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美国文学学者、文化史学家莫里斯 迪克斯坦的重要著作,探索了1930年代深陷大萧条的美国的焦虑与希望、绝望与惊人的乐观,回顾了整整一代表演者、艺术家和作家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丰富、全景式的文化如何既揭露又有助于缓解国家创伤。 尽管经济上贫困,但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在生产流行幻想和尖锐社会批评方面富有活力的文化。这就是大萧条文化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努力应对前所未有的经济灾难,解释和解读它;另一方面,提供逃避之所,创造艺术和娱乐来分散人们的烦恼 这最终是另一种与之和解的方式。正如迪克斯坦彻底转变了我们对大萧条文学的理解一样,他打破了1930年代的音乐剧和电影仅仅是逃避现实这一流行误解,提出,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悲喜剧世界保留了一种光辉和活力,成为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 迪克斯坦从对大萧条时期重要文
半个世纪来风行欧美高校的思想史经典,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罗兰 斯特龙伯格扛鼎之作,中文版面世以来屡屡再版,以高屋建瓯的历史眼光、激越昂扬的文字表述、犀利透彻的哲理分析,生动而简约地勾勒了现代西方思想全景。 在本卷中,作者将各派思想置于历史脉络之中,以时代为分期回顾了1789年以来的西方现代思潮: 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促使人们将认识世界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世。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标志着启蒙思想的实践高潮。 19世纪是文学的世纪,文学成为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重要思想载体。马克思和达尔文都在这个世纪的中叶发表了自己的学说, 进步 成为流行的世界观。 20世纪是科学的世纪,这个世纪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他们的学说将人类带入更为不确定的世界里,现代主义从这里诞生。随之而来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共产主义和资
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贯两百余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 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 父权制 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 外表 ;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以及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
苏美尔文明历史悠久、辉煌灿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公元前4000纪末,苏美尔文明兴起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南部,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它在政治、 、文化、文学、艺术、法律、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 的成就,对后世诸多文明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书依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对苏美尔文明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详细考察了苏美尔文明的发现过程、苏美尔人的典型 、苏美尔历史的兴衰 迭以及苏美尔人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文字、文学、教育、法律和建筑方面的成就。本书将带您跨越时空,为您打开一扇进入久远深邃、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的大门,您可以通过一次阅读旅行,见证一个古老文明的魅力。
从“头上的星空”到“心中的道德律”,从节庆礼仪到家庭伦理观念,在西方文化的演变中,始终萦绕着一对基本矛盾:理性与信仰的张力。 本书作者将思想的演进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从历史视野论述 教信仰与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的复杂联系,描绘 教文明的诞生;追溯 教信仰在中世纪的发展,叙说文艺复兴和 改革开启的西方文化现代转型;从哲学角度论述欧洲启蒙运动,展示新兴的理性精神如何突破信仰的藩篱,开启英、法、德等国的现代历史进程。由此揭示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带我们走进理性与信仰共同塑造的现代西方世界。
苏美尔文明历史悠久、辉煌灿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公元前4000纪末,苏美尔文明兴起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南部,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它在政治、 、文化、文学、艺术、法律、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 的成就,对后世诸多文明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书依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对苏美尔文明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详细考察了苏美尔文明的发现过程、苏美尔人的典型 、苏美尔历史的兴衰 迭以及苏美尔人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文字、文学、教育、法律和建筑方面的成就。本书将带您跨越时空,为您打开一扇进入久远深邃、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的大门,您可以通过一次阅读旅行,见证一个古老文明的魅力。
文明的故事该从哪里说起?是赫赫有名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奠基西方文明的希腊罗马?是文字的发明,艺术的创生,还是城市的兴起? 这部充满新意的文明史邀你换个角度看世界:文明的故事由人与自然的互动谱写。 英国知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凭借考古学、地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广博学识,颇具实验性地将文明划分为9大环境类型、17种生存实境,将人类放回起初面对自然挑战的情境之中,探索文明的可能性: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如何因地制宜与自然博弈,如何改造环境、适应环境或遭环境反噬?文明如何在各自的环境中丰富多样,又如何在交流中发展、消亡或融合? 他将视线投向大片鲜为人知的文明疆土,大胆赞赏了那些常遭忽视的文明的伟大成就: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人乘季风化身商业先驱,非洲稀树草原上的巴塔马利巴人发展出独特的建筑理念,
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崛起,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领域进行全面改革。一方面,当时的俄国仍然面临着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变化却在 每一个毛细血管 发生。国家治理展现出新气象,出现了新的政府组织方式、司法理论、公文制度以及金融形式,文化领域的改变更是 翻天覆地 :首次确立了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制度,宗教向世俗政权 俯首称臣 ,定期刊物和出版物带来文艺繁荣,图书馆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在身临其境感受18世纪俄国大变局的同时,我们或许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从18世纪开始俄罗斯的发展进入了新纪元,为什么对俄罗斯来说这是一个 狂飙年代 。
“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辑)系列之一。公元9世纪以前,中国文献基本是以写本的形式传入日本的。古写本为中国文化的周边传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散佚却收藏在日本的文献,很多有赖于写本留存至今。这些古写本的现代日本校注本多有释录错误。本书在对古写本进行精细化解读的基础上,利用研究敦煌写本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中国散佚的《杜家立成杂书要略》《游仙窟》以及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文学《万叶集》《都氏文集》《江都督纳言愿文集》《本朝神仙传》《田氏家集》等重要写本的释录加以校证匡补,深入考察中日文学交流的实态,以期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对于东亚文化发展的历史作用。
哈尔滨是一座文化多元、交互与共生的城市,华洋杂处与中西交融。作为铁路枢纽的哈尔滨是一个依水而定、因路而兴的城市。城史纪元是哈尔滨城市史研究的一个关键性和节点性问题。 俄侨等侨民是这座城市变迁的见证者与“建设者”。哈尔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条路径(法国、日本与俄国)的结合点。哈尔滨作为一个多元化城市,其自然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国史、世界史和 关系史等的学术价值 是自不待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