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20年的西藏游历为基础,在多年摄制、拍摄西藏纪录片的过程中,他和他的摄制组多次走遍了西藏74个县,拍摄了典型景观和人物口述实录,以及舞蹈、原生态音乐等。 本书是讲述他走遍西藏7个地级行政区,在各个县、乡遇到的人和事,以及他记录这些拍摄过程中的事件。作者试图向这个世界解读西藏。 作者将本书按照西藏的春、夏、秋、冬分为四个部分,每篇开端以坛城的制作过程作为穿插,用真诚的文字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记录了西藏的全貌。
《北京名物》 汉英对照版《北京名物》,属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策划的 大美中国 丛书的分册之一,通过104幅手绘作品和104篇优美短文,将北京古老的特色文化地标与年轻人的现代生活完美融合,描绘了中国年轻人在北京的104种 流行 的生活方式。 《馋了,风味儿北京》 该书主要讲述北京的特色饮食文化以及饮食的融合。春天的春饼,夏天的芝麻酱,秋天的烧茄子,冬天的大白菜;无论是御膳还是胡同里的美食,都有独特的讲究,本书将饮食文化与百姓生活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构成京城百姓的生活图景。 《得闲了,玩儿遍北京》 主要收录了北京的著名公园、休闲娱乐方式。金壁辉煌的故宫,蓝天映照下的天坛,水光与绿色交织的颐和园,繁华的王府井与前门,载着老百姓喜怒哀乐的胡同,承载儿时记忆的石景山游乐园和被疯狂打卡的环球影城......跟随
本书是一部以上海为主题的摄影作品集,收录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师的作品,展现上海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这一过程也可以被视作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本书不仅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集,更是一座城市的视觉历史,通过图文的立体呈现,为上海绘就一幅肖像,预示一座 世界城市 的风采。本书所收录图片反映了上海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海的科技经济、市民生活、艺术创新、城市建设等,总体通过图片生动诠释了 世界城市 的内涵、品质、特色,是一部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图文作品。
本书是在《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出版四周年之际,重新推出的典藏版,在开本、排版、装帧、图文等方面打磨优化,是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伴手礼。共收录上海 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英文双语,介绍每一处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意义,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服务于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对外讲好上海故事。
《得闲了,玩儿遍北京》 主要收录了北京的著名公园、休闲娱乐方式。金壁辉煌的故宫,蓝天映照下的天坛,水光与绿色交织的颐和园,繁华的王府井与前门,载着老百姓喜怒哀乐的胡同,承载儿时记忆的石景山游乐园和被疯狂打卡的环球影城......跟随本书踏上充满惊奇与喜悦的发现之旅。 《馋了,风味儿北京》 该书主要讲述北京的特色饮食文化以及饮食的融合。春天的春饼,夏天的芝麻酱,秋天的烧茄子,冬天的大白菜;无论是御膳还是胡同里的美食,都有独特的讲究,本书将饮食文化与百姓生活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构成京城百姓的生活图景。
本书为《成都文类》校点本。《成都文类》,宋宁宗庆元年间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袁说友主编。袁在任期间组织僚属修撰《成都志》,同时编纂《成都文类》。此书共50卷,收集了从汉代至宋孝宗千余年间有关成都地区的诗文1337篇。先按文体区分,后按内容归类。此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作为一部地区性的诗文总集,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超越前代。所收诗文内容广泛,涉及成都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为后代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其中的许多诗文至今仅见于此书,或最早见于此书。本次点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为底本,2007年成都时代出版社曾出初版,此次收入《巴蜀全书》,参考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本进行了修订。
本书从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格局出发,对汉藏民族的亲缘关系,以及汉藏文化、艺术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梳理,以大量翔实、珍贵而鲜见的文史资料,彰显了汉藏文化艺术交流在促进民族融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再现汉藏民族间友好交流的历史渊源。
成都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民风民俗资源。本书是*部从街巷历史文化的角度展示中国名城风采的著作。作者袁庭栋先生是著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他以二十多年的资料积累,四年多的辛勤考察与爬梳,生动、详尽地介绍了 500 多条成都街巷及成都城池、河道、桥梁的命名缘由、历史变迁,街巷中的名人掌故、趣闻逸事,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民俗活动,重要的学校、企业、地下出土的历史文物。作者掌握资料丰赡、论证谨严,加上引人入胜的叙述风格,使本书具有科学性、欣赏性、实用性及收藏价值。书中所编地名索引和搜集的珍贵历史地图,特别是大量老照片,包括晚晴外国驻华使官,美国《国家地理》记者拍摄的照片,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部分私人收藏照
《信江密码》为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 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个类别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精选74个上饶市级以上非遗项目,500余幅图片,进行较为系统地展示与介绍,彩色精装,极具史料价值、宣传价值、欣赏价值。
约翰·霍布森对西方崛起论中占主流的种族中心主义偏见提出了挑战。这种偏见通常认为,欧洲人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开创了其自身的发展,而东方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只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霍布森则认为,有两个过程导致了东方化西方的崛起。首先,欧洲发展的每个重要转折点,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吸收东方发明(如思想、技术和制度等)而完成的,在公元500至1800年之间,这些东方发明通过东方全球化,从先进的东方向东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扩散;其次,1453年后欧洲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帝国主义的产生,由此欧洲人攫取了诸多东方资源(土地、劳动力和市场)。因此,霍布森的书把迄今为止仍被边缘化的东方民族推到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最前列。
《江苏地方文献志》,原名《江苏地方文献书目》,现收入《江苏文库 书目编》,收录图书种类增加至6100余部,删除了部分误收图书,更新了部分图书版本,调整了部分图书 书名,以期更好地展现江苏文献面貌。本书全面调查、系统整理江苏曾经的历史书写,收录截止2013年江苏省所管辖地区,以1911年之前出版或形成为主的,有关江苏历史、 地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军事、教育、科举、人物、金石、文学、语言、艺术、科技、宗教、藏书、出版、家族等方面内容的著作以及地域性的综合类著作。有些虽非专记江 苏,但内容以记江苏为主,或所记与江苏有密切关系的著作,也可归之于此。
01《城市寻端 大连开埠建市》 为 品读大连 系列丛书之一,讲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大连港口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构建了大连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史演变的清晰脉络,再现了120年前大连从一个小渔村向远东自由港和贸易中心推进的曲折历程。 02《故园寻迹 大连古城》 为 品读大连 系列丛书之一,以人对于本源的追索情怀,寻找大连地区的众多古城踪迹,如牧羊城、营城子、卑沙石城、巍霸山城、龙潭山城、城山山城、金州古城、复州古城等,对其历史、文化、人物、故事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是一本全面解读大连人故园母土来龙去脉的精致文本。 03《文化寻奇 大连民间艺术》 为 品读大连 系列丛书之一。大连民间艺术多彩而耀眼。本书内容丰富、翔实、生动,展现了大连民间艺术的硕果和大连民间艺人的风采,对保护、传承、发展大连民间
《 凉州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嬗变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2020年 凉州与中国的民族融合和文明嬗变 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结,收录了相关论文40篇。这些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组。组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武威、凉州及五凉文化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关系、地缘状况及时代风尚的研究,也有对五凉政治与文化的探讨发掘,同时也涉及佛教思想及其对政治和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第二组是隋唐时期凉州与丝路文化的研究,涉及历史人物、丝绸贸易、佛教传播以及诗歌文化等各个面向,将文献、文学与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研究相结合。第三组是对宋西夏元明清时期凉州与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包括宋夏关系、西夏与元代历史、凉州会盟和清代民国河西地区的产业研究,以及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2019年1月5日至5月18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湖南日报社、长沙市博物馆于每周六下午在长沙市博物馆连续推出10场 发现湖南 系列讲座。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10位专家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讲述了70多年来的湖南考古发现与研究工作,为湖南人讲湖南事,助湖南人懂湖南史。与此同时,为配合考古讲座,湖南日报社还对每一个专题进行了单独采访与报道,挖掘其背后的精彩故事,重现发掘现场,并开设大事记与评说两个栏目,对讲座内容加以补充与丰富。 此次结集出版的《考古湖南 十堂课听懂湖南历史》一书,即 发现湖南 系列讲座与新闻报道的全部内容。希望此书的编辑出版,一方面能以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视野,审视湖南历史与湖湘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传承文物保护理念的积极尝试。
《闽台文化大辞典》为区域文化综合性的大型工具书,重点介绍福建文化的基本知识,同时从福建与台湾同属一个大文化区的特殊关系出发,介绍与福建相关联的部分台湾文化知识。 本辞典收录条目约1.5万条,上起远古,下迄2010年(附录延至2013年)。分地理、历史、民族与宗族、思想与学术、文学、语言、教育、艺术、工艺美术与雕塑、出版与传媒、科学与技术、医药卫生与体育、宗教与民间信仰、民俗、饮食、旅游、建筑、文化设施、海洋文化、华侨华人20卷。为帮助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闽台文化及闽台关系,辞典在正文之前,置以《闽台文化导论》专文,对闽台文化的基本情况、特征做了概说。书后附有 参考书目 ,可供读者作深入研究之参考。正文之后,有15种附录,补充闽台文化方面的重要内容。
本书分为五章,从多方面呈现了作者通过实地踏勘、查阅文献史料和口述性历史等所获得的关于茶山历代物质空间的信息。*章主要介绍了茶山山脉、河流的形塑过程;第二章考察了茶山村寨的选址和规划格局;第三章以编年史的形式介绍了茶山历代代表性建筑;第四章则回归现状,逐村介绍其建筑遗产的留存情况。在本书的*后一章,作者对茶山镇内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与意见。本书作者地毯式普查了茶山镇内所有传统聚落,并通过文学、史学与建筑学兼顾的书写方式,结合丰富的图纸信息,将历史建筑所蕴含的故事与智慧向读者娓娓道来,拓宽读者对历史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