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原名《周官》,据说讲述的是周代的官制,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每官下又设若干下属,掌管国家的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但一般认为此书是汉代学者将周代制度理想化而撰成。《周礼》问世后,注家蜂起,门派林立,莫衷一是。东汉郑玄会通各家之说,作《周礼注》,一举取代了各家之说。唐代贾公彦又为《周礼》及郑《注》作《周礼疏》,成为《周礼》的又一功臣。后代读《周礼》者离不开这两家。但因流传年代久远,版本繁多,讹误日增,又无标点,今人读之,困难重重。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八行本《周礼疏》为底本,参校《唐石经》、《蜀石经》以及历代善本,并吸收了国内外各家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新式标点,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可以说,整理后的《周礼注疏》是目前为止的优选的本子。
《埤雅》是宋代学者陆佃增补《尔雅》有关草木鸟兽虫鱼及天文等方面内容的著作,共20卷,初名《物性门类》,后改今名。陈振孙评其着“于特性精祥,所援引甚博”。《埤雅》解释名和词常从文字结构、字形、字音入手追溯其原始意义,尔后博引典籍,阐释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其释词可与经典传笺相参证。书中多有民俗传说及生活经验之谈,典故趣闻,更常引用,故虽为辞书,却有较强的可读性。限于时代科技水平,援引传闻角说虽间也杂有非科学成分,但白壁微瑕,总体不失为一部经典性的文字、物性研究著作。 此书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其它传世刻本整理出版,是奉献给读者的部标点排印本《埤雅》。
蒋春霖(1818~1868) 清代词人。字鹿潭。江苏江阴人。父尊典,官荆门州。春霖以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生,随侍任所。尝登黄鹤楼,赋诗,老宿敛手,一时有“乳虎”之目。父殁,家中落,奉母游京师。既连不得志于有司,乃弃举业,就两淮鹾官,非其志也。咸丰壬子(一八五二),权富安场大使。丁已(一八五七)遭母忧,始去官,挈家扬州之东台,居焉。庚辛之际,兵事方急,徐沟乔松年、嘉善金安清,先后争致之。春霖抵掌陈当世利弊甚辩,謇侃奋发,不以属吏自挠。上官亦礼遇之,不为牾也。同治戊辰(一八六八)冬,将访上元宗源瀚于衢州,道吴江,舣舟垂虹桥,一夕而卒,年五十一。姬人黄婉君殉焉。春霖故力于诗,中岁悉摧烧之,一意于词。晚年删存数十阕,为《水云楼词》二卷,杜文澜刻之《曼陀罗阁丛书》中。源瀚为刊补遗一卷。江阴金武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由我国清代名医唐宗海所撰。唐氏推崇陈念祖,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作者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其筚路蓝缕之功具影响。
韩愈的《韩昌黎文集校注(精)》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以其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对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本书所涉及的资料有些是未刊的传抄本和手稿,马氏对各种说法折中去取,文字上亦删繁节芜,关于文学欣赏方面,书中有各家评语,多反映了桐城派的文学眼光。本书底本择取万历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旧本诗文并有,本书去诗存文,并为文集八卷、文外集二卷、遗文一卷,附录集外文三篇,集传一卷。韩愈之文章,向为古文绝唱,而马其昶和马茂元又皆为桐城派正宗,故本书搜罗文章全面完善,校勘精深,对读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四部要籍选刊”简介:“四部要籍选刊”是以影印清代精校精刻典籍初印本为主题的新编丛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四部。所选底本皆符合学术性善本的标准,采用扫描原书、单面影印的出版形式,宜读、可信、受众广而专业性强。清代朴学大兴,关于古代经典著作的校勘整理出版工作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由于年代较晚,清刻本存世数量众多,所以在以往的影印工作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清人精刻的古籍,无论是其文本质量还是学术史地位,都足以与宋元善本媲美,本套丛书皆选用清代精校精刻本为底本,扫描原书,单面影印,与同类出版物相比,本套丛书便于阅读、内容可靠、覆盖面广、定价较低,能够较好地满足读者阅读、研究、欣赏的需要。本丛书特点:用32开本形制单面影印,字迹清晰、版式疏朗,阅读体验,且较好地保存了古书面
凡例 一、本书以上海图书馆古籍部所藏《清世说新语》抽印本为底本。正文四百六十余则,作者原注数百条,共计六万余字。其字里行间,又有夏敬观本人晚年亲笔所作校订、增补、改动三百余处。笔者在整理过程中一并予以保留,且加标点、校勘与注释,力求真实地反映作者这一手批校注本的原貌,并给读者提供一比较完整可靠的新校新注本。 二、《清世说新语》原刊于《青鹤》杂志半月刊,题《清世说新语(未刊稿)》,署“新建夏敬观撰”。卷首有陈灨一所撰序文一篇。其次是《清世说新语目录》,自《德行》至《仇隙》共三十六门,一仍《世说新语》类目之旧;然正文自《德行》至《简傲》的二十四门,自《排调》至《仇隙》的十二门则付阙如。盖因其系连载之文,自《青鹤》杂志1932年卷期开始,至1935年第三卷第二十四期结束,陆续连载四十一
本书分为文献编与经学思想编两部分。文献编部分除一篇撰写目的在重新检讨《四库总目》殿本与浙本的关系之外,其余各篇均在探讨现存于世的各种提要与《四库总目》稿本的编纂时间与文献价值,试图藉此建立各种提要的先后顺序与《四库总目》稿本的年代系谱,为未来进一步比较各阶段稿本的异同预作张本。经学思想编部分则以探讨《四库总目》定本的经学观为主要目的,藉以了解此书在“汉宋对峙”的核心观念下,如何阐释各种经书讨论的主要问题。
《鬻子》,旧题鬻熊撰,今本《鬻子》简略文辞、古朴文风,偏重治世理政的道法家思想,约战国中后期诸子所作,分上下卷,共十四篇。本书在汇校汇注了前贤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对道藏本《鬻子》进行了校正,增加了新的书证注释,对前人注释不当处做了笺证。
《武汉大学百年名典:文心雕龙校释》每篇均由“校字”和“释义”两部分组成,“校字”较简略,“释义”则极为详尽,凡一篇中之要义,有须详论者,皆随文训释,兼有引申补充已意。其所作释义,皆得刘勰论文原旨,不背原书之意。此书1962年由中华书局首次出版后,即为学林所推重,其精到之论多为治“龙学”者所引用阐发。
“四部要籍选刊”简介:“四部要籍选刊”是以影印清代精校精刻典籍初印本为主题的新编丛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四部。所选底本皆符合学术性善本的标准,采用扫描原书、单面影印的出版形式,宜读、可信、受众广而专业性强。清代朴学大兴,关于古代经典著作的校勘整理出版工作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由于年代较晚,清刻本存世数量众多,所以在以往的影印工作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清人精刻的古籍,无论是其文本质量还是学术史地位,都足以与宋元善本媲美,本套丛书皆选用清代精校精刻本为底本,扫描原书,单面影印,与同类出版物相比,本套丛书便于阅读、内容可靠、覆盖面广、定价较低,能够较好地满足读者阅读、研究、欣赏的需要。本丛书特点:用32开本形制单面影印,字迹清晰、版式疏朗,阅读体验,且较好地保存了古书面
《柳文指要》是中国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章士钊晚年撰写的一部学术巨著。主要内容是研究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生平和思想,被毛泽东誉为“解柳全书”,出版以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然而该书完全由文言文写成,征引的古籍亦全部为文言文,文辞深奥,文字冷僻,加之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典故众多,如果对中国历史和古文字、古典文学没有一定的造诣,根本无法理解和读懂。而且,作者著书时,已是八九十岁高龄,精力和记忆力有限,难免出现一些错误。因此,该书亟需加以注疏和校正。然而,该书出版四十多年了,除了作者章士钊本人在出版时作了简单的注释外,尚未见到有人对它进行详细的注疏和校订。虽然2000年文汇出版社在出版《章士钊全集》重版《柳文指要》时,编者作了零星的注释,但数量极少,而且有些注释还是错误的。有鉴于此,
《五字鉴》是明朝万历年间礼部尚书李廷机所著。李廷机用五言一句的韵文编纂了一部概述中国通史的书,并在韵文之后加以注释解说。《五字鉴》是一本浓缩了的记传休历史读本。本书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用三言两语说的清楚明白,显得要言不繁。《五字鉴》于正史之外,还广泛吸纳了神话、传说和一些轶闻趣事,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书以邹圣脉增订本为底本,以东南大学出版社邓启铜、陈作明点校本为依据,参考其他版本作校定和注解。本书对《五字鉴》的五言韵文作全面注解,并在具体注释中结合了原注中的内容,将注解内容分为导读、注释、译文、评述四部分。导读在原文每一纪的开篇,略述每一朝代和历史时期的史实脉络,依照原文特点,以帝王世系为纲;注释中对关键字词既注释本义也兼顾在文中的引申义,对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和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素为学林所重,之前只有校点本而无注本。校点本仍有未尽如人意之处。有失校者 ,有不明音韵而误点者 ,有不明训诂而误点者 ,有不明史实而误点者 ,有不明年号而误点者 ,有不明天文而误点者 ,有不明地理而误点者 ,有不明职官而误点者 ,有不明姓氏而误点者 ,有不明书目而误点者 ,有不明文理而误点者 ,有不明出处而误点者。 总体说来,笺注非常细致得体,纠正了前人对钱大昕理解的错误,也对钱氏本人一些错漏提出见解,是迄今为止较全面较深入的笺注版本。
《通鉴地理通释》共14卷,该书记述了《资治通鉴》所载地名的沿革异同、险要扼塞所在。首列历代州域,此列历代都邑,再次为十道山川好历代形势,参以历代名臣奏议。全书征引博洽、考订详明,为研读《通鉴》和研究历史军事地理的重要参考著作。
《石涛画谱校注南田画跋(朱季海著作集)(精)》原为石涛撰,原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朱季海先生校注。《南田画跋》为恽格画论,也由朱季海先生校订。二书均为朱季海先生旧着,今重新修订出版,成为《朱季海文集》中的一个品种。《画谱》原为石涛撰,原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朱季海先生校注。《南田画跋》为恽格画论,也由朱季海先生校订。二书均为朱季海先生旧着,今重新修订出版,成为《朱季海文集》中的一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