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北伐游记”(马伯庸)、“北伐路上的美食”(斯库里)和“三国梦”(李志)。三位作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己对于三国、诸葛亮的情愫。 重走一遍北伐路,活在史书冷冰冰记载中的诸葛亮成为一个被无数细节构建出来的、活生生的人,甚至将成为我们共同的朋友。看他曾看到的山水,走他曾走过的栈道,呼吸同一个秦岭的山风,观察同一条汉水的奔流,大概这就是对他最充分的了解和尊敬。 “文化不苦旅”是一个长期的文化项目,由马伯庸带领几位文化界知名人士,重走历史上知名的文化路线,如:诸葛亮北伐之路、三藏取经之路、丝绸之路等,将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集结成册,即为“文化不苦旅”系列书。
《无法还原的象》是陈嘉映教授的学术随笔集。收在这个集子里的文章分成五组,组两篇带点儿回忆的性质。第二组是学术论文,是这个集子的主体。其中“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导论”是为作者翻译的《哲学中的语言学》所做的长篇前言。第三组是评论和访谈。第四组是一些零星的小议论。第五组的最后两篇谈论艺术。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漫画的方式,以精辟、实用的角度形象地解读了《庄子》内篇前三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让此经典之作有了近三十年来少有的新面貌。为了使庄子之道生动明晰,成为帮助人强化心灵进而影响周身的实用法则,作者除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注解《庄子》外,特别带领专业团队与横跨中日的专业绘者与文稿制作者,费时近五年制作本书插图,使庄子的面貌跃然纸上。
本书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解、生动诙谐的语言,以树木作比喻,解读中国传统木建筑的主要构件及装饰,讲解了中国传统木建筑中有关基座、柱础、梁、柱、屋顶、栏杆、斗拱、牛腿、雀替、门窗、狮子与龙的建筑知识。小小一本书,带你走近匠心独运的中国古建筑,领略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巧与魅力,发现深藏在其中的生动的历史文化与智慧。
这是一本历史兼小说类的读物。以北京法源寺为故事背景,讲述一段风云际会的晚清历史。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国所做出的努力,塑造了生动又有深度的、高尚且具牺牲精神的人格形象。
清代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提到江南有赏梅地,苏州之邓尉,赫然在列。事实上,数百年来,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一直有赏梅踏春的习俗,从文人雅士的诗文书画到普通百姓家居日常,梅文化习习相因,影响深远。藉由苏州同好的一次迎春小聚,一群作家、画家、诗人和梅花的一次约会,便促成了这本诗书画影文结合的休闲文化小书。取名“梅事儿”,谐音“没事儿”,立足一个闲字,嵌合一个雅字。用有关梅花的相关意向元素,来探究苏州乃至整个江南的赏梅、供梅、爱梅文化,穿缀起古典与现代,民俗与风尚,物质与精神,品质生活与人生情趣。此书为系列丛书之一,策划者之后将陆续推出花鸟虫鱼等相关书籍。
《无法还原的象》是陈嘉映教授的学术随笔集。收在这个集子里的文章分成五组,组两篇带点儿回忆的性质。第二组是学术论文,是这个集子的主体。其中“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导论”是为作者翻译的《哲学中的语言学》所做的长篇前言。第三组是评论和访谈。第四组是一些零星的小议论。第五组的最后两篇谈论艺术。
《中国人》旧译《吾土吾民》,是林语堂(1895年—1976年)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文化等诸方面,写得非常幽默,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等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所以自1935年由美国纽约约翰·戴公司出版以来,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被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等名士推崇备至,曾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因为各种特殊原因,国内尚未出版过《中国人》全译本,这部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是国内第一个全译版本。 中国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国民生活如此复杂,对她有形形色色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阐释,都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有人持有与我相反的意见,我也随时准备支持他,并为他提供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他的正确性。人
本书讲孔子学说,以康德观照孔子,致力弘扬孔子哲学传统。孔子哲学承前继后,既是华夏古文明之调适上遂,又下开宋明儒学,以至当代儒学。作者通过对孔子学说经典文本的解读,论明现代化要走出日益危险的困局,十三亿中华儿女要开辟一条前景远大的现代化之路,首先是要端正人性之根,社会之本,即孔子所言“仁者,人也”“人能弘道”,此八个字也是基础哲学之根本。全书共由《孔子哲学之继往开来》《预告的人类史》《人的自我置定》《伦理共同体》《孔子言仁》《孔子言礼》等三十二课组成,讲解作者长期研习而达至的领会和理解,围绕经典文句进行讲解,每一课都安排《析疑与辩难》,与读者互动。因此,这不仅仅是在讲哲学,而且是要启发每一位读者运用自己的哲学思维。
\"作者邢莉娜、邢丽雅,八零后,是同胞姐妹,一个内敛,一个新潮;她们联袂创业,一个研发产品,一个精耕运营;她们角色不同,性格迥异,各有所长,但相携相伴,互补短长,成长为女性健康管理领域 的姊妹花。用当下流行的标签,她们属于“跨界”“破圈”之有为青年,有着多重身份:创业家、深度阅读者、文化传播者。 全书九十一条“掌中宝”和六个小故事,就是作者们践行了几十个“一万小时定律”的智识产物。之所以称这些经验、认知为“掌中宝”,是因为每篇文章都不长,易读,有趣,有思想。无论是对“你到底要什么”追问,吐露“规矩是根本”“朋友要分类”“压力创造奇迹”“不占便宜”“不要忘恩负义”“扩大心胸格局”“与高人为伍”等箴言,还是直陈“知道多了未必是好事”“努力未必能成功”等真相,这些来自创业、生活和阅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 在抖音上与人文、科技、商业等领域大咖直播对谈超过100期。本书甄选了其中30场对谈,分为6个篇章,向读者还原了这些杰出人物对谈时刻的酣畅和话锋背后的思想沉淀。 他和余华聊悲剧;和陈佩斯聊喜剧;和麦家聊人的韧性;和刘震云聊人性;和苏童聊命运;和梁晓声聊青春;和冯唐聊如何成事;和蔡崇达聊故乡;和李娟聊人生无常;和蔡志忠聊艺术;和许倬云聊中国文化命脉;和马伯庸聊历史写作;和许知远聊阅读;和王立铭聊科普;和薛兆丰聊财富……在他们的对话之间,我们能从这些杰出人物的个人经历和视角中,打开认知边界、解除心灵困惑、提升精神韧性。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碰撞中,也蕴藏着时代的脉搏,将你我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这是一场有关人生答案的探索之旅, 是一部承载时代精神的群像纪录。\\\\\\\"
21 世纪东西方文化博弈的实质,说到底是中华民族能不能向人类社会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发展模式。在这场博弈中,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了解我们的文化。基于此认识,本书阐明了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礼”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全书论理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活泼,举例形象生动,读后发人深省。
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见。这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崭新思考和审视,又是一种传统的回归。作者好破一切条条框框,完全不考虑其他因素,只从个人感受出发,从文学的世界度量衡出发。其观点鲜明,行文直率。指要害发掘极深,作结论用语极辣,堪称“锋利的手术刀”。 有趣味的是《齐人物论》。讲句实在话,我是很喜欢《齐人物论》的。它举重若轻,生动活泼,不虚饰,不回避,不媚俗,不以自居,但又坚信自己的判断,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且说得那么漂亮,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