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是中国古代 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农、医、天、算)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献史料和 的成就。我国古代正史系统“二十四史”中,从《史记》开始就有天文学专志,即《天官书》,以后相沿成例,除了因史料和社会问题少数几代史书没有天文志,有十七部断代史列有天文学方面的专志。这些天文学史料除了比较详细地记载历代的日月五星、彗星、新星及其它恒星与行星等天象,形成以历法、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天文学体系(统称历象之学),在中国历 还有其特殊使命,即在政治、军事、礼仪系统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统领下,历象之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天文学不仅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础,也与各朝历史紧密相关、难以分割。 有鉴于此,以及鉴于目前天文学系统史料
《幼儿大字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的一种,采用简体、横排、特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幼儿大字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
本书主要是对敦煌草书写卷《法华玄赞》卷二及卷五进行释录、校勘。卷二解释《法华经 序品》的后半部分,卷五解释《法华经 譬喻品》的前半部分。卷二以故宫博物院藏新138065、上博12为底本,参校以国图14564,及《大正藏》录文;卷五以故宫博物院藏新137368为底本,参校以《大正藏》。其中,故宫博物院藏新138065是次被发现是卷二抄本,并首次与上博12得以缀合。书中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三个写本的书法特征。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5811、1213号写本进行释校。这两个写本都是唐代写本,都是首尾残缺,难以确定卷题。根据写本内容,可推测出与窥基《法华玄赞》相关。尤其是BD5811号与《法华玄赞》的撰写格式很相近,是对《法华玄赞》的抄写与再解释。两件写本都不见于传世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次校释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由于是首次释录,并无传世文献可作参考,校勘主要是对文中引用的传世佛教文献进行他校,或者理校。录文综述部分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两个写本的书法特征。
本册主要是对天津博物馆所藏津艺304号写本进行释校,是对这件写卷的首次释校,具有重要的文献整理意义。这件唐代写本,首尾残缺,难以确定卷题。以往的著录信息根据写本内容泛称为 法华经义疏 。这次校释考订出此卷是对隋代吉藏《法华义疏》的抄写,属于三论宗的文献。写卷保存下来的内容对应于《法华义疏》卷三下部及卷四上部,大致是对《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所作的逐句逐段注释。不过津艺304不是对《法华义疏》的简单摘抄,而是有详有略,部分文字还是《法华义疏》所没有的,不见于传世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次校释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对残损字尽可能予以补录,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由于是首次释录,并无传世文献可作参考,校勘主要是根据吉藏《法华义疏》或文中引用的传世佛教文献进行他校。录文综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D14710写本进行释录、校勘,首尾全,存1008行(不含空行),前有藏家题跋。本件敦煌遗书为卷轴装,现存国家图书馆,长1755.8厘米,唐代写本。薄皮纸所抄。尾全,有尾题,通卷章草。敦煌遗书中章草写本为数不多,本件卷帙巨大,且可以作为唐代章草的代表性作品,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本书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以《大正藏》所录《法华玄赞》为校本。综述部分则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BD14710写本的书法特征。
《敦煌草书写本识萃》系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从敦煌写卷200多件草书写本中选取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者,分原卷原色图片、释读与校勘、研究综述三大部分,统一体例加以释录。本书主要是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二〇六三号写本进行释录、校勘,全卷共保存九百五十四行,二万〇七百余字。本书以伯希和二〇六三号写本为底本,以武邑尚邦、沈剑英的释录为校本;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则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伯二〇六三号写本的书法特征。
本书主要是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二二五八号写本进行释录、校勘,全卷共保存一千五百多行,是目前所见敦煌草书写本中行数多的卷子。原卷内容总共分为两部分,部分是行至第七十八行,对唐代普光撰写的《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内容进行再注解;第二部分是第七十八行千五百三十三行,是对唐代圆测撰写的《解深密经疏》部分内容再注解。本书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则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伯希和二二五八号写本的书法特征。
《道德经》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道德经》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更指出了处世的方略。《道德经问道心得》作者酷爱生命哲学,尤其对《道德经》有着独到的心解,把《道德经》视为人类生命路线的导航,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柢。《道德经问道心得》收录了《道德经》的原著实录,作者通过对原文进行逐一解读、说文释义,每一章都有大量历史案例作为对原文思想的注解,做到了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还逐章对相应的经典思想进行了活学活用。阅读《道德经问道心得》,能更深刻地认识《道德经》中所蕴涵的思想,《道德经问道心得》更是现代人修身处事宝典。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 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农、医、天、算)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献史料和 的成就。我国古代正史系统“二十四史”中,从《史记》开始就有天文学专志,即《天官书》,以后相沿成例,除了因史料和社会问题少数几代史书没有天文志,有十七部断代史列有天文学方面的专志。这些天文学史料除了比较详细地记载历代的日月五星、彗星、新星及其它恒星与行星等天象,形成以历法、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天文学体系(统称历象之学),在中国历 还有其特殊使命,即在政治、军事、礼仪系统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统领下,历象之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天文学不仅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础,也与各朝历史紧密相关、难以分割。 有鉴于此,以及鉴于目前天文学系统史料
本书将前人可以成立之说加以整理,根据现有的新材料加以补充和修正,按照今日的理解对于甲骨刻辞的某些类别的材料加以解释。我们称此書是为“综述”,是综合了前人近人的各种可采取的说法,综合地叙述甲骨刻辞中的各种内容。
《大乘起信论广释》是唐代河西高僧昙旷所作,是对《大乘起信论》逐句展开解读,但没有传世文献,仅保存于敦煌文献中。本书所释校敦煌唐草书写本《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三以英藏斯二三六七为底本,以《大正藏》第八十五册録文校对;卷四以法藏伯二四一二背为底本,以斯二七二一背《大正藏》第八十五册録文(统称为甲本)校对。书中依照敦煌原卷录文,参校以《大正新修大藏经》;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则介绍了《大乘起信论》的思想,广释各卷的思想,对昙旷生平的考述,写本的书法特征等。
本书是作者博士阶段的学位论文,曾获得上海市博士论文的称号。年谱以清代著名文人袁枚一生的经历、交游及创作活动为主要内容,广征史料,细致考订,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袁枚乃至整个清中叶文坛的基本面貌。《袁枚年谱新编》试图剔除袁枚晚年在盛名之下以修订早年著述、重述早年经历等方式对其生平所作的粉饰,作者不仅首次采用诸旧谱未曾利用的袁枚早年单刻别集《双柳轩诗文集》,也注重捕捉其晚年数次修订《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著述时所作的微妙文字改动。这一追索谱主著述尽可能早的文本并将其作为年谱编纂基础文献的方式,也为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作了新的尝试。
章对唐宋以来士人与商业出版之间的关系进行历史回顾,为本书的研究提供历史纵深。第二章考察晚明士人参与商业出版活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第三章到第六章将参与商业出版活动的士人按照身份和角色划分为若干类型,结合个案研究和丰富的实例,对晚明士人参与商业出版活动的方式、过程加以深入探讨。第七章探讨了晚明士人参与商业出版活动的意义。
该书为《苏州全书》丛书甲编中的一种,以影印版形式呈现《清嘉录》。《清嘉录》是清代苏州文士顾禄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节令习俗的著作。记苏州一地之习俗礼尚、游览胜境,以风景佳地、古今名人遗迹为纲,集建筑、掌故、诗文为一书。以月分目,共计十二卷。涉及行春、开门爆仗、年节洒、闹元宵等时令民俗,春饼、撑腰糕、冻狗肉等节令小食以及玄墓看梅花等苏州人游赏习俗。全书大量引证古今地志、诗文、经史,并逐条考订,文笔优美,叙事翔实,是反映苏州明清时期民风的重要乡邦文献,是研究明清时代苏州地方史、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是 十二五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主编, 汇集了 众多高校学者参与其中。经过十年的努力,已经出版 辑六册与第二辑八册,共收录相关文献五十余种。第三辑遴选收录明清时期传教士汉籍文献13种,其中《神鬼正纪》《日晷图法》等多种重要文献为 整理出版:高一志《神鬼正纪》一书,该书是明清时期传教士 完整介绍天使论,并与中国本土神鬼思想进行对话的著作,以往学界关注不多,此次予以整理出版;庞迪我述、孙元化译的《日晷图法》,是明清时期对日晷作法介绍 为全面的著作,此前均以抄本存在,此次整理者历时数载,搜集到 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四种抄本,参酌考证整理而成,希望此书 整理本的出版能够引起学界关注。相信该书的出版将会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