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取“故宫院长说故宫”的视角,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沈阳故宫从创建到成为 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全书追溯了大清王朝崛起的历史过程,讲述了发生在沈阳故宫里的历史故事,以及努尔哈赤、皇太极、庄妃等人的传奇事迹,康熙、乾隆等皇帝的东巡,还描述了沈阳故宫古建筑群的文化和艺术特色,介绍了许多精美的文物以及背后隐藏的故事。
这是一部“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的力作。本书写作于抗战时期,是钱穆先生在完成《国史大纲》后,系统深入讨论中国文化史的经典之作。钱穆先生从地理背景、国家观念、治理手段、经济政策、民族意识、生活形态、宗
作者从集藏的诸多老校徽中选取了四百余枚设计精美、品相完好的徽章集结成册,不仅是对自己近二十年来集藏成果的一次总结,更为读者带来了一次有关大学徽章的艺术盛宴,同时也对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发展史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回顾和梳理。书中的很多院校可能从来没有在普通读者的视野里出现过,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详细记载,但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精美徽章,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做出的努力与尝试。或许这些尝试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但它们留给后人的财富不只是几枚精美的徽章,也是这本书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本书简略地叙述了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过程,由近及远地记述了中华文化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深入阐述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几次高潮,即汉代、唐代、元代和明清时期,重点讲述了海外传播 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彰显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性和开放性。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视野开阔、见解精深,是一本了解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的简明读本。
内容简介: 奈曼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她由奈曼部落文化和奈曼旗地域文化组成。 奈曼部落文化起源于遥远的黠戛斯—吉尔吉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巨流中,不断吸纳新生血液,凝成了今日的奈曼文化。
《聊城文化史》内容有聊城上古文化与夷夏东西文化的交流、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域文化在聊城的冲突与融合、秦汉时期政治一统与文化趋向、魏晋南北朝时期聊城区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隋唐五代时期聊城的区域文化等。
《转型时代的思想与文化》是作者长期研究中国近现代和当代思想文化问题的成果。本书讨论了思想史研究的学术方法、近现代社会思潮、思想人物研究、戊戌文化、辛亥文化、“五四”文化等问题,总结了20世纪中国思想演变的规律。作者对晚清政权政治合法性自衰机能的分析,对辛亥革命时期排满思潮的梳理,对国民党党化主义思潮的批判,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民主、自由、人权、科学主张的肯定,显示了积极的历史观念和鲜明的人文主义立场。
文艺复兴是想看见、想知道、想了解的欲望的爆发——本书以对话的形式描述了依次盛开在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三个城市的文艺复兴之花,展示了以雷奥纳多?达?芬奇为首的腓特烈二世、圣弗朗西斯、凯撒?波吉亚等为时代增添光彩的人们的魅力所在,热情洋溢地描写了长达40年的文艺复兴,当属很精彩的入门书。
文明的故事该从哪里说起?是赫赫有名的文明古国,是奠基西方文明的希腊罗马?是文字的发明,艺术的创生,还是城市的兴起? 这部充满新意的文明史邀你换个角度看世界:文明的故事由人与自然的互动谱写。 英国知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凭借考古学、地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广博学识,颇具实验性地将文明划分为9大环境类型、17种生存实境,将人类放回起初面对自然挑战的情境之中,探索文明的可能性: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如何因地制宜与自然博弈,如何改造环境、适应环境或遭环境反噬?文明如何在各自的环境中丰富多样,又如何在交流中发展、消亡或融合? 他将视线投向大片鲜为人知的文明疆土,大胆赞赏了那些常遭忽视的文明的成就: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人乘季风化身商业先驱,非洲稀树草原上的巴塔马利巴人发展出独特的建筑理念,安第斯山脉
在历史阴暗的夜空里,偶然出现一些特立独行的任侠仗义之英雄侠客,仿佛在阴冷的寒夜,偶然发现了一两颗亮丽的流星,带给人们…霎时莫名的兴奋。他们那种坚持信念、不畏强梁的勇气,义之所在、虽死不辞的壮烈,以及那种自昼悲歌、深宵弹剑的孤寂与放浪,也在在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情操,扣人心弦。 正义的英雄,就这样,走人了人世、走人江湖。千山独行,衣袂飘飘。他们的姿影,逐渐弥漫在我们心头、弥漫在银幕和荧光幕以及无数小说与唱本里。如静夜雨后的栀子花香,那是历史在岁月淘洗过后,所仅存的一点温馨,令人觉得历史毕竟还有…些值得眷恋或向往之处。 他们力挽狂澜,千金一诺,蓬勃的生命、淋漓酣畅的元气、亢直的性格、特异的武功,形成了大家心灵底处一点难以割舍的遐想或悠悠憧憬,侠气峥嵘,教人神往。如袁中道《李温陵传
《视点》是不定期的丛刊,强调人文学术的主题性,即每辑确定一个专题,约请专家编选国外校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著述(或辑录其主要学术观点),并作综合性的评述,为求在某一学术专题方面能给读者有一个较完整的介绍。除了评介机关报的学术理念和信息,还将对不同文化价值判断的学术考量作量性的选择;为满足青年学子对国外学术文化的了解,还将对一些新的学术术语(包括跨语际的释义)作浅近的诠解。这些都将为中国学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多层次与多元化需求提供服务,为学界的人文研究拓宽些学术文化的思维空间。我们希望能跟踪当代国外学界的人文思潮和学术研究的热点,反映国外学者的一这一课题上较高水准的成果。限于我们学识的肤浅,常常会留下种种遗憾。但对这一目标,我们应刻去作不懈的努力和追求的。
《文化济渎》主要内容包括:祀典渊源;祀典形式;祭祀仪注;祭祀礼仪;御祭祭品;祀典特征;渎令设置;祀典文化;四渎之神;济渎之神;北海与渤海;北海与贝加尔湖;北海祭祀变迁;北海之神等。
《视点》是不定期的丛刊,强调人文学术的主题性,即每辑确定一个专题,约请专家编选国外校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著述(或辑录其主要学术观点),并作综合性的评述,为求在某一学术专题方面能给读者有一个较完整的介绍。除了评介机关报的学术理念和信息,还将对不同文化价值判断的学术考量作量性的选择;为满足青年学子对国外学术文化的了解,还将对一些新的学术术语(包括跨语际的释义)作浅近的诠解。这些都将为中国学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多层次与多元化需求提供服务,为学界的人文研究拓宽些学术文化的思维空间。我们希望能跟踪当代国外学界的人文思潮和学术研究的热点,反映国外学者的一这一课题上较高水准的成果。限于我们学识的肤浅,常常会留下种种遗憾。但对这一目标,我们应刻去作不懈的努力和追求的。
《中国文化史纲》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例证,新观点、新方法及简单的笔墨,从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南北朝、宋元明清,直至五四运动,勾画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的轮廓。《中国文化史纲》由冯天瑜编写。冯天瑜,湖北红安人,1942年生,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者,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在外颇有影响。1992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世界知识分子”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