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国学通识课》分为国学纵览与国学典籍两大部分。冯友兰先生以时间顺序为纲,主讲 子学时代 秦汉儒学 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 宋明道学 清学 ,系统性论述国学发展历程,脉络清晰。朱自清先生逐本讲解重要国学典籍,内容翔实,使读者获得多角度的国学理解和思考。
日本NHK人气访谈节目《后的讲义》,是现象级全民公开课、日本版 开讲啦 。邀请各界精英、学者以 如果今天是你人生中的ZUI后一天,你想传达些什么? 为主题进行演讲。本套书是《后的讲义》4部纪录片的完整版,包含将节目制作成书时未播出的部分。 漫画家西原理惠子 、电影导演大林宣彦、日本 现代机器人之父 石黑浩、生物学家生福冈伸一,用一堂课讲一生积累的经验,为年轻人献上自己的所思所想,包括女性的自我、行业和技术的未来、人类的未来,以及从业经验、关键知识和自我成长历程。
《留鸟:北方乡村的生命纪实》是一部独特的口述式家族史散文。作家刘大胜出于对出生成长之地无以替代的浓厚情怀开始写作,锡伯河川是他的诞生与启蒙之地,老屋、道路、溪流、田野、校舍等家乡 地标 ,均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深处,并筑就了其思维成长发展的根基。作家更以 留鸟 比喻生活在家乡的亲人,一次远离、一次亲近,文章之中不只有思念,还有对社会剧烈变迁的深刻思考。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
《夜航船》是明代文学家张岱撰写的一部小百科全书,全书共计二十部、一百二十五类,收录四干余条目。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政治人事到礼乐典章,从日用文玩到花鸟虫鱼,从三教九流到神仙方术,广采博收,无所不包。
阅读,是一段旅程。在这里开启一段与12位阅读文化专家同行的阅读之旅,旅途中不仅可以撷取12本阅读经典之作的精华,领略阅读的哲思与方法,还可以在12位阅读引领者的阅读观里,感受他们因阅读而丰厚立体的文化意识,而他们私享的阅读主题书单,则敞开了古今中外更为宽广的阅读之门。 正是一部部美好经典的存在和一本本阅读之书的指引,铸就了一个个阅读者的精神长廊,个体的阅读之道就此展开。
《放松》一书是阿成先生的短篇散文集,共收录了他40余篇有关生活和人文散文、杂记。从哈尔滨的人情风物写起,一路向南串起华北、江南和南方,之后走到国外,笔下生出哥伦比亚河畔的小镇、罗马人的血液、荷兰的牧场……阿成先生的散文让人看着亲切,是一种自然的美,经历了人生情感的滋养,那亲切或可说是对读者产生慢慢渗透式的无痕迹的影响。
本书收录《伍子胥: 吴山恨事》《西施: 浣纱传奇》《王羲之: 金庭隐事》《苏小小: 苏小小考》《张志和: 西塞山本事》《赵孟頫: 从松雪斋到鸥波亭》《阮元: 滇池的文化背影》《胡光墉: 股市高手胡光墉》《柳亚子: 柳亚子的牢骚》《黄异庵: 江南花落李龟年》等篇目。历史人物散文是柯平的创作重点之一, 他以诗人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 诗化地思索历史和描述人物性格, 兼具史料性、思想性以及文学性, 将性格各异的历史人物写得极具新意和阅读价值。
《回声泉之旅》中,奥利维亚·莱恩独自背上行囊,从纽约出发,南下到基韦斯特,再北上到西雅图,完成了一场跨越北美大陆的文化探寻之旅。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欧内斯特·海明威、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约翰·贝里曼和雷蒙德·卡佛。这六个男人的一生都在与酒与混乱不堪的命运纠缠,他们从纽约喝到巴黎,从深夜痛饮至黎明,在酒吧和戒酒互助会两头缠绵,可同时他们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只是,褪去酒瘾作家的神秘外衣,他们那天才般的创造力是以什么为代价得来的呢?
斯飞小组对“国保”题材有超过十年的关注与探访,深度梳理七批 “国保”名单,共4296处,编纂近万条史迹名录,多角度呈现中国现存瑰丽的古代建筑、彩塑、壁画、石窟、遗址、墓葬等,按实地游历经验编纂成详细的参访指南。《识古寻踪:中国文化史迹手账》共四册,以省、市、县为区划单位,标注“国保”批次、时代、地址,是历史文化遗迹的活点地图,随行随用,读写方便。
本书内容包括: 信息、信息革命和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学概述; 信息社会理论的启蒙; 信息社会理论的形成; 信息社会理论的发展; 信息社会的社会组织; 信息社会的社会结构; 信息社会的社会生活; 信息社会的社会问题; 信息社会的社会控制; 信息社会的研究方法; 信息社会的发展战略……
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北伐游记”(马伯庸)、“北伐路上的美食”(斯库里)和“三国梦”(李志)。三位作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己对于三国、诸葛亮的情愫。 重走一遍北伐路,活在史书冷冰冰记载中的诸葛亮成为一个被无数细节构建出来的、活生生的人,甚至将成为我们共同的朋友。看他曾看到的山水,走他曾走过的栈道,呼吸同一个秦岭的山风,观察同一条汉水的奔流,大概这就是对他最充分的了解和尊敬。 “文化不苦旅”是一个长期的文化项目,由马伯庸带领几位文化界知名人士,重走历史上知名的文化路线,如:诸葛亮北伐之路、三藏取经之路、丝绸之路等,将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集结成册,即为“文化不苦旅”系列书。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有意了解六朝文化基本内容和概况的广大干部群众和一般读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读本,使更多的人了解六朝文化、研究六朝文化,使六朝文化的精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承、发扬与光大,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建设,为促进江苏地方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应的的贡献。
作者退休后,定居海滨小城,每日闭门谢客,静心读书思考,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形成这部作品。主要倡导超然、豁达、淡泊名利、追求、快乐的精神,大学问家写给自己的小散文,从容不迫,对忙碌的现代都市人也有所启发。 世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写作。这首先是人类已经可以将很少精力用于维生的产物,很多人已经变得穷极无聊,所以写作。有一次我受一个读书俱乐部之邀去深圳,遇到当地某区作协的人,他告诉我说,仅仅这个区注册的写作者就有几千人。……我的写作很可能在他人看来不是个东西,但是那是我的生命,我的时间,我的痛苦,我的快乐。我早已乐在其中,这就足够了。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在说,大多数人在需求未得满足时陷入痛苦,在需求已得满足时陷入无聊,人生就在这痛苦与无聊的两端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在一切物质需求
本书是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在《广州日报》所开设的专栏《生猛广州 淡定广州》的结集,文章对广州城、广州景、广州人、广州旧俗进行了历史追溯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世事万千变,深藏笔墨间。作者世居广州西关,对广州城、广州人有着深刻的理解,生猛和淡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其对广州文化品位、精神内核的形象概括。散文之外,书中还附上作者有关岭南文化的论述及访谈,是抒情和忆述之外的理性补充。 一座城市温热的血脉,不是由宏大叙事架构的,更多是由生活细节所构成的。本书的文章带着有爱的怀旧情愫,以简洁具有人情味的文字,描绘广州的人物、风俗、史事等。读者展卷其中,就像漫步在广州的老街老巷,被唤起绵长的回忆,让人倍感亲切,倍感温暖。 这是一本了解广州的好书,不仅广州本土人需要一读,从外地到广州发展、生活或准备到
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如惊雷一声,打破了浙江匠二十年史前考古工作的沉闷局面。但在当时,这个有着8000年历史理应让人惊喜的年代数据,似乎给人更多的是一种诧异。“浙江7000年”这已经是考古界近二十年的固定概念,突然出现的8000年遗址,如同天外来客,令人诧异。文化面貌十分独特,工艺技术较为先进的跨湖桥遗址,带给人们的竟是重重疑团。由此也注定了跨湖桥遗址命运的曲折与坎坷。
《寻人不遇》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作家比尔 波特朝圣中国古代诗人的一本旅行文集。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无限热爱,带着从大洋彼岸珍藏的好的威士忌和酒杯,比尔开始了全新的旅程——寻访36位他所钦佩的中国古代诗人故址。一路上,69岁的比尔沿着黄河、长江,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并一路走到南方,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寻人不遇》再现了中国古代高贵的诗魂。
本书通过钩稽相关历史资料,考察了中唐“春秋学派”形成与的过程,说明一家私学如何进入以科场为代表的官学体系之中,具体考索了中唐诗人与这一学派与学风之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中晚唐主要的诗歌流派与诗歌风格形成的学术背景,从学术思潮、学术方法、上人知识结构诸方面分析了中晚唐学风的转变对诗风演变的具体影响、并从这一角度对中晚唐诗歌的审美特征作了新的阐释。
“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千古名句……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部《回忆录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作者自云此书是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而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却是烘云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