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 ★这是一场穿越历史,寻访颜色的旅程 ★中国人色彩的一天,在书中化作衣食住行 ★中国传统色领域丰碑之作 ★探寻中国传统色彩奥秘扛鼎之作 ★一部穿越千年的中国色彩美学史,解锁华夏文明视觉密码中国传统色的丰碑之作 ★寻回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色彩 ★以故事讲颜色,以颜色溯历史 ★色彩美学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达 ★色彩美学在中国是物质和观念的融合 ★将色彩具象为文物,引我们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全方位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 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
《江苏地方文献志》,原名《江苏地方文献书目》,现收入《江苏文库 书目编》,收录图书种类增加至6100余部,删除了部分误收图书,更新了部分图书版本,调整了部分图书 书名,以期更好地展现江苏文献面貌。本书全面调查、系统整理江苏曾经的历史书写,收录截止2013年江苏省所管辖地区,以1911年之前出版或形成为主的,有关江苏历史、 地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军事、教育、科举、人物、金石、文学、语言、艺术、科技、宗教、藏书、出版、家族等方面内容的著作以及地域性的综合类著作。有些虽非专记江 苏,但内容以记江苏为主,或所记与江苏有密切关系的著作,也可归之于此。
《 凉州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嬗变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2020年 凉州与中国的民族融合和文明嬗变 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结,收录了相关论文40篇。这些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组。组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武威、凉州及五凉文化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关系、地缘状况及时代风尚的研究,也有对五凉政治与文化的探讨发掘,同时也涉及佛教思想及其对政治和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第二组是隋唐时期凉州与丝路文化的研究,涉及历史人物、丝绸贸易、佛教传播以及诗歌文化等各个面向,将文献、文学与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研究相结合。第三组是对宋西夏元明清时期凉州与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包括宋夏关系、西夏与元代历史、凉州会盟和清代民国河西地区的产业研究,以及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中国湖北2022》收录了180张精美图片,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介绍近年来湖北经济发展、科技教育、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概况,为各国朋友了解湖北提供帮助和借鉴。
2019年1月5日至5月18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湖南日报社、长沙市博物馆于每周六下午在长沙市博物馆连续推出10场 发现湖南 系列讲座。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10位专家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讲述了70多年来的湖南考古发现与研究工作,为湖南人讲湖南事,助湖南人懂湖南史。与此同时,为配合考古讲座,湖南日报社还对每一个专题进行了单独采访与报道,挖掘其背后的精彩故事,重现发掘现场,并开设大事记与评说两个栏目,对讲座内容加以补充与丰富。 此次结集出版的《考古湖南 十堂课听懂湖南历史》一书,即 发现湖南 系列讲座与新闻报道的全部内容。希望此书的编辑出版,一方面能以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视野,审视湖南历史与湖湘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传承文物保护理念的积极尝试。
本书分为五章,从多方面呈现了作者通过实地踏勘、查阅文献史料和口述性历史等所获得的关于茶山历代物质空间的信息。*章主要介绍了茶山山脉、河流的形塑过程;第二章考察了茶山村寨的选址和规划格局;第三章以编年史的形式介绍了茶山历代代表性建筑;第四章则回归现状,逐村介绍其建筑遗产的留存情况。在本书的*后一章,作者对茶山镇内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与意见。本书作者地毯式普查了茶山镇内所有传统聚落,并通过文学、史学与建筑学兼顾的书写方式,结合丰富的图纸信息,将历史建筑所蕴含的故事与智慧向读者娓娓道来,拓宽读者对历史的想象。
《千年古韵蔚州城》是关于蔚县( 蔚州古城)历史、文化、古建、民俗等方面研究的综合性著作,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蔚州城 是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城市,为当时燕云十六州之一,古城本身保存较好,古韵犹存。作为贯通东西南 北的交通枢纽、商埠和军事重镇,蔚州城这片历经沧桑的沃土形成其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孕育出瑰丽多 彩的艺术,培育出一代代名垂青史的文人武将,涵养了绵延千载的灿烂文明,堪称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
《澳门掌故》一书集有关澳门的民情风俗、轶闻传说、自然景观、街巷变迁、饮食娱乐、庙宇教堂、诗文名士等知识于一炉。《澳门掌故》是史料,从历史的角度看,可以说它是一部“澳门民俗演变史”,但它终究不是按照“史”的写法去写的,它以一种“讲古”的形式,为历史文化知识不一的读者提供了阅读的便利。
无
作者陈训先是改革开放以来较早进入潮汕先民、潮汕先侨与侨批文化关系领域的研究者之一,运用“文化发生学一一文化源多层次说”理论,对侨批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潮汕先侨与侨批文化》精选其中较有影响的的13篇,基本反映了作者资料详实、论述、承前启后、突破鼎新的主要研究成果。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16世纪前期以来从樟林古港走出去,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潮汕先侨以自己的过人胆识,冲破“海禁”,学会经商,进而至19世纪前期创造侨批商务,并且拓展东南亚原始金融市场。2013年,侨批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作者在《潮汕先侨与侨批文化》中提出了“侨批业是潮商学会跨国多元、集约经商的演练场”,“侨批业是比‘洋务运动’更早的‘金融通洋活动’”等新
《景观视野下的西南传统聚落保护:生态博物馆的探索》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生态博物馆理论在我国西南地区传统聚落遗产保护中的试验项目,目前正面临保护与发展的诸多矛盾。《景观视野下的西南传统聚落保护:生态博物馆的探索》一方面总结分析了国际生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以聚落景观要素的分类阐释及多元主体的价值取向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西南传统聚落景观的功能转型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景观的历时性变化为线索,分析西南生态博物馆实例中的保护行为与景观变迁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西南传统聚落的文化独特性在聚落景观构成上表现为半固定和非固定特征景观因素的丰富完善及固定特征景观因素的相对简单;②生态博物馆保护行为可以有效影响西南传统聚落的旅游转型速度、规模与方向,具备实施力度的个案在文化景观构成、主体
本书立足于文化历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背景,首次从六个层面系统地梳理了汉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地描绘了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 汉水是古代“江河淮汉”名渎之一,地处承东启西、勾连南北的文化交锋区和汇集地,在中国流域文化中,其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固执性和创新性都非常典型,因而,本书的出版,无论是对地域文化、河流与流域文化,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启发、借鉴价值。
郭庆丰编著的《石雕的记忆》所记录的这些散落于乡间的石镇物,如同祖先或是神灵之与我辈的沉重留言。正是这些言语镇守着乡村问的魂魄,使之久久不能失散。然世易时移,连乡村亦几近荡然,所以我于匆忙问记录下这些文字和图片,虽不能尽如人意,却也不失为一种传递,待更多有识之士,说退云雾笑看青山。“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在本书的采写中有许多老师和朋友都给予我大力的帮助特别感谢同样爱石、懂石的贾平凹老师和贾平凹艺术馆的木南先生的支持;感谢我的助手路子健、王鸿和我弟弟亚丰所付出的辛苦;还要感谢神木县的郝敏亮、郭勇、塞北先生和米脂县的王武林、常涛、马小以及绥德县的郭鹊飞,他们都曾以不同的方式无私地帮助了我,使本书变得更加厚重。
吴文浩《渔梁——徽商之源》以渔梁村落的聚落变迁、渔梁坝、渔梁街、巴慰祖篆刻和巴氏家族、渔梁人的水上人生、民间信仰以及与紫阳书院、新安画派绵绵交错的关系为基本线索展开,对渔梁的地理人文社会经济作多方面的解读。主要内容包括:渔梁是徽商起航的码头,历史上在徽商兴盛和徽州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经济功能,并成为渔梁村落集聚和经济人文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村落建筑多样、空间布局独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穿村而过的鱼形村街和有“江南都江堰”之誉的渔梁古坝;渔梁是篆刻名家巴慰祖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地,巴慰祖的父亲经营盐业,家富资财,其外甥、儿子,传其家学,也精于篆刻,巴氏家族是古徽州儒商结合的又一徽商代表;作为徽商时代的重要商埠,塑造了渔梁人的生活交往空间和民间信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