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著名学者赵林教授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的精彩讲座(包括《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上)》、《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下)》、《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奥林匹克竞技会》、《特洛伊与英雄史诗》)为主干,并收录了赵林教授近年来关于西方文化的几篇学术讲座。这些讲座内容广阔、气势磅礴,从全球范围的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历程,到旨趣迥异的中西文化比较,再到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化演进,展现了讲演者高屋建瓴的研究视域、博大恢弘的历史情怀和深邃睿智的哲学反思。 与眼下时髦的“戏说历史”的风气迥然不同,本书不仅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解读人类文明和西方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而且力图昭示一种宏观和长程的文化大视野,使人们对漫漫千年历史、迢迢中西文化的演进历程和基本精神有一种提纲挈领式的把握。尤其是关于西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本书是“中国生活文化”丛书中的《中国养值文化》分册,该书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及详尽的文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悠久而丰富多彩的传统养植文化。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的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及可读性,有易于读者对中国的传统养植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具有的促进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全球化现象的凸视,“全球化”成为最时髦的词语,并与其他语词的“后现代”等构造了我们所在世界的知识语境。本书精选了中外学者有关全球化研究的30余篇专著,这些文章聚焦“全球治理”、“公民社会与社会资本”、“信息时代与新经济”、“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等当代国际学术界最为关心的主题话语,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当代西方在全球化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辩析国际学术前沿的走向和流变,触及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危机和弊病,对当今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现实性和前瞻性。
本书作者以法兰克福学派、托洛斯基主义的教条论者与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者的文化观为批判对象,剖析了他们各不相同(乃至相反)但都“饱含反民主质素”的大众文化理论的神话,提出了他自己的文化观,即“文化是一种实践是以意识、行动与特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以寻求改变世界的一种手段”。从而部分实现了他写作本书的两大动机:试图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有关阶级支配的种种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赓续过程中,国家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本书为我国社会学学者李银河先生对中外性文化研究的成果。作者力求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简要概括中外性文化的变迁脉络,结合中外性观念的历史演变,简要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观念、性行为、性关系的规范及其历史与现状。作者从学术研究的立场出发,通过不同社会以及不同文化的比较,描述和分析了这些社会或文化在性问题上的种种观念和论争,以及由此产生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变化。书中还介绍了国外在性问题研究与论争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法律问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目前外有关性问题研究与讨论的大致情况。 作为一个学者,作者还试图为中国社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性规范、性政策的性法规并建立起一种全新和健康的性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摩挲大地》(壹)是一部文化散文作品集,选取了余秋雨先生原作《摩挲大地》的上半部分,其中包括名篇《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这些作品都经过了改写与修订。在作品中,余秋雨用诗意的方式和个人的情怀,述说着对中华文化以及国民劣根性的深思与慨叹。 《摩挲大地》(贰)是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选取了他原作中的一部分进行了改写与修订,又新增了一些涉及当下生活的新内容。在书中,余秋雨仍然以他诗意的方式和个人的情怀感染着人们,述说着他对中华文化的深情,以及对国民性的追问与慨叹。
这是一本有趣、有色、有声的人文读本。 重庆南开中学田祥平校长用有趣的文字、有色的美图、有声的故事,给青少年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开放、包容的南开校风成就独具个性的学子,“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没有固化的培养模式,注重人文、塑造人格,让学生在自主的环境中专注而多元地学习和成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品万般味”青少年三门人生课的立意贯穿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