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书法讲记。讲述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作:《平复帖》《伯远帖》《兰亭序》《上阳台帖》《李白仙诗卷》《古诗四帖》《自叙帖》《万岁通天帖》《书谱》《孔宙碑》《华山庙碑》《瘗鹤铭》《集圣教序》《小草千字文》 一本书领略书法之美。
◎ 一部具有文学气质的时代小书,记录活在工作—生活怪圈中的一代人。 ◎ 为什么心理问题是个政治问题? ◎ 想象世界末日比想象资本主义末日 容易?◎“21世纪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有限感和疲惫感所压迫。” -费舍作品shou次引进 。 英国当代思想家、互联网思辨妙手、21世纪头五年英国“社交媒体的中心”,马克?费舍代表作。 2008年左右,费舍离开伦敦,回到满溢童年假日记忆的萨福克郡,他对妻子说:“它能卖出500本我就很满足了。”此时,他不需要再时刻警惕抑郁症,一切似乎都向好发展:小书触动了无数个体的内心,销量爆发性增长,也“激励了近二十年来di一次大规模重新政治化的年轻人”。但2017年,费舍决 地离开了我们。 这是一本“令人不安”的小书。一部以身入局、面向当下的反思性著作。 一部围绕真问题、真经历的才华横溢之作
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意义深远,却很不容易。而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可以让日常的学与教 传统的“双基”,为落实核心素养提供可行路径。 如何用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如何提炼大概念?如何将大概念转化成核心问题?如何设计核心任务?如何设计、实施、评估大单元教学?……本书涉及10多个学科、100多个大概念,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大概念教学实践模型,系统论述了大概念统领、核心问题导向、核心任务驱动的大单元教学是如何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并提供了三个完整的大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这是一本大概念教学实践工具书。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把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说清楚,讲明白,让大家看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中的真正样子。书中来自教学一线各学科生动、鲜活的案例,接地气、可操作、可执行,真实可见,很有学习与借鉴价
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的20年间,始终紧密配合国家改革开放进程,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改革实践以及国际间的政策对话与合作,提供了大量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咨询意见。《人文学和经济学双重视野的文化研究 一书就是这些成果的一部分,它们涉及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及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研究的国际经验、文化表达形式多样性保护、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及园区建设、重要文化街区及景观设计等话题。今天看来,它们不仅依然显现出较执着的理论探索精神,而且也是极为生动的历史写照。
创造力是美国社会的标志性价值观之一,但 创造力 这一概念以及认为它能够被培养的观点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正如塞缪尔 W 富兰克林所揭示的那样,战后的美国人创造了 创造力 这一概念,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定义创造力,以满足资本主义和冷战时期的需求。创造力受到一群专业人士 心理学家、工程师和广告人 的推崇,他们认为创造力是解决他们所担忧的创造性被压抑、变得墨守成规、从众和感到疏离的良方。创造力被吹捧为个人主义和人类精神的力量,是新中产阶级追求的目标,同时也符合美国企业界的需求。 在日益僵化的体制中,创造力带上了几分浪漫色彩;以某种方式做到了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同时存在,既好玩又实用,既艺术又科技,既独特又平常;这个术语难以明确界定,使得形形色色的人和机构都宣称它能解决问题,从企业沉闷到城市衰败。 如今
《中国文化要义》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 人们总说西方人是
本书名为“清工小识”,是以清代工艺造物思想的知识梳理与理论提炼为主旨,通过运用设计学、文献学、历史学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展开清代科技与工艺相关文献的系统搜集、整理与研究。通过构建“道”“用”“工”“匠”“器”“形”六个认知维度,从而总结与构建了清代工艺造物思想的认知逻辑与话题体系,兼及讨论了清代中外科技与工艺思想的差异、交流与影响,宏观的展示出清代工艺思想的历史图景,揭示清代工艺思想的源与流。本书研究选题新颖,以“清代工艺思想”为题,与业内同类书形成较大差异性与补充性;研究方法先进,在清代工艺思想文献的书目搜集与版本整理方面形成一定业内领先性。
本书在全面梳理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多重证据法和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河洛地区夏代都城文明的孕育、形成与发展,夏代都城的建立与变迁,夏代都城文明的内涵及其所体现的社会变革,夏代都城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等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书中关于河洛地区都城文明形成原因的论证,关于都城及都城变迁原因的考证,关于夏代都城文明内涵及其体现的社会变革的系统论述,以及该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的探讨,或为首倡,或为前人学术观点的发展,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文化观念的范式转换》一书聚焦数字技术时代的文化观念转型,指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应提高公共制度知识的供给能力,对外文化交流应以促进国民间的 可分享价值 为指归。全书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为*编 新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政策;第二编 当代外国文化政策管窥;第三编 地方调研:让文化的逻辑彰显。书中收录作者多年来发表的文章、撰写的报告以及会议上的发言稿等作品,其中对欧美文化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对《文化多样性公约》的国际政治分析具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