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人们,他们的衣食住行、文化习惯、生产劳动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他们的知识和思想是怎样产生并发展到今天的。 不同语言、不同思想的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与其他的文明。 麦克法兰用半个世纪的观察与思考, 从中国、日本到英国和欧陆,触摸东西方不同的世界, 通过人类学家的知识训练去看待不同的文明系统。 在《文明的比较》中,从宏观角度综述、比较各个文明, 在《文明的观察:汉语文化圈的特质》和《文明的体验:人类学视角下的英国》中,分别深入探寻中华文明和英国社会。 从日常中寻找文明对于个人和群体的意义, 试图解答文明基础的模样,也是对不同文明系统明确而坚定的赞美。 《 文明的比较 》 互鉴文明,信守独立的文化认同,并热爱我们的文明 面对文明的共通与不
敦煌自汉武开疆立郡,便成为汉王朝的西陲门户,其连通东西的特殊位置, 使之成为丝路上的通都要邑和东西文化交流的*个交融点。开放包容的文化土壤,成就了连续千年的佛教艺术圣地 ;特殊的气候条件,保全了博大精深的中古文化典籍宝藏。一经开启,虽仅以边郡地域冠名,但深邃灿烂的文化基因, 迅即使之成为世界文明的象征 ;正是这样的文化奇迹,使之成为世界 显学 它的内涵虽是历史,但探索和研究使之不断充实和更新 这就是敦煌文化!也是它的真谛和魅力古代敦煌文化之所以得以繁荣,正是由于汲取了丝绸之路 上中西文化的丰富营养。今天,我们又处于一个中外文化交流 的大好时机,更应该以开阔的胸襟,放眼世界,从更广更深的 角度来看待丝绸之路与敦煌的文化艺术。 丝绸之路与敦煌文 化丛书 就是希望以更新的视角、更新的方法来探讨丝绸之路 与敦煌学的相关问题
中国人的文化常识课 系列,是为所有热爱中国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读者写的 国民文化入门书 。一套6册,涵盖美学、文学、绘画、书法、建筑、音乐与戏剧7大领域,以5000年历史时间为序,完整解读国人必知的文化大家和经典名作。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这套文化常识课用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语言,配以600 幅精彩纷呈的经典名作大图,清晰地梳理出300 文化常识专题。让我们在忙碌的日常中温习古代文化名人的魅力,在文化中重寻中国人的底气与骨气。
《湖湘文化通史》由《上古卷》《中古卷》《近古卷》《近代卷(上)》《近代卷(下)》五卷组成,全书共计300万字,系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朱汉民教授为总主编,王兴国、万里、肖永明、向桃初、吴仰湘、陈松长、陈先初、王勇等知名专家学者为分卷主编的项目撰写组组织撰写。初版于2015年,本次增补修订,除了校正错讹,主要补充了近十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并在湖湘文化与中华道统的关系方面做了更深一层次的阐述。 本书是一部地域文化通史类的大型学术专著, 湖湘 系指现代湖南省行政区的空间范围,故而把这个空间范围内产生、发展、交流、演变的文化现象均作为考察研究对象。本项目强调该区域的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形态的连续性与差异性,即上古的部族文化、方国文化与中古、近古的区域文化形态的连续与演变。本项目的 文化 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
钱穆先生全集,在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联经出版事业公 1998 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全十册,汇集了钱穆先生有关中国历代学术思想的散篇论文。其中前八册由钱穆先生 1976-1979 年时自编,、二册由上古至先秦,三、四册为从秦、汉至五代,五至八则自宋迄清。编辑全集时,又集先生研究民国以来之文,乃得九、十两册。 册,主要讨论周公对后世中国学术思想文化传统的莫大影响,以及《诗》、《书》、《易》三经所揭示的重大问题等。 第二册,对于儒、道、
《革命历史文献专题书目(1911 1949)》(全三册)辑录1911年至1949年9月出版的革命历史图书13869种,约1.8万个版本,是一部大型的回溯性书目。涵盖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58家单位的数据,著录题名、责任说明、版本、出版发行信息、内容提要、收藏单位等,信息详尽。本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革命历史图书出版情况进行全面、集中的展示,系统梳理这段时期革命历史图书的出版脉络,不仅能更好地对这批文献进行收藏、保护和整理、利用,同时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可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专业文献支撑,为研究者爬梳史料提供指南,为革命历史文献的补藏、修复等原生性保护工作提供书目参照。
本书是一部从中外关系史角度以整体一 双重视野和 一社会双重主线思考论证的明代丝绸之路史,尝试再现14世纪末-17世纪中叶中国与世界大转折时代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化的历史轨迹及其 关系体系构建。全书由整体篇、海上篇、文化篇组成,秉承中外文献结合考证的治史特色,对于明代中国与世界关系从陆海各条通道进行了侧重专题的论证和全面的整合研究,注重发掘明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中外关系的互动互鉴史实,归纳总结了明代整体丝绸之路在中国史乃至 史的历史定位,阐明了明代中国对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本书为新时代 一带一路 古文明文献萃编丛书中的一本,分为上下两册。文献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大量文献为复原历史悠久的古埃及文明提供了一手信息。本书精选翻译的160多篇文献,涉及神话传说、王权制度、个人传记、往来书信、司法诉讼、经济活动、宗教仪式、教谕文学、故事文学、颂与诗歌等方面,表现出古埃及多种文献的基本特征,展现出古埃及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呈现出古埃及灿烂文明的卓越贡献。
《古罗马文明文献萃编》是 一带一路 古文明文献书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选择了传纪、自传、书信、演说辞、论水道等作品,从多个层面展示罗马人的思想、生活以及与公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公共建筑。传纪人物性格鲜明、自传个性独特、书信真实可靠、演说内容动人、论水道气势恢宏。上册所选的内容虽然有限,行文也各不相同,但都能反映罗马人的精神风貌与物质成就。此书对于人们深刻了解罗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册主要选择的是异族人眼中的罗马早期社会与罗马帝国以及罗马人对自身文化尤其是对演说术衰落的反思,思想深刻,观点独特,从这里可以看到与客观存在的 罗马 不同的另一个 罗马 ,这就是学者笔下的 罗马 。此外,下册还选择了当时人对罗马宗教文化以及外交上的一些看法,展示了东罗马帝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系列图书共六册,沿着 北京中轴线从哪里来 北京中轴线是什么 为什么要保护北京中轴线 如何保护北京中轴线 的叙事逻辑,通过兼具艺术性与知识性的图片、相得益彰的图文设计、中英文双语的表达方式,用小8开画册开本,全面呈现了北京中轴线的渊源流变、结构形态、遗产价值和保护工作。第一册《渊源流变》回答北京中轴线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北京中轴线置于中国都城中轴线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叙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渊源和经历的阶段性变化。第二至四册《从永定门到天安门》《故宫》《从景山到钟鼓楼》将北京中轴线划分为南、中、北三段,通过展现不同段落相关文化遗产的历史演变、结构形态、性质功能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回答北京中轴线是什么的问题。第五册《遗产价值》通过对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
古老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之间*为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它犹如一条彩带,将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联系在了一起。千余年来,无数的商人驼队在这条路上来回穿梭,将各地的物产贩运到世界各个角落,同时也把当地的宗教、文化、科技传播出去,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载体,借由这条通道,原产于中国的丝绸及蚕桑丝织技艺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实现了丝绸生产技术的当地化,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随着交流的不断加深,西方的织造风格又反向影响中国的丝绸生产,中国的传统丝织物上也开始出现西方的题材和设计形式。 可是,古老的丝绸,究竟是从哪里起源?丝绸,是从何年何月踏上了丝绸之路?丝绸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中,有着多大的比例?丝绸在丝绸之路的经济
本书是一部从中外关系史角度以整体一 双重视野和 一社会双重主线思考论证的明代丝绸之路史,尝试再现14世纪末-17世纪中叶中国与世界大转折时代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化的历史轨迹及其 关系体系构建。全书由整体篇、海上篇、文化篇组成,秉承中外文献结合考证的治史特色,对于明代中国与世界关系从陆海各条通道进行了侧重专题的论证和全面的整合研究,注重发掘明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中外关系的互动互鉴史实,归纳总结了明代整体丝绸之路在中国史乃至 史的历史定位,阐明了明代中国对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本书是一部从中外关系史角度以整体一 双重视野和 一社会双重主线思考论证的明代丝绸之路史,尝试再现14世纪末-17世纪中叶中国与世界大转折时代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化的历史轨迹及其 关系体系构建。全书由整体篇、海上篇、文化篇组成,秉承中外文献结合考证的治史特色,对于明代中国与世界关系从陆海各条通道进行了侧重专题的论证和全面的整合研究,注重发掘明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中外关系的互动互鉴史实,归纳总结了明代整体丝绸之路在中国史乃至 史的历史定位,阐明了明代中国对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本书共分两部分,*部分以导读的形式介绍了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及学术价值,第二部分全文影印著作首版版本。《中国文字学史》叙述了汉语文字学演进历史,开创了中国文字学史的学科体系,对中国文字学史进行了独特合理的分期,该书在丰富史料的基础上贯穿了系统性的治学方法,同时对于丰富的文字学史料也给予了恰当的评述。该书把文字学史分为四期:秦汉至隋,为文字书时期;唐至明,为文字学前期;清代,为文字学后期;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为古文字学时期。
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珠宝文化史图书,横跨了7000年的全景式世界珠宝历史。书中还介绍了多变的珠宝样式,记述了早期打造珠宝的技巧和材质。埃及的项链、凯尔特人的金丝项圈、中美洲的黄金面具、文艺复兴时期的垂饰和新艺术风格的带扣均是珠宝中的杰作,以及中国珠宝的风格和历史。全书配有250幅彩色照片和150幅黑白照片,图文并茂、内容精彩丰富,带你进入一次穿越7000年珠宝历史的梦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