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华中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盘龙城。风光旖旎,两江穿城,孕育了这座城市独具一格人文风骨。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踏开江关,思潮涌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首当其冲受到广泛影响,自1856年汉口开埠,武汉历经变革,逐步从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交汇两江三镇的九省通衢,成了交融中西,引领革命的先锋。百年武汉的发展,记录了近代中国的求变与自强。 武汉完整经历了中国人的百年斗争 兴洋务、举首义、求共和,图存救亡。风云变幻,在武汉城中塑造了诸多见证变迁的历史空间和具有特色的建筑遗产,其中许多矗立至今,几乎凝结了一部立体的中国近现代转型史。在这本书中,作者从 共享遗产 的角度着手,以历史演进与思潮发展为经,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为纬,对武汉百年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进行梳理,描绘
本书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第二辑)”。本书简要描写分水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十三行 活动所形成的街区、曾是 中国*商埠 所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清帝国的广州一个经济 增长极 ,对此后长期的城市建设给予了 正能量 作用。今天,十三行历史街区及其相关历史地段,既是千年商都、世界名城 广州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开展涉外文化商贸寻根旅游的一笔巨大的空间环境资源。
本书针对先唐时期的河东作家著述及事迹进行细致研究。依据史志目录以及相关地方志、清代学者所补史志等文献记载,梳理出先唐时期的河东作家著述及其事迹情况,考证并确定其著述存佚情况。在充分考证的基础上为每个作家写出概述文字,概述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生平仕历、著述类型以及著述存佚等情况,案语部分对其著述及事迹进行细致考辨,并附以作家的传记材料。书后附有《著者索引》和《著述索引》,便于研究者查考利用。
本书为杭州研究院《南宋丛书》之一种,为南宋文史通俗读物。丛书第一辑三本将聚焦于杭州与南宋的关系,探讨“作为南宋的杭州”以及“作为杭州的南宋”,再现南宋杭州的历史场景,让读者更真切感受南宋杭州的魅力。本书将追寻西湖十景的南宋韵味,细数杭城宋代文物遗迹与考古遗址,从现代杭州街市穿越南宋坊巷。内容涉及杭州的南宋景观、南宋西湖十景、杭州南宋文物遗址、杭州南宋史迹旅游指南等,力图完整呈现杭州城的南宋史迹。
《昆明历史文化简明读本》的编写,除了重在加强普及广大干部群众的乡土文化知识以外,更能引起社会对乡土文化的广泛关注,加强对昆明历史文化的正向宣传,引导民众正确认识本土历史文化、热爱家乡的积极观念。本书不仅是一本介绍昆明历史文化的普及性读本,还具有一定的知识收藏价值,必会会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市场前景较好。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通常由通名和专名组成,通名定类,专名定位。同时,地名也是社会的产物,其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且明显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对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指示作用。推动区域地名研究可以透视地区开发进程、人类活动轨迹和地理环境变迁,彰显地区人类对所在区域的认识活动和历程,并为新时期地名命名提供指引。本书是广东地名研究的拓荒之作,其在广东地理环境认知基础上,根据该地区地名的历时性特征,从类别、区域分异等层面展现广东地名景观既可悟又可视的景观表征。本书的相关研究对国家新时期地名命名和地名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庆祝中山大学建校90周年,也是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25周年而作的纪念文集。通过“红灰情深”、“生活追忆”、“同窗情深”、“岭南人”、“康乐物语”等几个部分来还原当年的岭南大学,记录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真实的回忆了“岭南时代”的校友、子弟们的童年记忆和师长们的珍贵往事。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补充和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韩山书院在潮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把它恢复,无疑可以笼络潮州人心
本书从自然条件和历史演变出发,基于客家民系形成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从节庆、建筑、饮食、嫁娶、仪式、服装、家居和信仰等方面全面地介绍了梅州客家的传统民俗,并从民间传说和生活故事等方面讲述了梅州客家的风情文化。书中对梅州客家地区民俗的收录详尽,图文并茂,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及文化遗产。本书并没有止于介绍,还结合外的经验和梅州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传统民俗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有建设性的看法和建议。
武夷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它的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作为乌龙茶和红茶两大茶类的发源地,武夷山茶文化在国际茶业的发展目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已获得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重量的非遗传人就有18人。本书坚持“以茶为根、以文化为体、以生活为用”的理念,以武夷山的核心产区三坑两涧为报道中心,辐射周边有特点的小产区,探明其山、水、土壤、微气候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重点挖掘这片土地上真实、动人的故事。
《博自客家》一书以博白、陆川、浦北、合浦、钦州一带乃至全广西、全中国深厚而又鲜明的文化积累,向世界阐明一个崭新的观点:客家民系是中原南迁汉民的特别群体,客家民系的本质特征是中原情结,具体表现为带着中原祖居地的郡望堂号走,永远不忘客家口语与唐宋以前书面语相一致而又走近普通话的祖宗言,做好“厅厦”继汉唐,承传耕读与勤俭崇文尚武谋强盛。
但是,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浙东唐诗之路”之中其实有着很多的基础性问题需要梳理。本课题作为浙江省文化工程推出的第一批围绕“浙东唐诗之路”展开的项目,主要是以对“浙东唐诗之路”的基本学术问题进行梳理和阐发作为基本内容的。主要涉及“浙东唐诗之路”是什么?怎么形成?以及,“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到底是什么?等涉及“浙东唐诗之路”的基本问题展开理论的梳理。 这样的梳理,对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和开发来说具有最为基本的意义。首先,它可以提供一个清晰的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基本内涵的阐释;其次,它可以非常直接地、具体地呈现“浙东唐诗之路”形成的历史脉络;最后,它力图揭示“浙东唐诗之路”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这部书是对城市历史的解读,也是对中国何以是中国的解读, 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精神的找寻和解读。这里的六千年不仅是城市的六千年,也是中国的六千年。南京作为华夏历史中的枢纽之城,中国南北文化板块的枢纽之城,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的枢纽之城,它曾不止一次的接续、担当、解释过中华。没有哪一座城市有南京这样多的灾难、象征、预言与希望,它参与了中国整个历史进程,在每一个文明推进的关键路口,深刻地思考过华夏的未来,解读南京,也就是解读中国,理解南京,也就是理解华夏民族精神。
深爱红茶的山田诗子,不但通过红茶品牌“卡雷尔·恰佩克”推广红茶,也尝试利用书籍让更多人人了解红茶。在这本《山田诗子的红茶时光》中,她把自己对于红茶的知识和深厚素养通过美丽可爱的插画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内容,向所有对红茶有兴趣却望而却步的读者发出呼唤:来吧,一起尝试泡一杯红茶,享受有红茶陪伴的生活。 在红色、水蓝色、海军蓝、白、柠檬黄、姜黄等鲜艳靓丽的色彩交织中,山田诗子把关于红茶的产地知识、分类方法、冲泡形式一一道来,并且大方贡献出自己的食谱,教大家做各种适于搭配红茶、冰红茶和奶茶的点心。她还告诉大家,怎样轻松地办一场基础茶会。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红茶的书,但也是一本讲述红茶生活的书。有红茶陪伴的日子,原来如此简单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