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浮诞”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偏安”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型人格的城市,它被美景包围,并一直沦陷于此。对于这座城市,以及曾经或正在生活于此的人们,如果有专享一个哲学意义上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好好地活着?
武汉是华中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盘龙城。风光旖旎,两江穿城,孕育了这座城市独具一格人文风骨。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踏开江关,思潮涌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首当其冲受到广泛影响,自1856年汉口开埠,武汉历经变革,逐步从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交汇两江三镇的九省通衢,成了交融中西,引领革命的先锋。百年武汉的发展,记录了近代中国的求变与自强。 武汉完整经历了中国人的百年斗争 兴洋务、举首义、求共和,图存救亡。风云变幻,在武汉城中塑造了诸多见证变迁的历史空间和具有特色的建筑遗产,其中许多矗立至今,几乎凝结了一部立体的中国近现代转型史。在这本书中,作者从 共享遗产 的角度着手,以历史演进与思潮发展为经,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为纬,对武汉百年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进行梳理,描绘
本书对山西整体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了全方位探寻,以游山西、读历史为着眼点,全面梳理了山西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形成脉络。全书以山西为基点,以时间顺序为轴,以分析晋商崛起和衰败成因为线索,对山西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重大事件做了回顾、梳理,全面解析山西整体地域文化,并重点叙述了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在三晋旅游资源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历史成因,全面展示三晋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源头地位和独特的人文魅力。作者为写作本书实地考察了山西全境与周边地区,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具有全国地域视野。是一部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类图书,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
十三行 活动所形成的街区、曾是 中国*商埠 所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清帝国的广州一个经济 增长极 ,对此后长期的城市建设给予了 正能量 作用。今天,十三行历史街区及其相关历史地段,既是千年商都、世界名城 广州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开展涉外文化商贸寻根旅游的一笔巨大的空间环境资源。
本书作者通过反复比较、筛选南京地区45家博物馆、并对博物馆进行多角度展示,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让公众足不出户也能了解、“逛”遍各大科普场馆,为公众献上一道可口的科技文化“大餐”。 本书还将这些博物馆中的藏品、人物、科学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无论是展示前沿科技的、展示科学演进历程的,还是揭示自然发展规律的,笔者通过对展品及其背后故事的深入挖掘,既能让读者对这一类博物馆有直观的感受,又能了解到科普展品背后的科学原理与奥秘,激发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探究科学的兴趣。本书的出版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让公众知晓并走进这些场馆。
本书为杭州研究院《南宋丛书》之一种,为南宋文史通俗读物。丛书第一辑三本将聚焦于杭州与南宋的关系,探讨“作为南宋的杭州”以及“作为杭州的南宋”,再现南宋杭州的历史场景,让读者更真切感受南宋杭州的魅力。本书将追寻西湖十景的南宋韵味,细数杭城宋代文物遗迹与考古遗址,从现代杭州街市穿越南宋坊巷。内容涉及杭州的南宋景观、南宋西湖十景、杭州南宋文物遗址、杭州南宋史迹旅游指南等,力图完整呈现杭州城的南宋史迹。
本书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第二辑)”。本书简要描写分水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深爱红茶的山田诗子,不但通过红茶品牌“卡雷尔·恰佩克”推广红茶,也尝试利用书籍让更多人人了解红茶。在这本《山田诗子的红茶时光》中,她把自己对于红茶的知识和深厚素养通过美丽可爱的插画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内容,向所有对红茶有兴趣却望而却步的读者发出呼唤:来吧,一起尝试泡一杯红茶,享受有红茶陪伴的生活。 在红色、水蓝色、海军蓝、白、柠檬黄、姜黄等鲜艳靓丽的色彩交织中,山田诗子把关于红茶的产地知识、分类方法、冲泡形式一一道来,并且大方贡献出自己的食谱,教大家做各种适于搭配红茶、冰红茶和奶茶的点心。她还告诉大家,怎样轻松地办一场基础茶会。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红茶的书,但也是一本讲述红茶生活的书。有红茶陪伴的日子,原来如此简单和美好。
城市,充溢着现代性理念的投影,而建筑空间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又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质实体。北京城市的传统与现代,在建筑空间的物质文化、历史记忆与现实中不断被唤醒、重构,塑造出了绵延的人文气息。城市营造、街道坊巷、商业市集、士人活动、宅邸设计与园林艺术,多样的城市空间提供了诸多场景,蕴含着繁复的文化符号与意义,为北京城市的人文气息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这些情怀和记忆,借由刘凤云、江晓成、张一驰著的《人文之蕴(北京城的空间记忆)》中的文字、图画或物质文化的形式,凝结在这座城市之中,为今日北京的城市气象积蕴了丰厚的人文传统。
围龙屋是位于粤东北的一类乡土建筑类型,也是重要文化遗产。围龙屋极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文化内涵及其社会性特点。本文从文化遗产视角,以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将围龙屋作为切入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时,主要聚焦在围龙屋的空间上,本文将其分为私有空间和共有空间两部分,而后者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对此,本文主要从三个研究角度展开。一是哲学层面对乡土建筑的分析,重点引渡了列伏斐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统领本书的行文脉络。二是从历史学角度展开传统宗族制度对围龙屋社会性的影响。本文将 人 与 物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探索性研究,重点反映和揭示了传统宗族制度与围龙屋空间的关系。三是从建筑人类学角度展开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因为传统的乡土建筑能够*直接地表现价值、意向、观念和生活方式及其变动。本文通过调查其承载和生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通常由通名和专名组成,通名定类,专名定位。同时,地名也是社会的产物,其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且明显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对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指示作用。推动区域地名研究可以透视地区开发进程、人类活动轨迹和地理环境变迁,彰显地区人类对所在区域的认识活动和历程,并为新时期地名命名提供指引。本书是广东地名研究的拓荒之作,其在广东地理环境认知基础上,根据该地区地名的历时性特征,从类别、区域分异等层面展现广东地名景观既可悟又可视的景观表征。本书的相关研究对国家新时期地名命名和地名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