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20年前的著作,在等待中问世了。 在两极时空的顿悟中,看到了大循环的文明史。 第三次大循环的启动,迎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 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将成为新文明的原创者。
在撰写过程中,承国际知名鹤类研究专家正富宏之教授来信热情鼓励,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其博尔德(George Archibald)赠予世界现存15种鹤的大部分照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研究专家金维诺教授,人民中国杂志社编审、文化史研究专家郭伯南,故宫博物院金卫东先生审阅部分稿件;王云峰等许多摄影家、远在台湾的亲人上官业传先生和莫德均女士等提供珍贵图片,中国林业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都给以热情支持。编纂既成,书法家溥杰先生欣然题写书名。在此,谨向他们以及所有关心《中国的鹤文化》的朋友致以谢忱。 鹤文化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鹤文化》的作者怀着不揣谫陋,聊胜于无的心情,命笔成篇,意在抛引玉之砖。由于此书篇章为多人执笔,观点、材料应用、写作风格,难免不尽一致。虽然洪涛协助我作了必要的统稿工
读这本书,就像在位世纪导游的带领下,一下置身于18世纪法国和欧洲社会,亲临西方在那一时代如火如荼的“中国风”、“中国潮”的文化情境之中。作者确实如同一位通晓中西文化的导游,他引领我们穿行于当年法国和欧洲的皇宫府邸博物馆、园林工场,并借助于翔实的资料和精美的图画,指给我们看,讲给我们听,中国的陶瓷、丝织和装饰艺术究竟如何改变了法国人欧洲人的风习:中国的园林建筑等工艺品的流入,到底又怎样推动法国和欧洲艺术风格的变化,中国知识、中国思想对法国文化产生何种深刻的影响。 这是一本学术专著,研究的是18世纪兴盛于法国的“中国热”,也是钱林森主编的“走近中国”文化译丛中的一种。全书共分七章,也就是说作者是从七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对法国的影响的: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对法国的影响;二、中国的艺
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浩如烟海,无穷无尽,任何一个人无法做到对人类文化面面俱到、事事无巨细胞地了解。即便是专业人士,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也不过是人类文化的冰山一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是存在着难以计数的文化盲区,如“圣诞节”是怎么来的?“国际象棋”是怎么来的?什么是“冷战”?……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并非每个人都能回答上来。但这并不表示人们乐意做一个无知的人,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点滴文化常识,作者组织编写了《世界文化常识全知道》,希望能帮助读者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文化修养。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时间内的发展进化成果,也是孕育人类辉煌未来的基础。正是文化的一脉相传才造就了人类社会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因此
《中西方文化与语言解析》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八个章节。上篇包括一至四章,属于理论探讨,文字表述比较学术性。有些概念比较抽象,为了便于理解,笔者适当补充了一些生活实例和现象。所要强调的是,本篇的主要理论观点均选自出版的有关文化方面的论著。
丹尼斯?塞诺是迄今在中央欧亚研究(the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领域取得最成就的学者之一。如今广为学界接受并习用的“中央欧亚”(the Central Eurasia)概念,就是由他1940年在巴黎首先提出的。在塞诺那里,中央欧亚是一个迥然不同于大陆边缘地带的独特的文化区。作为一位富有传奇经历的学者,在他的弟子和朋友圈子里,塞诺的绰号是“大汗”(the Great Khan)。这里呈献给读者的,是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r)的部分论文,这些论文都是研究内亚(Inner Asia)诸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要成果。换言之,如果要深入了解内亚的历史文化,塞诺的作品不可不读。本书也是塞诺的本中译本著作,书后所塞诺的著作目录,也是次呈现在世界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