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文打字机为对象,追溯了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历史。近现代以来,汉字作为非字母文字,在技术语言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文字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其一便是无法适应西式打字机。本书通过讲述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展示了汉语世界的机械革命,探索了中文寻求生存、适应且影响科技变革的历史。书中描述了在近一个世纪之间,中文使用者在发明中文打字机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尝试、经历种种失败或成功的故事,由此反映了中文如何突破字母文字霸权而融入 化信息时代,重新获得独特地位。
本书从石窟创造者供养人的角度对巴蜀石窟重新解读。所谓供养人,是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开凿石窟的人。本书分为初入、生莲、大佛、乱世、梵音、涅槃6个章节。作者寻访了大量四川、重庆荒野中的石窟,并对石窟进行分期,勾勒出不同时代的造像题材与风格, 次将视角放到供养人上,揭示石窟供养人的希冀、哀伤、欢喜,往往会决定石窟的题材。作者通过对巴蜀石窟题记的解读与辨识,找寻出近百位供养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故事,串联巴蜀石窟的脉络,还原其生活与时代。四川石窟艺术的题材、艺术的变化与供养人的身份有直接关系。
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的大历史观,用清晰的逻辑、简练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三方面内容: 方面是古代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天下 ”体制,从“ 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内向型经济形态及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第二方面是从轴心时代中西文化的比较,延展到现代民族 的诞生,以及近代以来中国被深度卷人世界贸易体系以后两种文明的互动。第三方面是现代世界 化贸易的兴衰和以此为基础的全新世界格局,在“ 化”走入低谷的 ,中国应该坚持的道路和未来世界的方向。 许先生认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经济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他还指出,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世界大同”的理念,应该成为构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将‘两种文化’之争解释为两种学科文化之间的冲突,无异于说,在现代欧洲的早期,女巫受到迫害就因为她们是女巫,或者说,逃亡的奴隶被归还给主人就是因为他们是财产。”科学家、小说家C. P. 斯诺爵士1959年在剑桥大学发表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时,大约没有料到他将掀起的是这样一场思想风波,以至“两种文化”成为和他本人的名字紧密绑定的观念标签。伴随利维斯的质疑而展开的这场跨越20世纪60年代的论争被冠以“两种文化之争”之名,仿佛它是大半个世纪前发生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另一场交锋的再现,但仔细考察其间涌现的各路支持与反对声音便会发现,正如发端于此一时期的科学的社会历史学,作为一组对立概念的科学与艺术此刻有如一匹特洛伊木马,携着围绕技术进步、大学使命、帝国命运而展开的不同意识形态主张,
该书分四部按16世纪至17世纪初期、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晚期、19世纪初期至中期以及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分别介绍了各时期传统绘画中的朝鲜饮食。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详细介绍了朝鲜的传统饮食及其发展历史,所用资料丰富翔实,视角新颖独特,解说可信度高。该书把朝鲜著名画家金弘道、申润福、金得臣等人的二十余幅作品作为分析对象,饶有兴致地探讨了画中出现的各种饮食及其演变过程。 第二,将朝鲜的传统饮食作为主要的探讨对象,并通过饮食窥探朝鲜的风俗,从而生动地再现了从黎民百姓到官宦富贾的生活百态。图中既有背负坛坛罐罐叫卖的商人,也有走街串巷吆喝的小贩,还有冒着朝廷禁酒令偷偷地过把酒瘾的官吏,更有大摆王母寿宴的朝鲜国王。可以说,这些丰富多彩的画面,正是朝鲜时代风俗民情的高度缩影。 第三,图文并茂是该书的
为了帮助读者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国文化全知道(超值典藏版)》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涉及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茶、中医、养生、饮食等内容,注重科学性,又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一书在手中国文化全通。 体例编排注重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层次,脉络清晰,各分卷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有机整体,方便读者学习和掌握。200余幅精美的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将中国文化精彩、直观地展现于读者面前,使其仿佛置身于一座立体真实的博物馆。 全新的视角、注重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元素的有机结合,引领读者从一个崭新的层面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是方便快捷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获得广阔文化视野、提高人文修养的理想读本。
一部英国“知识社会”进化小史,跨越百年重温维多利亚风尚,感知书籍与文明的互塑共生。本书回顾了维多利时代的“知识生产”光景:构建专业化的知识学科、为国民大众出版知识与探寻知识生产的价值隐喻,详细探讨的历史个案——威廉·斯塔布斯与《英国宪政史》、约翰·默里与大众旅游指南书、钱伯斯兄弟与《钱伯斯百科全书》、“疯子”迈纳医生与《牛津英语词典》、“家庭天使”与女性阅读,反映了该时代人文知识生产的不同侧影,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印证了英国中产阶级及其文化对“知识”的重新塑造,映照出19世纪英国这一“知识社会”的理念光谱,并表现出英国“知识制造工业”现代化流变的不同样态。全书围绕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众阅读、书籍出版、学科建立、学派发展等重要事件而展开,梳理了大众、作家、学者和出版商之间的互动共存
公元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 早的金银合金币,即琥珀金币。钱币的诞生,打破了希腊罗马时期王权、战争与 之间的界限。钱币意味着权力。 雅典银币是雅典的象征,钱币上的猫头鹰是雅典城邦的标志。钱币使希腊民主制度显影,精英男性公民参加集会时,能得到政府发放的报酬。 铸币使罗马发动境外战争成为可能。公元前3世纪,罗马向意大利南部军事扩张,钱币主要用来支付军队的工资,而非满足平民的经济需求,罗马因此 终成为帝国。 当国王像神一样被崇拜,地中海世界的钱币上的图像开始由神祇,变为在世的统治者。 钱币是希腊文化与罗马帝国权力的象征,它使不同的价值和文化体系趋同。没有钱币的诞生,就没有希腊城邦的繁荣与罗马帝国的形成。
本书由多年从事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章汇集而成,围绕着哈尔滨城市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这一核心,收录的文章既有专题性研究,也有具体学术考证,有重要史料的翻译,重要史实的回忆,内容丰富,视野宽阔研究方法多样,技术手段新颖,是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准确的认识研究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的科学成果。该文集在写作编辑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府省政协的支持,提出了诸多具体意见。编者试图对以往地方史研究和城市史研究模式有所突破,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为进一步完善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体系作出贡献。
本书盘点了自古以来植物所参与的人类历史,揭示猖獗一时的与迷信、巫师与魔法是如何谋害了人的性命,及其所受到的毫不留情的整肃和;介绍了各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植物及其方剂。植物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带着人类对它的众说纷纭、不一的褒贬,有些竟然很终被现代医学所开发利用,进入了合法的药房,而有些则仍然存在于口耳相传的秘方中,或转入不法的地下流通。它们见证了从自然走向文明的植物文化的历史。
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通俗易懂地呈现了西方赛马进入近代中国的历史,讲述了洋人、华人骑手、闻人、女性等如何参与其事,探究在 日常 中文化输出的巨大影响。
《一个人的出版史》是 出版人俞晓群从事出版数十年的“日知录”。全书通过其丰富而生动的编辑出版笔记,为我们鲜活地展现了一位出版从业者在这个大时代中的学习、成长、生活与生命历程,也从某一个角度为我们描摹了一幅近三十年的中国出版史。而其中交织的“各种人物如此之多,人物的层次如此之高,文化热点如此之丰富,资料汇集如此之生动,实在太有意思了”(王充闾语)。全书另附有珍贵书信往来照片若干。本书为此系列的第二本,自1997年开始,至2002年为止。
一座清华园,半部近代史。 《档案里的清华》以清华大学校史档案为主线,讲述了从庚子赔款、清华建校到1949年前后这半个世纪中的人与事,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与家国情怀的心灵史诗。 胡适与清华渊源甚深,他曾经为清华校园扩建而支持征用圆明园、 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等,然而1923年为何清华国学部教师一致反对聘请胡适为其顾问?罗家伦曾言“办一好大学,光是盖几所大房子 不够;实则,建筑物不过是死的躯壳,应当有学术的灵魂在内,才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他为清华的发展“铺下了一条康庄大道”,但为何后来清华大学又出现驱逐罗家伦的风潮?梅贻琦当选清华校长究竟是众望所归,还是派系斗争与博弈的结果? “功成名就”的杨振宁当年为何用“幻想破灭”来形容自己?…… 本书收录1928年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
《粤东笔记》是清代寓粤官员、藏书家李调元辑撰的作品。卷首有羊城八景全图,每图均有详细说明。全书十六卷,分别记录广东的风土人情、节令集会、山川神祇、少数族群、鸟兽虫鱼、草木花果、糖茶杂物等,内容广泛,还收录了方言土语、山歌谣曲、节令习俗、物产奇珍等,在广东民间文学、民俗学界都有一定影响。本书由李调元居粤时遍历广东,輏轩采访,博采众书而辑成,在保存岭南地方史料的同时,体现了外地官员对当地文化的审辨,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
《情诗简史》为郦波教授继《唐诗简史》《宋词简史》后又一力作。全书依“简史”体例,一人一诗,以时间为序,按先秦、汉晋、唐、宋元、明清五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时期,精选52首最有代表性的情诗、情词、情曲,讲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爱情故事,梳理情诗艺术的历史脉络,立体呈现情诗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发展面貌。
在西方,很长一段时间里,黑色一直属于色彩之中的一种,在各种色彩体系中,黑色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白色分别位于色彩体系的两极。然而到了近代初期,黑色的历史出现了转折:随着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图画的传播以及新教改革,黑白两色的地位逐渐变得特殊起来。数十年后,牛顿发现了光谱,这个新的色彩序列逐渐深入人心,而在光谱之中,并没有黑色和白色的位置,于是在大约三百年的时间里,黑色与白色不再能被称为色彩了。尽管如此,到了20世纪,首先在艺术领域,随后是社会认知中, 是科学领域,人们逐渐重新将黑色纳入色彩世界之内。 《色彩列传(黑色)》是米歇尔·帕斯图罗“色彩列传”系列的第二部,这部著作以黑色在欧洲社会的漫长历史作为主题,一方面关注与色彩相关的社会文化习俗(词汇、染料、服装、纹章),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