全书总目》的次序,分别辑录,汇为一编,又对阮元的《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也做了同样的处理。方便读者检阅自己需要的材料。胡氏过世后,王欣夫整理他的遗著,编定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六十卷和《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补正》二十卷。
宋唐士耻撰;士耻爵里始末,诸书不载:案《金华志》有灵岩山,山有灵岩寺,为梁刘孝标故宅。其集以灵岩为名,与山相合。集中有《两溪诗》。据《志》即金华之淀溪也。则土趾当为金华人。集中制诰等作,绝无除授姓名。即表、檄、箴、铭、赞、颂诸篇,亦皆拟作。其题自羲、轩以至汉、唐,间取北宋八朝与南渡初年时事。士耻所作,盖即备词科之用也。集久失传,非惟史不着录,即志乘亦不登其姓名。故谈艺诸家,率不之及。今从《永乐大典》内采辑,次为八卷,并其代人之作以类附焉。循诵其文,洽闻弹见,古泽斑然。非南宋末流操臆见,骋空谈者所能望其涯诶,未可以其名不着而忽之也。
明袁表、马荧同编、,闽中十子者,一曰福清林鸿,有《膳部集》;一曰长乐陈亮,有《储玉斋集》;一曰长乐高廷礼,有《木天清气集》《啸台集》;一曰闽县王恭,有《白云樵唱》《凤台清啸》《草泽狂歌》诸集;一曰闽县唐泰,诗轶不传,散见《善鸣集》中;一圈阅县郑定,有《澹斋集》;一曰永福王傅,有《虚舟集》;一曰闽县王褒,有《养静集》;一飘闽县周元,有《宜秋集》;一曰侯官费元,其集名不传。皆明初人,万麿丙子,表等即高以陈家所藏诸人之诗,选为是集。十人遭集已不尽傅,传者亦不尽可录。此编采撷菁华,存其梗概,犹可以见一时之风气,固宜存以备一格焉。
《大六壬总归》,明抄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宋郭子晟著,吴东园萍道人介于石校,文中亦简称《壬归》,然其内容较世传本更为完备。是书口门径吐,诸法咸备;类集门要,发其端倪;腕下直书,言简意深;前后呼应,翁然
元杨翮撰。翮字文举,上元人。父刚中,大德间官翰林待制,着有《霜月集》,今已不传。翮初为江浙行省掾,至正中官休宁主簿,历江浙儒学提举,迁太常博士。刚中为时名宿,所学具有原本,当代胜流多与之游。翮承其家训,益镞厉为古文词。故其文章格律,多得自师友见闻,意态波澜,能不失先民矩镬。虽边幅未广,酝酿未深,而法度谨严,视无所师承,徒以才气驰骋者,则相去远矣。
《四库全书·乐类古乐经传》是书上卷论律吕本原,大旨本蔡氏《新书》,而参以注疏及朱子之说。下卷论乐器制度,则本陈祥道《礼书》及李之藻《頫宫礼乐疏》者为多。议论醇正,考订简核,颇得要领,其间精审处往往足资考证。
洪芻《香谱》为今存北宋早、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香药谱录类著作,其中对于历代用香史料、用香方法、以及各种合香配方,均广而收罗之;并创用香事项之分类模式为: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四大类别,为其后各家香谱所依循。 《钦定四库全书艺术类:香谱陈氏香谱》是一部纪录日常生活用香与器用之谱录类书籍。据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影印。
汉班固撰。今本为元大德中刘世常所藏,凡四十四门,然仅分四卷,视诸志所载又不同。据《后汉书》固本传,称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书中征引,六经传记而外涉及谶纬,乃东汉习尚使然。又有《王度记》《三正记》《别名记》《亲属记》,则《礼》之逸篇。方汉时崇尚经学,咸兢兢守其师承,古义旧闻,多存乎是,洵治经者所宜从事也。
南北朝徐陵撰,清昊兆宜笺注。《隋书,经籍志》载陵集本三十卷,自唐以后久佚不传。此乃后人从《艺文类聚》《文苑英华》诸书内采掇而成。陵为文绮丽,与庾信齐名,世号徐庾体。史称其缉裁巧密,多有新意。自有陈创业,文檄军书及禅授诏策,皆陵所制,为一代文宗。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44类编排,并因唐玄宗在长安及洛阳分建四库贮藏四部典籍而得此名。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历代的主要典籍,共收书3400多种、7.9万卷,是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完备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为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完整的文献资料,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所以又被称为“千古巨制,文化渊薮”。 《四库全书精华(超值全彩白金版)(精)》在保留四库的风格、韵味的基础上,在卷帙浩繁的四库书海中细心拾撷,精选篇目,按照经、史、子、集的四部编排法,进行有重点、有选择地收入,力求既突出四库的博大精深、
《续修四库全书》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型丛书,为清乾隆时官修《四库全书》的续编,分经、史、子、集四部。史部共670册,含历代史学(尤其是乾隆至清末)典籍1000余种。《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为史部典籍的提要,由当代学者刘韶军、傅璇琮、赵昌平、刘石、高克勤精心编纂,以为后人进行史学研究之指导。
元萨都刺撰。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据所《自序》,称始以进士人官为京口录事长,南行台辟为掾。继而御史台奏为燕南架阁官,迁闱海廉访知事,进河北廉访经历。虞集作《傅若金诗序》,称进士萨天锡长于情,流丽清婉。今读其集,信然。集本八卷,世罕流传。毛晋得别本刊之,并为三卷。后得荻匾王氏旧本,乃以此本未载者别为《集外诗》一卷,而其集复完。然八卷之本,今不可得。故姑仍以此本着录。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万
《四库存目子平汇刊5 穷通宝鉴评注》一书,相传乃明陈南陔先生得诸日官所授,清余春台辑而成书。是书论简而赅,理微而显;虽立一成之局,实具万变之机;深参之可以通源,浅得之亦能微中,洵禄命之圭臬也。今又经命学巨擘徐乐吾先生批点评注,更方便学者研究。是书优点有四:一为仅凭八字五行,阐述生克制化,刑冲会合,不杂其他歧见,断语如哀家梨,如并州剪,爽利而绝不含糊。二为根据“取用贵乎提纲”之宗旨,分论十二个月之十个日干,有条不紊,系统井然,读者略加用心,天下万千命造‘,即已胸有成竹矣。三为列举实验之命造为例,更见其言无虚言,论无虚论,读者可以放心研究也。四为徐乐吾先生乃近代之命坛巨子,读书多,腹笥富,经其评注,并亦举例证之,诚如画龙点睛矣。
《曹子建集》十卷,魏曹植撰。撰录植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内外。此本目录后有“嘉定六年癸酉”字,犹从宋宁宗时本翻雕。凡赋四十四篇,诗七十四篇,杂文九十二篇,合计之,得二百十篇。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一半以上为乐府诗。
密所编《南宋歌词》,始于张孝祥,终于仇远,凡一百三十二家。去取谨严,犹在曾慥《乐府雅词》、黄升《花庵词选》之上。又,宋人词集今多不传,并作者姓名亦不尽见于世。零玑碎玉,皆赖此以存,于词选中最为善本。初,为仁采摭诸书以为之笺,各详其里居出处。或因词而考证其本事,或因人而附载其佚闻,以及诸家评论之语与其人之名篇秀句不见于此集者,咸附录之。会鹗亦方笺此集,尚未脱稿,适游天津,见为仁所笺,遂举以付之,删复补漏,合为一书。今简端并题二人之名,不没其助成之力也。 所笺多泛滥旁涉,不尽切于本词,未免有嗜博之弊。然宋词多不标题,读者每不详其事,如陆淞之「瑞鹤仙」,韩元吉之「水龙吟」,辛弃疾之「祝英台近」,尹焕之「唐多令」,杨恢之「二郎神」,非参以他书,得其原委,有不解为何语者。其疏通证明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