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汇典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而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另外,有数种笔记杂著,也集中收录了一些香料条目,如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明代钟人杰等辑选《唐宋丛书》径题为《桂海香志》)、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香门》、宋代赵汝括《诸蕃志》中的《志物篇》、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香篇》、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香茗篇》、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的《志香篇》、徐珂《清稗类钞》中的相关内容等,上述笔记杂著中有关香料的条目亦加以辑选,收入本汇典。整理工作主要是蒐集善本,加
上城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丛书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内在逻辑,从十个品牌名片切入,全面梳理总结上城教育十年来的教育改革发展成果,重点呈现上城教育在名校集群建设、教育数字化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教师研训、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成果和经验,内容丰富、系统性强,既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教育案例,探路先行,为全国教育现代化提供上城方案。
本书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编,分为中学、西学两篇,主要收录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获得者关于古典学研究方面的阶段性的高水平、杰出的研究成果。西学篇主要围绕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古典学研究收录相关文章,不仅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和文化,也包括戏剧制作技艺与城邦剧场文化,还涉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物如赫拉克利特与赫西俄德、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欧里庇得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学篇围绕中国古代典籍《周礼》《礼记》《孝经》《论语》《中庸》《史记》进行研究,也涉及中国古典学中的重要概念如工夫与教化,心、经、学以及儒家经学中的十二大价值观念、 诗言志 的内传理解和儒家的秩序思想。展现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近年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水准。
悬泉汉简出土于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悬泉置遗址发掘于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二年,曾被评为一九九一年和 八五 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二〇一四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出土各类文物七万余件,其中出土汉简三万五千余枚,有字简二万三千枚,经过整理者一万八千枚。该遗址地处中西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大道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保存为完好、出土文物多的我国汉晋时期的邮驿机构。悬泉简中早的纪年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晚的纪年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前后跨越二百一十八年。其内容大致涉及这二百一十八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历史史实,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社会以及边地风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邮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资料见长,是两汉丝绸之路的实时档案和原始记录。这批
《图溯上海 上海市测绘院藏近代上海地图文化价值研究》全书共五篇。*篇是 府、市全图 ,包括《松江府属全图》《松江府厅县全图》《上海市全图》等。第二篇是 县、区图 ,包括《上海图》《上海县境全图》《沪南区图》《浦东区图》《杨思区图》《宝山县境新地图》等。第三篇是 伪上海特别市图 ,包括《上海特别市区域图》《南汇区详图》等。第四篇是上海租界专题图,包括《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上海租界逐年扩展图》《上海公共租界附近地形图》等。第五篇是 其他专题图 ,收录了《嘉定全境干河、干路简明图》《上海市水道测勘图》《上海邮务区舆图》《上海市平均地价图》《黄浦区开发区域图》等。这些地图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录上海的兴衰荣辱,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书对这些地图进行分类,并逐幅解读,
对当代知识品格与观念品格的省察,是本书的主题之一。作为一位深深卷入当代复杂的知识思想状况中的参与者,贺照田通过自己对知识问题的独特思考,以史学的方式不仅批判性地整理了当代知识和观念状况,而且还借着自己赋予史学的价值重建的任务,尝试对当代史乃至百年中国史给出极富建设性的叙述和理解。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多年思想的总结,写作和思考关涉到了与当代中国现实有关的诸多方面和诸多问题,阅读本书可以充分感受到思想对于历史知识和现实的力量。
本書凡三册,收入作者詩文及學術著作九種。上册二種:曰《笠山詩鈔》十卷,收詩千餘首,皆典莊凝練,清麗暢舒。日《笠山文鈔》十一卷,收文近二百篇,鑄辭懿美,立意遒峻。中册一種:日《汀州藝文志》二十卷,鉤撢汀府八邑文獻八百七十餘種,以補《汀州府志》藝文載記之缺略。下册六種:日《雷翠庭先生年譜》不分卷,日《四家詩傳授表證》一卷,日《訓詁學》一卷,日《兩漢三國兩晉文學史》一卷,日《史記會注考證校讀》十卷,日《笠山讀書記》七卷,或專論,或考述,或札記,莫不本諸經史,發爲創見,備受學者推美。書末附作者早年手錄《碎金集》、手鈔其師周岸登《二窗詞》並《題詞信札墓誌銘三首》,藉資旁稽。縱觀作者詩文作品與學術著述,頗可昭顯其學殖深厚,創獲獨到,洵足以爲後學之津梁。
本书以一词一文的形式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批评理论当中的关键用语和时新词汇予以明确阐释,共收录论文83篇,均提供简明扼要的概念解说和背景介绍,对每一概念的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梳理辨析,且力求外国理论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学者的自家见解。 为本书撰稿的60位作者分别来自海内外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主力阵容是一批常年研究西方文论或讲授相关课程的学者和专家。
殷海光的著作和思想,是20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的耀眼华章;他所成就的道德人格和智慧,是值得知识界珍视的精神遗产。《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书中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具有开阔的视野,能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能以世界的.全局的眼光来展望中国文化,对读者颇具启发意义。
《2018全国安全文化优秀论文集》是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企业管理》杂志社于2018年开展首届安全文化优秀论文征集和评选活动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国内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经验和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对企业安全文化研究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8全国安全文化优秀论文集》收录的优秀论文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反映了当前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进展和成果。论文涉及煤矿、石油、化工、核电、交通、水泥、建筑等行业,内容主要涵盖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安全文化管理、安全文化落地、安全文化影响、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融合发展等方面。入选论文密切关注现阶段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重点、难点问题和解决之道,总结梳理了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建立健全、实施落地和提升创新的宝贵经验教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可以被不同行业
《机关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是部机关文化建设的专著。本书在介绍文化、文化建设、组织文化建设和机关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从机关文化建设的规律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重点阐述了机关文化建设准备、机关文化体系构建、机关文化基本内容、机关文化传播和机关文化建设评估等内容,使读者通过本书既能了解机关文化建设的理论常识,又能掌握实践操作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非遗传承人讲述中国文字艺术如何妙笔生花! 书法,中华民族独创的古典艺术,既要遵守书写章法,还要融入个人风格,流派众多。 没有规则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书法蕴含着如何平衡自由与秩序的中国传统智慧。 文字的记忆 非遗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口述史 丛书首卷 《中国的文字》,覆盖我国13种涉及文字书写艺术的非遗项目,包括 维吾尔文书法 哈萨克文书法 蒙古文书法 满语文 满文、锡伯文书法 藏文书法 傣绷文 水书习俗 东巴文 彝文书法 女书习俗 仓颉造字传说 王羲之传说 等,收录了10余位国家、省级传承人或非遗学者的口述文献,讲述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审美价值、应用价值和历史价值。
非遗传承人讲述点石成金的力量! 石材、木材、树叶、艾绒、油料,经过刻、捶、捻、刷、压等工序,变成篆刻、木活字、贝叶经、法帖、印泥 正因为非遗技艺,文字的传播才得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纵使时过境迁、相隔千里,文字依旧是人类交流的桥梁。 文字的记忆 非遗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口述史 丛书第三卷 《文字的传播》,详述文字传播相关的 14 项非遗项目,包括 贝叶经制作技艺 金石篆刻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木活字印刷技艺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 古籍修复技艺 上海鲁庵印泥 楹联习俗 华县填字谜接龙游戏 吴山铁字 龙凤呈祥福字彩绘及雕版 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 古琴艺术 惜字塔 等,收录了10余位国家、省级传承人或非遗学者的口述文献,展现了印刷、游戏、彩绘、雕塑、建筑等多样化的文字传播形式和载体。
陶行知是我国的人民教育家、的战士。他为 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的新 国奋斗了一生,留下了 量的 作。他的 作,散见于1913年到1946年的外报刊。生前曾以各种形式出版各种专集,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本集编入迄今收集到的陶行知的文稿,有文章、诗歌、教材、书信、演讲、小说、谈话、章程、提案、文电、广告、备忘录等2530篇(其 教材13本、小说1部、备忘录55册)。附录共314篇(包括附在 九卷末的年表),一种为文末附,一种为卷末附录。
中国文化的谱系研究源远流长,而中国古代绘画的传承特色使其更具传统谱系学的特征,《论王原祁雨窗漫笔龙脉观的文化意义》尝试利用传统谱系学理论并试图与库恩所言之“范式”相联系,换个角度研究黄公望-董其昌-王原祁这一传承谱系。希望这种尝试能为学术谱系的建立提供点滴旁证及佐证。
早期文献产生于宗教活动中,是天命神意的见证,史官凭着文献工作而逐渐取得了充分的话语权。自西周到西汉中期,史官、君子和儒士通过对文献的传递和阐释,构建了具有理性精神的礼乐文化制度,并形成了以道自任、裁决天下的精神品格。这就是原史传统。这一传统以《史记》为终结。在原史传统中,周公摄政和制礼作乐、春秋史官的微言大义、孔子设学和文献阐释、董仲舒的公羊学理论、司马迁的《史记》著述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依据周公和孔子的文化实践而虚拟的“五百年必有兴”的统系,构成了中国道统观念的源头。本书通过对原史文化中的撰述观念、载录和传播方式的研究,梳理了甲骨卜辞、刻绘图画、《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左传》、《老子》、《论语》、《战国策》、《史记》等文献的生成过程、文体形态、叙述
《中国蒙古学文库:蒙古文化概论》主要内容包括蒙古文化的根源、定义及命名问题,蒙古文化发展的原因及其缺陷,以命为本的游牧文化及其三态特征,蒙古文化重心转移的原因及几大特质,蒙古文化的系统结构及要素,研究蒙古思想文化的缘由及意义,成吉思汗“足资垂训的言论”的内容及意义,蒙古族的家庭文化,成吉思汗的社会政治思想,“成吉思文化”及其历史价值,蒙古社会的发展及性质问题,蒙古精神文化的精粹,文化意识与语言文字,蒙古传统思维方式,蒙古文化与哲学的关系,蒙古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未来趋势,参考文献,蒙古文内容提要及目录,《中国蒙古学文库》已经出版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