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洞自中唐初建,历经五代、两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屡次遭战乱废毁,又屡次经有心人重建。白鹿洞书院的千年兴废是一面中国历史文化之境,照见了王朝更替、时代兴衰,映出了一条中华民族时隐时现却永不枯竭的人文血脉。
本书是一部以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为坐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文化哲学的理论对中国西部民间原生态文化进行的密码解译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中国西部民间原生态文化的永恒魅力和价值,展现其强大的时空穿透力与无可抗拒的精神冲击波。
知识润泽乡野,文化涵养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构建》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作。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关问题的研究甚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视野,深入挖掘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尤其是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探索,总结了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在此基础上,对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关部署和目标要求进行了理论分析,进而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力求客观地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而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路径和叙述方式,力图在还原思想史实、文化史实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保完守主义的学理脉络、文化价值及其现实社会功能进行梳理和探讨,力图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论。
一百多年来,海归冲击波对神州大地的影响持续不断,在可见的未来还会持续下去。海归创造历史,历史也造就海归。回顾过去一百多年的海归史,海归对中国的冲击集中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他们是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行者,是西方文化威力的见证人和显示者……
《周思源看红楼》以著名红学专家、作用周恩源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所作红学系列讲座为基础,并加以修改增订,选配清人绘制红楼梦精美图片200余幅。 本书以解说人物为重点,在红楼人物中,又着重突出了对小人物的介绍和分析。以作家解读作家为特色,以解密红楼创作方法为核心,关注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的优劣,重在分析形成这种优和劣的深层原因,从而实现了以解释性研究带台评价性研究。为一般读者提供了进入红楼艺术世界的钥匙。
斗蟋蟀,一项源远流长的民间娱乐活动,崇尚自然,自得其乐。鸣虫虽小,清新美丽,点缀生活,愉悦精神。虫与农桑,虫之诗画,虫之俗信,虫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生活紧紧相连。质朴的虫文化传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民俗意识和审美观。《中国虫文化》力图探求昆虫与古代哲学、社会生产和生活、民间习俗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多角度地描述这一独具风格的文化现象,从中挖掘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古代昆虫文化功能和价值。
《人与文化》初版于1923年,先后四次再版。《人与文化》是根据他1921—1922年在美国几所州立大学和一些学会专题讲演汇编而成的。全书分三部分共十七章,层层递进,所言中心如题所示,乃是人与文化的关系。作者的一个主要命题是:文化是由人类的反思性思维发展出来的积累性结构。实施这种思维的机制是每个人的内在素质的一部分;文化因素的积累主要是这类反思性行为在语言和客观性物质操作中的表达。作者在对古今文化做?比较之后,论述了文化的含义及其形式和内容。
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欧洲的论述中别树一帜的著作。作者从欧洲的地理、文化、政治、思想等层面高屋建瓴地鸟瞰欧洲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莫兰从欧洲的概念与文化信息两方面论述欧洲思想文化发展历程,给我们传达欧洲的文化自我批判精神。莫兰关注的不仅不是学派的分梳,甚至也不是一般意义上思想的起承转合。莫兰关注的是思想史上的大开大合;是观念与观念交锋之后的峰回路转,起死回生;是思想源流相互碰撞时的火花飞溅;旧学说更替时的静寂与空旷;是阴阳互动中一以贯之的精神脉冲。在莫兰的精到、辩证而富有张力的笔下,欧洲文化宛如一幅光色对比强烈的现代水彩,多元而又统一,相反而又相成,冲突而又互赖。 欧洲的特征是什么?莫兰在此书中谈到欧洲文化的多源、融合、探索精神、认同紧张及其脆弱性等多重特点,笔者希望在此沿着莫兰的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六十多年前写的,六十多年来,这本小书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史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本书《延庆城堡寻踪》作者借由实地拍摄的影像作品对延庆现有文物古迹、延庆历史文化进行盘点和研究,通过对延庆不同时期城堡文化的进一步挖掘,不仅展现了延庆古堡文化的壮美与沧桑,体现了摄影家对延庆城堡的情怀与感动。最终给读者呈现为一部学理绵密的文化专著,一部图文并茂的地方史志。
《传统信仰与城市生活:城隍》对城市城隍信仰及其文化现象进行论述,主要涉及对城隍起源的探讨、叙述城隍的演变历史及城隍的各种类型、对城隍的功能进行描述、揭示城隍神祗及城隍庙会等蕴含的深厚文化意蕴,其中穿插对一些隍庙的介绍,力图较为全面而系统地对城隍文化作一全方位的巡礼式叙述,为弘扬中国民族传统都市文化做出贡献。
明恩溥是美国公理会教士,1872年来中国传教,广泛接触了中国各阶层人士,尤其熟悉底层农民生活。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本具有社会学性质的著述,对后世学人影响极深。本书引起鲁迅先生的极大关注,并由此致力于揭示和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直到临终前他还向国人郑重推荐。 作者以自己在中国几十年的所见所闻为例证,按照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理念概括了晚清时期中国人的素质,笔触低沉,褒少贬多,还不乏偏颇之辞。但在揭露中国国民性和晚清政体的矛盾方面,的确不乏真知炮见。本书引导丰富,文笔生动,幽默诙谐,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成据。时至今日,读来仍使人感慨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