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生数载如一日的含辛茹苦,竭力搜集濒临失传的有关资料,尤其注意收集与某一特色景观有关的资料,可以说是获得了丰收。所以才有条件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景观,且刻意挖掘、确立主题,恰如其分地选择使用资料,使得主题突出。《燕京八景》的特点乃是避免就景论景,而是始终坚持写景不忘人文、历史,不忘大的时代背景,因而能更全面系统深刻地体现燕京八景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文化内涵。 《燕京八景》善于突出景观的主题思想,写出新意来,“化腐朽为神奇”,言他人所不悟;说他人所未感。且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在突出每一景点的基础上,赋予它更新、更高的意义,使之形成独值。这也是《燕京八景》写作的成功之处。 限于篇幅,仅举一例:如对“琼岛春阴”一景,并不是光介绍倚晴楼下、见春亭
北京中轴线凝聚了古都北京近千年历史发展,是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北京中轴线》作者李建平先生长年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北京中轴线”。本书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精髓,以及中轴 特色建筑的左右对称文化、神秘数字文化、九门宫阙文化、桥梁水系文化等,是一部全面了解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及建筑特色的科普性图书。
斋堂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部永定河畔,镇域面积400平方公里,共辖29个行政村。这里依山控河,地势险要,历史悠远,资源丰富,素有“京西重镇”之称,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37个小城镇试点镇之一和门头沟西部山区的发展中心。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在门头沟境内绵延百余公里,在其沿线广泛分布着诸多历史文化资源,而斋堂正是永定河文化的精华地带,诸多人类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人称“古老而美丽的山川”、“京西历史文化古镇”。
本书回忆了十几位文化界的北京老人儿,“老人儿”是北京话,指老资格的人。书写这些老人儿的人生,也是为历史积累宝贵的文化财富。单弦艺人常澍田,书画宗师李苦禅,评书演员马增锟,相声名家李文华、常宝华,“京城叫卖大王”臧鸿,音乐家白奉霖,话剧导演班赞,文化名人钱亚东……他们都是各行业的翘楚,是各种北京文化的代表者和传承者。这些北京胡同里的大爷们,已经跟胡同一起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是在作者徐德亮的生花妙笔之下,他们的形象再次生动、鲜活地跃入读者眼帘。他们的精彩故事,读来或令人捧腹,或令人扼腕,或平和,或激烈……而且有着徐氏特有的相声韵味。让我们通过本书,了解这些北京老人儿文化生涯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并向他们代表的北京文化致敬。
在北京地区,有人类生活遗迹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万年前,而北京先民的文明也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这些可以用黄帝传说时代的古文献记载和当代考古发掘工作的成果作印证。从燕国分封,辽代建陪都,金代建首都,到元代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地域文化的发展,就像长江、黄河,越流越宽阔,越流越澎湃。在元、明、清三代形成的京师文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颇具典型性的地域文化,其影响范围之广远远超出了北京的地域范围。它在北京产生和发展,然后向全国乃至国外传播和进一步发展。因此,北京地域文化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与影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文化所能够与之相比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北京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阿龙伴随着这座古都一起成长,他看到处处皆文化的老北京正在渐渐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灯火璀璨、人声喧嚣的现代都市逐渐崛起,心中满是怀念与不舍。于是写下《街角的老北京》,将目光投向北京的街头巷尾、古寺园林,并将目之所及且依稀尚存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风物图景记录下来。 本书分为五部分: 一、吃了么您呐? 二、咂摸滋味 三、闲趣儿 四、把玩 五、旧时光 分别将现今北京街头巷尾散落的正宗老北京的吃喝玩乐、风土人情与旧京的文化和读者慢慢道来,既是为读者亲自体验老北京风情指引方向,也是将自己心中的老北京情愫与大家分享。
用独特的方式探寻古都风物,传承人文风情,讲述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和857年建都史的北京的历史风貌。用独特的视角探访北京的人文古迹,巷陌民风,反映北京的传统文化、名家名店的日新月异。探寻老北京的人文精神,留住易逝的文化根脉。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2012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确定“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为中心的重点研究课题。 “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课题是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青藏高原是我国的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布局,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发展生态文化,讲中国生态故事,让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美丽中国魅力的观念,服从和服务于中央关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而设立的。藏族神山圣湖信仰是青藏高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藏族生态伦理与生态习惯法的基础,它提出了崇敬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建构了自然一人文统一的生态系统,主张奉行和谐、节制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适应高原环境的游牧和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护了青藏高原这块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 课题以历史唯物
《冶城话旧东山琐缀》为民国 学者卢前的著作,内容主要涉及南京民俗、名胜旧迹、饮食、戏曲、手工业、旧书业及出版业、近现代文人名流轶事、江宁的规划与行政沿革等,是一本重要的南京乡邦文献。
在公共建筑中,与百姓生活关系为密切的要属商店了,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日新月异的变革,商店的兴衰变化也为迅速。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北京的商店经营内容与方式均各具特色,商店此起彼伏,招幌无光十色,更显其兴旺与繁华。时隔百年,这些商铺早已经消失殆尽,然而,作为北京商业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片段,它们又显得那样精彩而宝贵。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些店铺的真实面目时,一定会引起你的心动与感悟。 本书所展示的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店铺的图样完全按照历史面貌精心绘制,具有很强的资料性文献性,尤为值得珍视。
本书内容丰富,涉及到北京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民俗、独特的古老风貌,等等,对读者有巨大的吸引力,文章短小精练,集趣味性、知识性、资料性于一体,可读性强,文章灵活生动,充满活力。
作者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引用古罗马时期一个诗人的话:“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这也正是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那个年代,正处在轰轰烈烈的时代,政治气候风起云涌,对于当时的成年人来说,回忆所引发的,常常是带有反思意义的沉重话题。而对于当年的孩子来说,则不尽然。他们的生活中,尽管也甩不脱“各项政治活动”,受到那个时代或多或少的影响和感染,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没有真正开始涉世,除了形式上必须履行的义务,是不可能身心完全卷入一场政治风潮中去的。当年的孩子回忆当年的生活,自然有他们自己的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成年人是两码事。本书再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视角。
门墩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受到墓葬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思想、宫廷建筑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包含多元素、多种文化构成的建筑符号。随着历史的发展,门墩除了具有建筑功能、装饰作用、等级象征,还因雕刻图案精美、内涵丰富,而逐渐成为一种精美的民间雕刻艺术品。北京门墩大多数在“ 文革” 时被拆除、破坏或下落不明,65% 的门墩已经消失,史料难以搜集,此书正是作者跟时间赛跑,拍摄、研究北京门墩十年后的作品。
北京,是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旧北京的历史遗存和标识也在逐渐地消逝着。至于那些不见经传的常故轶闻和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史料,则往往被更多的湮没了。而“旧闻”对我们了解北京的历史与北京地域文化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可有些“旧闻”的内容更不见于正史记载。《北京旧闻丛书》目的是使人们了解北京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更热爱北京的今天和未来。
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的古都,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凝聚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北京中式餐厅的设计通常汲取了深厚文化积淀的养分,而且并不是简单地模仿某个年代,而是把中式的风格化整为零,通过一个个元素的积累,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境地。因此这些中餐厅随处可见宫殿建筑的藻井、斗拱、重彩水墨雕梁画柱,或是江南风情的白墙灰瓦的技艺重现,或是那种凝重大气或者轻灵飘逸的意境表达。右以说这样的设计需要有极缲的文化底蕴和时空容量,审美的眼光必须是深邃而博大的。所以,好的中餐厅设计,室内环境应该具有时间和空间感,并赋予灵魂和生命。
截取了同仁堂、瑞蚨祥、马聚源、内联升等这些北京 在其百年乃是数百年的传承中精彩而又蕴意深刻的片段,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 的传承。在那个商人地位还有待提高的年代,这些商贩家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守护,构成了一个有一个鲜活的家族传承史,而这些家族传承史交织在一起,就是老北京的文明传承史。 这些 是北京的瑰宝,有着浓郁鲜明的北京特色。这些 对一些理念的坚持、对一些细节的坚守,已经成为老北京 的气质。
今天的北京是由历史的北京走过来的。当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北京欢欣不已的时候,往往又会回首低徊,幽幽地怀恋北京的往日…… 是的,北京的昨天,老北京,是我们不该忘怀的。那里有我们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无尽的情思。当此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正展开胸怀拥抱全世界的时候,历史上的北京,更是我们中国人和国际友人众所瞩目。 《“北京通”丛书》由《老舍讲北京》、《金受申讲北京》、《张中行讲北京》、《候仁之讲北京》、《朱家溍讲北京》、《刘叶秋讲北京》、《邓云乡讲北京》、《赵洛讲北京》、《叶祖孚讲北京》九本组成,九位作者,由老舍到叶祖孚,都是研究北京的大家,卓有成效的文史通才。他们作为“过来人”,叙说北京的史地,描述北京的风情,记录北京的民俗……自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