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全集》是陆林教授穷十余年之功辑校整理金圣叹作品的全集,校勘精,收录全,具有权威性,在学术界和读书界得到好评,全书计分诗词曲卷、白话小说卷、散文杂著卷三编六册,其中小题才子书是首次整理,书后附录年谱、资料等研究成果。
《陈寅恪文集(纪念版共10册)》共收书7种,附录1册:之一:《寒柳堂集》,之二:《金明馆丛稿初编》,之三:《金明馆丛稿二编》,之四:《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之五:《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之六:《元白诗笺证稿》,之七:《柳如是别传》。附录:《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朱彝尊的《经义考》在经学和目录学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本书为南京大学副教授张宗友研究《经义考》的著作,梳理了《经义考》的版本、源流,具体分析了 《经义考》的条目体系、分类体系、提要体系和按语,详细研究了《经义考》与《文献通考》《经义考补正》《四库全书总目》等其他著作的关系,并将定量研究与文献考论相结合, 旁征博引,分析精当,探讨并总结了《经义考》的成就、不足及其影响,在文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吕祖谦精选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语录而成的一部理学入门书,被视为学习《四书》的阶梯,在儒学史上具有独特的经典地位。成书之后七八百年间,传刻、注释、续编、仿编等各种形式的
本书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作品全集,包括《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政府奏议》二卷、《尺牍》三卷,以宋本和康熙岁寒堂刊本为底本,通校各本。另有根据宋代其他文献资料辑录的补编和续补三卷。书后附录范仲淹相关传记和年谱资料,便于读者利用。
《瀛奎律髓》是一部比较全面地体现宋代“江西诗派”诗学观点,并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大型唐宋律诗选集。 “江西诗派”由两宋之交的吕本中提出,追尊黄庭坚为创始人,所论多言法度,强调规模古人,以故为新,在北宋末以及南宋影响广泛深远,至南宋末则趋向衰微。方回为重振“江西”旗鼓,编纂是书。提出了“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之说,以“格高”为宗旨,以“细润”济粗犷生硬。按类系诗,便于学习揣摩。 本书以明成化三年刻本为底本,参校元至元本、清康熙吴之振刻本。汇录了冯舒、冯班、陆贻典、何焯、纪昀、许印芳等十余家评语,对方回编选之失多有指摘,亦可从中窥见唐宋诗之争的余波。
。。。
郝懿行撰的《尔雅义疏》是注释、研究《尔雅》的训诂学著作,郝懿行参考汉魏五家注,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郑樵注等前人注疏,广泛徵引古籍,以声音贯穿训诂,探求词源,并注重目验考辨名物,数易其稿
本书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作品全集,包括《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政府奏议》二卷、《尺牍》三卷,以宋本和康熙岁寒堂刊本为底本,通校各本。另有根据宋代其他文献资料辑录的补编和续补三卷。书后附录范仲淹相关传记和年谱资料,便于读者利用。
《经行记》是杜环在唐与大食帝国爆发的怛逻斯之战中被俘并留居大食十余年,后来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的,ZUI早记录教及其有关国家社会历史情况的中文典籍。书中记述了当时大食帝国统治下的西亚、中亚诸国的山川地理、气候物产、政治经济和风土人情。《经行记笺注》是近代学者张一纯先生引经据典,对《经行记》所记相关内容的考释。其内容丰富详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周礼》,原名《周官》,据说讲述的是周代的官制,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每官下又设若干下属,掌管国家的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但一般认为此书是汉代学者将周代制度理想化而撰成。《周礼》问世后,注家蜂起,门派林立,莫衷一是。东汉郑玄会通各家之说,作《周礼注》,一举取代了各家之说。唐代贾公彦又为《周礼》及郑《注》作《周礼疏》,成为《周礼》的又一功臣。后代读《周礼》者离不开这两家。但因流传年代久远,版本繁多,讹误日增,又无标点,今人读之,困难重重。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八行本《周礼疏》为底本,参校《唐石经》、《蜀石经》以及历代善本,并吸收了国内外各家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新式标点,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可以说,整理后的《周礼注疏》是目前为止的优选的本子。
山谷诗向来号称难读,因其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实在太多,儒道佛以及小说家言都被他点化入诗。自宋代以来,许多人者在从事扫清阅读障碍的工作——为之作笺注。任渊注《演雅》一诗,引书达七十种(篇)以上,钱钟书在《谈
本书以清乾隆刊本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为底本,并校以北京图书馆藏北宋本《李太白文集》、日本京都大学影印宋刊《李太白文集》等十余种重要刊本和唐宋重要总集和选本。注和评笺部分,除以杨齐贤、萧士赟、胡震亨、王琦四家为基础外,又搜集唐宋以来诗话、笔记、考据材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加以笺释和考订,并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此次重版将“”后朱金城先生所作的校订内容纳入正文。谨以此书纪念为古籍整理作出贡献的前辈。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以蒲松龄手稿残本为底本,用铸雪斋本、青柯亭初刻本等十余种版本参校,并汇集清人注释、评点。为相关研究者案头 ,也大有裨益于普通文言小说爱好者深入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