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 与 地理学 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更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 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 作者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超越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头脑与肌肉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全书以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本书出版五十余年来长销不衰,至今仍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全书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共十四章,涵括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 本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美国少数民族、亚洲危机和促进变革等几个方面人手探讨文化问题。国际政治问题专家亨廷顿和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员哈里森,召集世界多方专家学者,在美国艺术科学学会举办的 文化价值观与人类进步 研讨会上,探讨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联系?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民族问题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何种措施呢? 本书将有助于我们在诸多文化问题上的理解与探讨。
本书肇始于复旦通识教育中心 给新生的堂通识课 讲座。七位复旦大学的作者从各自学科的一个 小 问题出发,展示学科本身的问题意识、展现学术探讨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七个不同的学科,七种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视角和方式,在拓展学科视野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叩开问学求真之路、收获大学精神的丰沛涵养,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学素养、历史视野、人际处理能力等,给学生的成长提供启迪。
这是一本介绍地理学大师及其思想精华的图书。它虚拟了18堂神秘课堂,每堂课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挑选合适的地理学大师讲授。在授课的过程中,听课人与大师们还有互动和交流。虽然,那些大师们是带着 任务 前来授课的,但他们可不是如此 听话 的嘉宾,还会时不时说些自己的趣闻、趣事,如果你喜欢听这些方面的故事,可千万别错过了本书! 《地理学原来这么有趣》中,阿基米德、托勒密、达尔文、利玛窦等54位地理学大师以漫画形象出镜,与你零距离互动,轻松展示毕生经典理论! 《地理学原来这么有趣》涉及地球运转、地质构造、地貌、气象、大气、水文、海洋、冰川、环境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工业地理、旅游地理、军事地理、政治地理、地图学等18个你身边的话题,在众说纷纭的今天,听大师指点迷津! ? 《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热爱读书、崇尚读书之风绵延数千年。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的观点和论述内容非常丰富,许多至理名言流传至今,不少读书故事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引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读书风尚。本书共选取70位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作品赏析的观点和论述110则,以年代为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先秦时期,中篇为汉代至两宋时期,下篇为元明清时期。书稿详细阐述了古人读书治学的一些方法和观点,同时也有作者本人阅读的一些心得体会。对广大读者如何阅读一本有非常实用的指导、借鉴和启发作用。
文化 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的词汇之一。《文化哲学十五讲(第二版)》以这一热门范畴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系统地探讨了文化的生成与功能、构成与形态、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文化批判及中西文化对比等问题,几乎涉及所有前沿和热点的研究课题。论述提纲挈领又深入浅出,兼顾理论抽象与现实关注,为解决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与焦虑,实现文化转型与重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于相关问题多有创见。本次修订吸收了近几年的新成果。
本书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浅,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建筑学入门读物。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 《饥不择食》以作者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忍饥挨饿的岁月,不到三十年;三十岁以后,更是不曾有过挨饿的机会。然而,与某些人津津于舌尖上的享受不同,作者对于近三十年吃过的美食,并无特别的印象,而对于曾经的饥饿记忆,却刻骨铭心。 《饥不择食》与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是六十余年间,有关吃饭的若干实录与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委实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断;时过境迁,某些细节甚至已经开始模糊,然而情绪的记忆,面对食物的人生体验,却越发清晰。
文明 一词,频频出现于政治演说与学术研究中,然而其起源与演变却一直有待廓清。《文化及其内涵》一书追溯了 文明 这一概念在18世纪的起源,在19世纪又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并在进入20世纪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用以推广欧洲的文明标准。作者提议,今日使用 文明 一词应具有一种全球的意味,而那些地方性差异则应称为 文化 。进而言之,*好能够抛弃 文明这一名称,聚集于对文化进程的全新的理解。
伏羲原来是忍术和茶道的始祖、神农竟然变成雨神及温泉之神、关帝化身为佛教护法及海上保护者、钟馗则成了武士的时尚指标 渡海而来的中国神灵,在日本披上神道及民间习俗的外衣,成为日本文化及宗教系统的一部分。他们如何接受日本文化的洗礼?又怎样改变了当地文艺和民俗面貌?
《江南之旅》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作家比尔 波特探访中国千年文明中心 江南的一本旅行文集。比尔的这次旅程由香港出发,途经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终点为浙江,直线距离超过3000公里,囊括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心脏地区。《江南之旅》,比尔以独特的视角和思索解析江南这一特质文化区域的人文遗迹,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及旅行的真正意义。 比尔 波特诠释中国的 江南 style 江南,一片孕育于长江流域特殊环境的区域,一个中国千年的文明中心。对中国人而言,江南不仅仅指地图上的某个地方,更是一个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精神上的代表。它可能存在于气质典雅的紫砂壶中,也可能存在于质厚甘醇的绍兴老酒里。带着憧憬,比尔 波特踏上了探访中国 江南 style 的旅程。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赋予了这个新的文明中心
社会精英有政治精英、企业精英、知识精英三大类型,大学老师是知识精英的重要组成。本书中,作者以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研究型大学从教40年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讲述从青椒和教授到资深教授的发展台阶,漫谈大学教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乐趣。本书可以给现任和潜在的大学老师以及对教授生活有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和消遣。
《于漪知行录》是于漪老师教育思考的精华记录,分为精神成长、教育心得、处世智慧、励志之语、学习之道等十个主题,每个主题按照相应的内涵再分为若干小节。这些丰富的主题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具有启迪智慧和增长学识的积极作用,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全书有大量于漪老师的珍贵照片首次面世,配以精彩的图注,图文并茂,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阅读方式。书中以二维码的形式链接于漪老师部分精彩的演讲视频,使读者在阅读精华内容的同时,可以欣赏到于漪老师极富个性和魅力的演讲,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更加难得的是,正文内容旁,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于漪老师对其教育思考进行批注的珍贵手迹。
本书紧扣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创新的重大命题,系统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篇章,整体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与突出特性,深刻揭示 第二个结合 的丰富内涵与重大价值,尝试探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路径,深入梳理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与传承之道,着重强调增强文明交流互鉴之世界意义,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发展,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分上下两篇,探讨了手卷书法的继承了创新问题。上篇 手卷书法综述 ,将手卷放到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观照,论述其幅式发展、创作特点、创作方法和经典作品。下篇 手卷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着眼于创作实践,介绍作者自身如何用形式构成的方法加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本书阐释了中华文化精神对解决人类问题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提出了文创理念这一当代文化发展新观念,并基于该理念分析了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品质的传播意义与转化可能,展示了中华文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现的创意传播实践与创新发展的路径,具体包括国潮文创、乡村文创、城市文创、数字文创与红色文创等内容,讨论了在当代国际传播与人类新文明建设中发挥中华文化创造力的的趋势与启示,体现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创造力。
本书是著名学者杜忠诰先生的一篇长篇学术论文。本书依据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实用功能,分别从 情 (实用层面)、 法 (规范层面)、 理 (学术层面)三个视角,就目前海峡两岸行用的《简化字总表》与《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两套汉字系统所凸显的利弊得失,列举具体事例,试行评析,并针对目前两岸 书不同文 的棘手困境,提出渴望解决的方案刍议,对当下的困境和未来文化重建的目标,有极大的参考意义。深入浅出,理论扎实,是一部难得的好书。著名学者南怀瑾、许嘉璐作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