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共收录先秦至六朝有代表性的诗文七百多篇。唐代李善的《文选注》是和《文选》一书不可分割的集大成的著作,不仅有助于理解词义典故,并且为文字训诂和校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书以清嘉庆胡克家复刻南宋淳熙尤袤刊本最为通行。现据以校点整理。此为全新升级版本,特为胡克家《文选考异》各校勘条目编号,于正文相应位置植入校码。书后附篇名、著者索引,极便读者使用。
《苏东坡全集》是苏东坡诗、词、文及学术著作等所有作品的汇编,包括正编十一种:1.《苏轼诗集》;2.《苏轼词集》;3.《苏轼文集》;4.《苏氏易传》;5.《东坡书传》;6.《论语说》;7.《东坡志林》;8.《仇池笔记》;9.《东坡手泽》;10.《艾子杂说》;11.《苏沈良方》。附编七种:1.《历代地理指掌图》;2.《物类相感志》;3.《调谑编》;4.《格物初谈》;5.《杂纂二续》;6.《渔樵闲话录》; 7.《问答录》。本书是在四川大学著名学者曾枣庄、舒大刚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所研究人员负责点校的《三苏全书》(语文出版社2001年)的基础上修订汇编而成,出版后将成为市面上收录苏东坡作品最为全面丰富的苏东坡全集。
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三袁”中声名最为卓著。其人性情洒脱,钟情山水,同时又精明强干,为官清廉公正,颇有政声。他主张诗要从“自己胸臆流出”,要有性灵、趣味、新奇,提倡向民歌学习,其诗本色尖新,浅近俚俗,在明代诗歌专事模拟的风气下,令人耳目一新。《袁宏道集笺校》原为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初版于1981年,此次重版,分平、精装印出,内容版式也根据套书统一重新编排,较老版更为美观悦目。
本书主要是对敦煌草书写卷《法华玄赞》卷二及卷五进行释录、校勘。卷二解释《法华经 序品》的后半部分,卷五解释《法华经 譬喻品》的前半部分。卷二以故宫博物院藏新138065、上博12为底本,参校以国图14564,及《大正藏》录文;卷五以故宫博物院藏新137368为底本,参校以《大正藏》。其中,故宫博物院藏新138065是次被发现是卷二抄本,并首次与上博12得以缀合。书中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三个写本的书法特征。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5811、1213号写本进行释校。这两个写本都是唐代写本,都是首尾残缺,难以确定卷题。根据写本内容,可推测出与窥基《法华玄赞》相关。尤其是BD5811号与《法华玄赞》的撰写格式很相近,是对《法华玄赞》的抄写与再解释。两件写本都不见于传世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次校释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由于是首次释录,并无传世文献可作参考,校勘主要是对文中引用的传世佛教文献进行他校,或者理校。录文综述部分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两个写本的书法特征。
本册主要是对天津博物馆所藏津艺304号写本进行释校,是对这件写卷的首次释校,具有重要的文献整理意义。这件唐代写本,首尾残缺,难以确定卷题。以往的著录信息根据写本内容泛称为 法华经义疏 。这次校释考订出此卷是对隋代吉藏《法华义疏》的抄写,属于三论宗的文献。写卷保存下来的内容对应于《法华义疏》卷三下部及卷四上部,大致是对《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所作的逐句逐段注释。不过津艺304不是对《法华义疏》的简单摘抄,而是有详有略,部分文字还是《法华义疏》所没有的,不见于传世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次校释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对残损字尽可能予以补录,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由于是首次释录,并无传世文献可作参考,校勘主要是根据吉藏《法华义疏》或文中引用的传世佛教文献进行他校。录文综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D14710写本进行释录、校勘,首尾全,存1008行(不含空行),前有藏家题跋。本件敦煌遗书为卷轴装,现存国家图书馆,长1755.8厘米,唐代写本。薄皮纸所抄。尾全,有尾题,通卷章草。敦煌遗书中章草写本为数不多,本件卷帙巨大,且可以作为唐代章草的代表性作品,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本书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以《大正藏》所录《法华玄赞》为校本。综述部分则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BD14710写本的书法特征。
《敦煌草书写本识萃》系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从敦煌写卷200多件草书写本中选取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者,分原卷原色图片、释读与校勘、研究综述三大部分,统一体例加以释录。本书主要是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二〇六三号写本进行释录、校勘,全卷共保存九百五十四行,二万〇七百余字。本书以伯希和二〇六三号写本为底本,以武邑尚邦、沈剑英的释录为校本;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则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伯二〇六三号写本的书法特征。
本书主要是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二二五八号写本进行释录、校勘,全卷共保存一千五百多行,是目前所见敦煌草书写本中行数多的卷子。原卷内容总共分为两部分,部分是行至第七十八行,对唐代普光撰写的《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内容进行再注解;第二部分是第七十八行千五百三十三行,是对唐代圆测撰写的《解深密经疏》部分内容再注解。本书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则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伯希和二二五八号写本的书法特征。
宋刻《玉篇》原本, 无足本流传。流传较广者是清代泽存堂翻刻本,然错讹较多,校改甚多。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有一部宋刻递修本《玉篇》,据其版式,当是南宋宁宗前后刻本,为海内孤本,未见单行者。《玉篇》是继《说文》之后 为重要的字数,也是 部楷书字典。《玉篇》可分为“原本玉篇”和“今本玉篇”两种,“原本玉篇”为抄本残本。一般指的《玉篇》即经过宋代增广修订的“今本玉篇”,而 多为元代改版的本子,宋本只有残本流传。今师顾堂获得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授权,将此本影印行世。
该书为《苏州全书》丛书甲编中的一种,清惠栋撰,是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著作。明堂是古代天子施行政教的地方,凡朝会、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其中举行。大道,意为常理、正道。惠栋旨在追述上古明堂旧制,以决历代礼家聚讼。他认为明堂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之处,三代以前,其法大备,详于《周礼》之《冬官》。《冬官》亡,其法遂不可考。东汉以后,又为孔安国、郑玄、王肃、袁准所乱,以致晦蚀不明。于是他纂辑六经之文,辅以诸儒解说,就明堂建置及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诸法,详为考述。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颇具参考价值。
《大乘起信论广释》是唐代河西高僧昙旷所作,是对《大乘起信论》逐句展开解读,但没有传世文献,仅保存于敦煌文献中。本书所释校敦煌唐草书写本《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三以英藏斯二三六七为底本,以《大正藏》第八十五册録文校对;卷四以法藏伯二四一二背为底本,以斯二七二一背《大正藏》第八十五册録文(统称为甲本)校对。书中依照敦煌原卷录文,参校以《大正新修大藏经》;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则介绍了《大乘起信论》的思想,广释各卷的思想,对昙旷生平的考述,写本的书法特征等。
本书选取其中已出版的五十种百部经典的书影, 并附以提要, 每篇提要内容包括: 作者简介、成书过程、主要内容、版本源流、递藏脉络以及《百部经典》所据底本介绍等, 以便于读者加深对经典的了解。
《浙江山川古迹记》,清杭世骏辑,现藏 图书馆,钞本,六卷,八册,无格。前有杭世骏自序、章钰跋和唐翰题跋。此书是关于浙江山川古迹历史记载的一个总结性资料汇编。 《浙江山川古迹记》征引材料宏富,对 考察浙江的地方文献很有帮助;抄写精工,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
《古文辞类篹》一书,由“桐城派”大成.人物姚鼐编选。本书按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13类,在每类之下说明文体源流;共选文719篇,大都附有
...
《离骚校诂》1996年5月出版,此次再版对原书进行了修订,对全书的引文进行了一一核对,增加了一篇书评,一篇再版跋,还选配了几十幅精美出土文物等的图片。书稿对《离骚》文字的校勘极为详尽周到;对《离骚》字、词的训诂释义精当深入、新见迭出;运用神话学、 学的原理和资料,对《离骚》人物、主要情节构思及屈原的死亡观念,提出一系列新解。此书为作者的开山之作,是其《楚辞》研究的起步,许多观点形成于此,至今未改。《离骚校诂》1996年5月出版,此次再版对原书进行了修订,对全书的引文进行了一一核对,增加了一篇书评,一篇再版跋,还选配了几十幅精美出土文物等的图片。书稿对《离骚》文字的校勘极为详尽周到;对《离骚》字、词的训诂释义精当深入、新见迭出;运用神话学、 学的原理和资料,对《离骚》人物、主要情节构思及屈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共分折件、档册、书册等三编,其第二编档册类,主要收录武职选簿。武职选簿不仅为研究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的 有价值的原始资料,也是研究明史其他诸多重要领域的基本史料之一。 本书“广西卷”收录选簿包括《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58册所收广西都司桂林右卫、柳州卫、南丹卫选簿,“四川卷”收录选簿包括《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57册所收四川都司成都左护卫及大渡河、威州、叠溪、灌县、青川、保宁、雅州、广安守御所,第58册所收四川行都司宁番卫、越嶲卫选簿。对所收录武职选簿全篇抄录的同时,进行了研究性校注,对所见明历朝实录、《明史》、其他史著或地方志的记载与各选簿贴黄、选条的记载相互补充,以供学者使用、研究。 本书为研究明代,特别是广西、四川地区军户、武职官员世袭制度,移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