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课题组成员先后数次到西藏及其邻近的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藏区进行实地考察,历经数年,获得了对于西藏唐卡传承与保护状况的基本认识。课题组成员研读了相关藏文、汉文和英文文献,包括藏文史籍中与唐卡相关的记载,增强了研究的历史纵深感。本书从当代西藏唐卡传承、保护的现实问题出发,聚焦于当下西藏的唐卡传承与保护现状,力求发现目前唐卡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对唐卡艺术及相关传承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西藏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咨询意见。
本书是作者索尼娅4次到访西藏后对西藏的所见、所感、所想,以到中国西藏旅游为叙事开头,通过描述西藏的风土人情以及作者对西藏的见解作为该书的主要框架。该书内容比作者之前出版的《穿越西藏》《深入西藏》等书要更丰富和深刻。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笔记录下她眼中的西藏,通过西藏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民族风俗、艺术和各位居民的访谈,向西方读者全方位、客观介绍西藏现在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该书原版法文版在法国出版,五洲传播出版社将翻译成英文版在国内出版。
《藏源 藏缘 藏地行者手卷》(中英对照)为著名藏学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向红笳潜心之作。全书秉持 小家小书 的文化理念,以汉英对照的形式,用260篇主题词条,介绍了博大精深的藏地文化,展现了藏地文化的动人风情。全书涉及藏族文化、历史、宗教、民俗、自然地理、人物等诸多方面,含100余幅珍贵配图,从 神佛与器物 宗教与寺院 自然与地理 民俗与习惯 人文与人物 5个方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美丽、和谐、繁荣的西藏,在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同时,将西藏文化推向世界。雍和宫嘉木样 图布丹大活佛、著名藏学美术家韩书力为本书题字。
本主——白族独特的宗教信仰。本主文化的核心是对村社保护神“本主”的全民性崇拜,它从宗教的角度折射出白族的家庭、社会、阶级、国家以及生产方式、伦理道德、哲学艺术等方面多姿多彩的风貌,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本书以新颖的学术视角将本主崇拜的农耕性、村社性以及本主文化的缘起、神格谱系、祭祀典仪、神话传说、寺庙建筑等作了系统全面的探讨和描述。
瑞士学者米歇尔·泰勒(MichaelTaylor)的《发现西藏,从马可波罗到大卫—妮尔》是一部文图并茂、可读性很强的著作。现译成汉文,以飨中国读者。西藏乃至中国的整个藏区,大都处于偏僻的山区,历来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特别是元代以来,西方不断派出使节和探险家入藏。自1245年柏朗嘉宾出使蒙古,到大卫—妮尔1925年人藏,历时近680年的探险史,本书中都作了大致介绍。特别是对于19世纪末以来英国侵略西藏的历史,书中记载得更为详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深切地感受到这一切。
阿里,夹在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之间,腹地横亘着冈底斯山脉;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接壤,与新疆、日喀则、那曲相邻。 神山圣湖及四条大河标的了阿里的神圣:冈仁波齐,玛旁雍措,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 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藏羚羊、藏原羚、蓑羽鹤、秃鹫、斑头雁、棕头鸥、黑颈鹤……它们才是这块土地的主人。 古老的文明从这里发源。千年的壁画,描摹着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愿景。 早在吐蕃王朝于藏南谷地发祥之前,藏西北就已经有了一个光耀的王国,名象雄。它远在一隅却显赫一时,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谜团。 存在了700多年的古格王国,留下了托林寺,东嘎、皮央石窟的精湛壁画,留下了古格王宫与佛寺交融的艺术,以及香孜、玛囊、卡尔普、多香、达巴等未被开放的遗迹…… 镜头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