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山西:李存葆文化散文系列》是军旅作家李存葆2000年前后创作的文化散文的结集,包括《大河遗梦》《祖槐》等6篇文章,均以山西地理历史文化为载体,体现了作者对散文品位的追求与思考,也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艺术特色:拒绝小情小调小格局,一山一水一塔都要站在历史、生命、自然,民族国家、人类的角度来俯察,挖掘其中的深刻内涵,显示了作者的浩然正气。 《寻根山西:李存葆文化散文系列》图文并茂,文字深厚朴茂,对于山西的大河文化。、寻根文化等都有深刻独到的叙写,有益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山西的悠久历史文化,从而更加热爱山西。
马尚龙“上海系列”是从十六年前《上海女人》开始,一发不可收,而这本长销的发轫之作是在“淡妆浓抹总相宜”中找到视角的依据。适宜是主体散发,适意是客体感受,苏东坡写的是主体的适宜。 有关上海女人亚文化,很容易被当作谈资。没有一个地方的女人,会像上海女人一样具有长久的可谈性、可读性。误读也时常发生。
......
有“江南音,一唱值千金”盛誉的吴歌,在旧时,却一度引起统治阶级恐慌,被视为洪水猛兽而禁止演唱。 南朝齐国侍中因为“民间竞造新声杂曲”而忧心忡忡,给朝廷上表,说“人尚谣俗,不顾音纪,流宕无崖,排斥正曲,崇长烦淫”。 冯梦龙的《山歌》为历代所禁。 清代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查禁“小本淫词唱片目”111种,其中不少就是山歌、小调。 五四时期北大搜集民间歌谣的举动,也使当时的一些人痛心疾首他们疾呼:“《日刊》是庄严公报,哪能让这种不入流品的东西来玷污它!”还说什么蔡元培在“领着一班年青人胡闹”! 那么到底什么是吴歌,吴歌所唱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广泛传唱,而被统治阶级禁止呢?沈石、周晨著的《吴歌(听声耳畔苏州)》将一一为您答疑解惑。
在《永不拓宽的街道》中,陈丹燕对这些街道上曾经居住的名人、故事、文化等娓娓道来,认为,“街区风貌是一个整体,所以在保护建筑的同时,还必须保护住与那些建筑相连的街道,不得拓宽,甚至也不得随意修改人行道和行道树。这样,这个城市的记忆和历史就成为城市生活中可触摸的、可感受的一部分,而不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本书回忆了十几位文化界的北京老人儿,“老人儿”是北京话,指老资格的人。书写这些老人儿的人生,也是为历史积累宝贵的文化财富。单弦艺人常澍田,书画宗师李苦禅,评书演员马增锟,相声名家李文华、常宝华,“京城叫卖大王”臧鸿,音乐家白奉霖,话剧导演班赞,文化名人钱亚东……他们都是各行业的翘楚,是各种北京文化的代表者和传承者。这些北京胡同里的大爷们,已经跟胡同一起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是在作者徐德亮的生花妙笔之下,他们的形象再次生动、鲜活地跃入读者眼帘。他们的精彩故事,读来或令人捧腹,或令人扼腕,或平和,或激烈……而且有着徐氏特有的相声韵味。让我们通过本书,了解这些北京老人儿文化生涯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并向他们代表的北京文化致敬。
杭州洪氏家族是西溪湿地历有名望的家族。这个家族历经宋、明、清三代,几百年辈出人才,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做出杰出贡献,也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家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其中南宋的洪皓和洪适(kuò)、洪遵、洪迈父子,明代的洪钟、洪楩祖孙,清代的洪昇等历来为学界关注,他们的学术成就或文艺创造在许多方而至今难以逾越。自南宋迁居杭州以后,洪氏家族即以这里为家族居聚地。南宋以来杭州进入繁荣期,作为朝廷重臣和思想风气的重要代表,洪氏代表人物和洪氏家族对杭州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其他许多地方为官、游学,与各时代的思想、学派、名流、官员以及普通百姓广泛接触,用真知灼见和真诚善良影响了当时的朝政,也打动了各个时代洪氏人物几乎都对历史有特别灵敏的知觉,有的本就是皇家史官,又
该书旨在通过勾勒汤显祖的岭南行踪,探讨岭南风物人情在汤显祖的心中的印象,及此对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影响,尤其是对《牡丹亭》人物性格的创造性塑造的意义。 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徐闻是岭南沿海之属。因一纸贬谪,汤显祖与徐闻联系在了一起,这位才情畅达的诗人,由临川启程,越梅岭,直下“烟瘴之地”,感受到的确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气象。亲历的岭南殊异于中原文化中的凝固印象,其开放与包容、繁华及浪漫给了汤显祖贬谪路上无尽的安慰和兴致,他的诗活了,他的心活了,他整个人的思想也开阔了,固有的岭南之惧消散,随之而来的是念念不忘的长相忆,是《牡丹亭》中柳梦梅的岭南出身,是杜丽娘为爱生死的至情至性! 该书的架构恢弘而饱满,以岭南行的时间轴,展开全书的叙述思路,以汤显祖的见闻情谊描画他心境和诗情的产生与
本书内容包括:上海与日本:社会文化的历史回顾、跨越国境的文化传播与碰撞、国际都市的日本文化之窗、东瀛文化的历史遗产、新时代的社会文化交流等。
在公共建筑中,与百姓生活关系为密切的要属商店了,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日新月异的变革,商店的兴衰变化也为迅速。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北京的商店经营内容与方式均各具特色,商店此起彼伏,招幌无光十色,更显其兴旺与繁华。时隔百年,这些商铺早已经消失殆尽,然而,作为北京商业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片段,它们又显得那样精彩而宝贵。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些店铺的真实面目时,一定会引起你的心动与感悟。 本书所展示的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店铺的图样完全按照历史面貌精心绘制,具有很强的资料性文献性,尤为值得珍视。
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活动的创造和生存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对于传承农耕文化、保护农村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美丽乡村等具重要的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力求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系统阐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与演变、生态与文化特征,分析其历史与现实价值和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可持续保护与管理对策,以进一步提升遗产地人民的文化自觉性与自豪感,提高全社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册为《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由袁正、闵庆文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