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它是一部在中国失传1300多年的书,但它却始终牵动着一群人为它呕心沥血,煞费苦心;它是一部被中国政治界和文化界称为古秘笈的书,一多年来,许多人知道它的名字,却因为难得一见而抱憾终生。这部书就是《群书治要》 。 《群书治要》,又名《群书理要》。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告诉魏征,他要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大唐,苦于无从着手,魏征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应该从古代先贤那里寻找智慧。于是,李世民下旨,让魏征组织一个班子,将先贤的著作中,对治理国家有用的,编辑成一部书,以便他随时阅读学习。魏征就开始了编辑工作,他组织的编辑班子中,有萧德言、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是才高八斗、学贯古今的人物。 这套书从先贤的一四多部书,八.九多卷中,拣选出了六十五部书,五十卷的经文,等于是五十言的经文。而所有会
《〈尚书〉学文献集成 朝鲜卷》辑录的是朝鲜时代学者用汉文撰写的《尚书》学文献,其中著作33部,单篇文章100篇,诗歌24首,涵盖了大约从公元14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朝鲜学者研究《尚书》学的相关文献。本书是朝鲜时代《尚书》学160种文献的繁体竖排点校汇刊本,以韩国成均馆大学出版部编印的 《韩国经学数据集成》57《书经》九 为工作底本,辅以韩国文集编纂委员会搜集整理、首尔景仁文化社出版的《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此次整理工作包括录文、标点和校勘,每种文献均撰写提要,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简介、版本年代、文献内容、主要特点和简要评论等。这是第一次对朝鲜时期《尚书》 学文献进行全面调查、大规模集成和完整整理,对于《尚书》学史、经学史、域外汉籍研究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文本支持。
《佛典丛书:成唯识论注释》之内容,论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之一切,期以观万法唯识所现,体证诸法之真理。其内容为:(1)卷~至卷二前段,论释“由假说我法”等颂,破斥执著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2)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初阿赖耶识”等颂,阐明阿赖耶识之相。(3)卷四中至卷五中,论释“次第二能变”等颂,阐明末那识之相。(4)卷五中至卷七中,论释“次第三能变、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识”等颂,次第阐明六识能变之相、六识相应之心所、诸识现起之分位”等。(5)卷七中至卷八中,论释“是诸识转变、由~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颂,次第阐明一切唯识之义、诸识辗转之因果、生死相续之理等。(6)卷八中至卷末,论释“由彼彼遍计”等颂,阐明
《佛典丛书:成唯识论注释》之内容,论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之一切,期以观万法唯识所现,体证诸法之真理。其内容为:(1)卷~至卷二前段,论释“由假说我法”等颂,破斥执著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2)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初阿赖耶识”等颂,阐明阿赖耶识之相。(3)卷四中至卷五中,论释“次第二能变”等颂,阐明末那识之相。(4)卷五中至卷七中,论释“次第三能变、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识”等颂,次第阐明六识能变之相、六识相应之心所、诸识现起之分位”等。(5)卷七中至卷八中,论释“是诸识转变、由~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颂,次第阐明一切唯识之义、诸识辗转之因果、生死相续之理等。(6)卷八中至卷末,论释“由彼彼遍计”等颂,阐明
所谓“俗字”是区別于正字而言的一种通俗字体。唐代顏元孫《幹录字书》把汉字分为俗、通、正三体。说明俗字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其造字方法未必合乎六书标准的浅近字体,适用于民间的通俗文书,适宜平民百姓使用。俗字的产生和存在,对那些世代相传的正字来说,是一种威胁、一种反動。而事实上,正字和俗字卻是辅车相依的。矛盾是对立統一的,沒有正字,就无所谓俗字。在的文字系统中,正字占据主导地位,俗字则作为从属。正字是文字系统的骨干,俗字則是正字系统的补充和后备力量。
本书将前人可以成立之说加以整理,根据现有的新材料加以补充和修正,按照今日的理解对于甲骨刻辞的某些类别的材料加以解释。我们称此書是为“综述”,是综合了前人近人的各种可采取的说法,综合地叙述甲骨刻辞中的各种内容。
《古书虚词通解》汇集了代表性的虚词著作――《助语辞》《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经词衍释》《词诠》《古书虚字集释》等书的资料,收入其词条约一千四百词,用实词虚化的观点加以考察分析、诠释辩正,理清了每一个虚词的源流。每个词条下,义项的说解来自以上各书的,分别注明来源,义项的顺序体现了该虚词发展变化(实词虚化)的轨迹;例证绝大多数都标明出处,首先选用以上各书共有的例证,每个义项下列二三个例证。所缀“按语”和“附说”或评述前人的解说,或讲解用法,或指明各家异同,或说明各义项的联系与区别。书后附《词语笔画索引》。对研究古汉语虚词和汉语语法史来说,是一部丰富而系统的重要资料;对阅读古书来说,是现今收词最多,训释最全的一部虚词词典。可供古汉语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文科师生、中学文
所谓“俗字”是区別于正字而言的一种通俗字体。唐代顏元孫《幹录字书》把汉字分为俗、通、正三体。说明俗字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其造字方法未必合乎六书标准的浅近字体,适用于民间的通俗文书,适宜平民百姓使用。俗字的产生和存在,对那些世代相传的正字来说,是一种威胁、一种反動。而事实上,正字和俗字卻是辅车相依的。矛盾是对立統一的,沒有正字,就无所谓俗字。在的文字系统中,正字占据主导地位,俗字则作为从属。正字是文字系统的骨干,俗字則是正字系统的补充和后备力量。
本书将前人可以成立之说加以整理,根据现有的新材料加以补充和修正,按照今日的理解对于甲骨刻辞的某些类别的材料加以解释。我们称此書是为“综述”,是综合了前人近人的各种可采取的说法,综合地叙述甲骨刻辞中的各种内容。
《日知录》是清初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也是十七世纪中叶我国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这部书不仅在当时激起强烈共鸣,而且影响所及绵亘有清一代。乾嘉间朴学发皇,治《日知录》几成专学。道光初,黄汝成集诸家研究之大成,纂为《日知录集释》,为《日知录》研究做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总结。此次整理校点即以西谿草庐本为底本,汲取了黄侃《日知录校刊》成果,对《日知录》、《日知录集释》的引文,尽量一一核对原书,纠谬正误。阎若璩之后李遇孙所著之《日知录续补正》、丁晏所著之《日知录校正》、俞樾所著之《日知录小笺》俱为黄汝成所未见者,择其精要,编入《日知录》相应各条之后。附录《谲觚十事》、《日知录之馀》,供读者参考。
《古书虚词通解》汇集了代表性的虚词著作――《助语辞》《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经词衍释》《词诠》《古书虚字集释》等书的资料,收入其词条约一千四百词,用实词虚化的观点加以考察分析、诠释辩正,理清了每一个虚词的源流。每个词条下,义项的说解来自以上各书的,分别注明来源,义项的顺序体现了该虚词发展变化(实词虚化)的轨迹;例证绝大多数都标明出处,首先选用以上各书共有的例证,每个义项下列二三个例证。所缀“按语”和“附说”或评述前人的解说,或讲解用法,或指明各家异同,或说明各义项的联系与区别。书后附《词语笔画索引》。对研究古汉语虚词和汉语语法史来说,是一部丰富而系统的重要资料;对阅读古书来说,是现今收词最多,训释最全的一部虚词词典。可供古汉语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文科师生、中学文
《书苑菁华》是一部书法论著汇编,共有二十卷,所收凡三十二类,共一百六十余篇。该书是对汉字书法研究的文集,汇集了汉魏至宋代论书法的名篇要籍,涉及书法史论、书家人物、书法评论、书法技巧等。
有关元明时期扬州历史的研究性专著。全书包括“元代扬州的政治与军事”“元代扬州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明代扬州的政区与政局变迁”“明代扬州的军事及其抗争”“明代扬州的经济(上):农业与工商业”“明代扬州的经济(下):盐业”“明代扬州的城乡建设与社会生活”“明代扬州的教育与科举”“明代扬州的文化”等九章,全面系统地叙述了元明时期扬州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内容涉及当时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元明时期扬州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著作。
《五灯会元》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部伟大的禅宗经典巨著。“五灯”指宋代的五部禅宗灯录: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南宋时,杭州灵隐寺普济禅师将以上“五灯”合为一书,删繁就简,除叠合之弊,取书名为《五灯会元》。全书分为二十卷,卷详细记录了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七佛”、二十七位西天祖师以及东土“六祖”;后十九卷按禅宗五家七宗的派别,分卷记录后世弟子上至帝皇征召延请、禅师开堂讲法,下至文人学士与僧徒往返参学。七宗源流本末指掌了然,它完整地呈现禅宗的精髓。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千世界因此而呈现出通彻透明的境界。禅宗所谓禅之至境,乃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本书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之《浙江地方史料丛刊》之一种。《浙江地方史料丛刊》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今、古、人、文”之文献板块,是浙江文献集成除大家全集之外,有关浙江地域文献的有规划、有系统的整理。本书汇辑了《东城纪余》《北郭诗帐》《龙井见闻录》《定乡杂著》《杭郡庠得〈表忠观碑〉纪事》《南宋六陵遗事》《重修浙江西湖岳忠武王庙墓征信录》等七书,均属纪事类著作。主要择取内容最完整、错误最少、校刻最精的版本作为底本,其他版本作为参校本。校勘以对校为主,校记力求简明扼要。正文酌情分段,并加标点。每种笔记由整理说明、目录、正文、附录四部分组成。整理说明主要述及作者生平、学术成就、成书过程、着作内容、版本选择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