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分享人生经验的文集,记录了许轶老师从申请斯坦福 MBA 到创办时代焦点教育所经历的一些故事。就像许轶老师在前言里说的一样:“也许有一天你也会经历和我类似的事情,我希望你站在我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 ”
身处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美国人很少思考外面的世界,他们总是试图按自己的意志控制世界的格局。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的主层智囊与知识精英们开始反思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人马克·赫兹加德便是其中一位。他游历了世界,收集了来自15个国家的人们对美国的看法,这些人无不表达了对美国的复杂感情——既让人着迷,又令人痛恨。 美国是开放的国家,喜欢向人推崇自己的自由理念。但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它的流行文化全球,但它的专横与武断却让人憎恨。马克揭露了大量既令人振奋又让人震惊的美国高层内幕,它让美国人与外国人以同样的“全球”眼光来审视美国。
作者用散淡的笔调记录下在新西兰生活的一些细节,并通过照片,向人们直观地展示了新西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向世人介绍新西兰散漫舒适的生活节奏。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片,和朋友分享新西兰的风土人情,对这个被誉为“人间天堂”和世上“最后一块净土”的国家,有个初步的了解。
本书的目的在于试图对从泰勒士到维特根斯坦的西方哲学史作一总览,并且附上一些本书得以展开的相关历史背景的提示。为了帮助这种说明,书中收集了一部分人物、地点、文献的图片,这些图片大都以几保的方式,把通常文字表述的哲学观点在图表中传递出来。 对哲学的描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其一就是完全依靠叙述,展示某人说过什么,某人又如何受其影响。其二就是在叙述中加上议论,以便揭示哲学讨论如何得以展开。本书采纳的就是第二种方式。或许还应该补充一点,这样做不应当使读者误解:仅仅因为某位思想家的观点不够完善,就对他不屑一顾了。
本书内容共分为三辑。辑:奥尼尔有节有感;永远的巴尔扎克;三个天块的崇拜者;松林问孤魂——米·左琴科;里尔克:克堡生惊雷;没有名字的墓碑——关于济慈;关于歌德;超时空伯伯——哈代;遥远的叹息——胡安·鲁尔福;人类的童年——一只存活的甲虫写给卡夫卡的信;六位作家呆过的地方;汉娜·阿伦特:热爱世界;陌生人的大衣口袋——博尔赫斯;埋身于抵抗之中——我所认识的西蒙·波娃;第二辑:毕加索最后的自画像;他什么迷上了巴黎——海明威;利季娅被开除出作协;苦难的十字架——安娜·阿赫玛托娃;莫扎特:阿尔卑斯山之骄子等;第三辑:洋嫂乃迭;工程师之旗萨赫塔——海军初创时期的回忆;想起了阿基米德;昆德拉的生命世界和小说世界;勃列日涅夫当过斯大林的翻译吗等。
《那一城枫红枫绿:生活在加拿大的法裔社会里》作者枫子以一个移民者的角度描述了在蒙特利尔生活中,对东西方文化撞击的震惊,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以及学习批判接受的过程。书中包括四个章节:枫情万种,魁北克文化,枫言枫语,蒙城往事。相信这本书会对愿意了解魁北克文化,有魁省及加拿大移民打算,并对异国学习或生活感兴趣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社会历史转型期,社会关系的微妙变化、各种全新价值观念的诞生以及生活方式的流行,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降临。这是一本时代前沿生活方式变革的观察报告,更是社会发展趋势富于深度感的新锐探测,具有不可替代的时尚感和社会学价值。
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带上你的疑惑与沉思走进真实的美国,去体会它的精彩纷呈与喜怒哀乐,如果不能知晓美国的文化、观念有价值取向,就难以在其国家立足、处事与生存,就难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拳脚与理想。去体会它的人性光辉与卑劣精俗,为它的也为它的微渺,请在爱恨交加中走进非常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