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从不同层面、不同功能对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以期为博物馆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
本书以一词一文的形式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批评理论当中的关键用语和时新词汇予以明确阐释,共收录论文83篇,均提供简明扼要的概念解说和背景介绍,对每一概念的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梳理辨析,且力求外国理论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学者的自家见解。 为本书撰稿的60位作者分别来自海内外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主力阵容是一批常年研究西方文论或讲授相关课程的资深学者和专家。
本书是研究和介绍海派旗袍的专著,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录》中的一册。共包含五个章节:历史溯源;丽人衣事;罗衣谁裁;云想衣裳;华丽回归。描述了海派旗袍从清末民初到如今的兴衰与发展。本书稿是在研究学者、上海市非遗协会所收集的大量史料基础上成稿的。历史溯源部分使用了许多珍贵的20世纪初期的图像资料,包括月份牌、影视照片等。在旗袍制作技艺的讲述中,笔者从专业的角度将中国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充分展现,如“镶、嵌、滚、宕、秀、绘、盘、钉、贴九字口诀”的详细介绍,以及一件成衣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十分生动有趣。
形形色色、惊世骇俗的亚文化形成了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奇观,为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带来了难以抵挡的冲击和活力,也构成了解读的困境。
这是一部在儒学领域内富于开拓性、创造性的学术专著。以往学术界对儒家某些代表人物的理想人格思想有过论述,但全面、系统、深入地剖析儒家理想人格的诸多范型,还是一个空白。本书对圣贤、君子、成人、醇儒、豪杰、大丈夫等人格范型中所蕴含的伦理、哲学、政治、经济、美学、人生观的分析,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影响的研究,使这一令人遗憾的学术空白成为过去。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出发,得出人贵在“有义”的价值观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的结论。认为,儒家基本精神之一的圣人崇拜,对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各个文化领域,如人生哲学、历史观、思维方式、中华法系、科学活动、审美情趣、生死观念、爱国主义等产生了深远的巨大影响。
当今以“可参观性”形式展示文化的场所迅速增多,贝拉·迪克斯等编著的《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对此做了反思,并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旅游、休闲和文化遗产的崭新视角。作者将各类展示的场所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其中包括现代旅游业、经济发展策略、对身份的展现、全球化、互动性以及消费中的社会关系。作者尤其关注的是当文化在这些语境中被展示之后,如何发生改变。《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的每一章都尽量生动、浅显地讨论了引起争议的一些关键的理论问题,比如真实性、商品化和再现。这是一本重要著作,适用于文化政策、文化和媒介研究、社会学等专业的本科与研究生,对这些领域中的学者也很有帮助。《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也是文化社会学、文化政治、艺术与
本书以发表于1904年6月《教育世界》杂志的《红楼梦评论》为底本,重新予以标点、校勘,重点注释和辨析《红楼梦评论》中的诸多文史典故,并对以往学界的一些看法提出质疑。书后附录20世纪王国维研究论文论著索引。本书试图对《红楼梦评论》的本真面目作一清晰把握和展示,并为近代文论研究者、《红楼梦》研究者、高校中文系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参考。
思想史研究专家汪晖教授编著的这本《文化与政治的变奏(一战和中国的思想战)》是有关“一战与中国”这一思想史议题的专题研究。 过去二十年,学术界对于晚清的兴趣水涨船高,而对“五四”文化运动的评价日趋低迷,理由是“五四”时期的各种观念和尝试在晚清已经萌芽,很难以此为一个历史的新起点。然而,从“一战”与“思想战”的关系来看,“五四”文化运动代表着民国建立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任何对此后历史变迁和思想发展的讨论都需要考虑这一“思想战”的后果。 这一“思想战”将对中国道路的思考从对欧洲文明的学习以及东西差异的比较,扩展为对欧洲危机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的探寻。 不但新文化运动者倡导的互助、和平、大同、科学、劳工神圣和庶民的胜利代表了一种对普遍性的向往,而且杜亚泉、
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创建者以及思想集大成者。他是英国杰出的文化理论学家、“文化马克思主义”大家以及后殖民理论学家。邹威华编著的《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是研究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的专题性著作,也是诠释其文化理论的谱系学的专著。本书以英国成人教育和新左派为语境,以“文化霸权”和“文化表征”为主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深入透视“文化霸权”和“文化表征”在霍尔文化理论中的启蒙、建构和发展到延伸等阶段凸显出来的文化内核,全面诠释其文化理论变迁,彰显出其文化理论建构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批判意义。本书为研究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变迁和走向、研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认知空间,也为中国当下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本书根据“江西省家校合作跟踪调查”的近4万份大样本数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环境、家长参与、儿童智力水平和儿童成长等变量的结构特征,以及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如父母学历和职业、家庭收入和财产、社会资本及激活等,以及在社区环境,如社区居民类型、社区硬件和氛围等方面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对家长参与,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类型上有显著影响,但相较国外有其本土特征。研究也发现,家长对家校合作的参与对儿童成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家长参与减弱“家庭ses、社区环境、儿童个人特性与儿童成长的相关性”,对儿童成长有间接的促进作用。研究认为,弱势家庭可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弥补家庭不足,促进儿童发展
本书所收之文字,大体上都是关于书、读书、读书人、知识分子的,核心则是知识分子的人格问题,也就是做人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含糊不得。因为我们可以不读书,不做学问,不做知识分子,却不能不做人。做人,才是最根本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途径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理论研究系列丛书:文化的建设》从检讨文化体制改革政策起始,结合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从民主化、市场化、信息化三个方面探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立体呈现当下中国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贸易的内在关联,对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文化理论研究系列丛书:文化的建设》推动新一轮融合发展,开启下一波制度红利,中国成为文化产业强国的梦想必将照进现实。
《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介绍了关于时空概念的抽象、关于时间空间的本质、宇宙时间空间的相对性与性、时间空间的间断性与连续性以及古代时空观念的其他线索等内容。
殷海光的著作和思想,是20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的耀眼华章;他所成就的道德人格和智慧,是值得知识界珍视的精神遗产。《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书中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具有开阔的视野,能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能以世界的.全局的眼光来展望中国文化,对读者颇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