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自古就有 万山之祖、万水之源 中华龙脉 的美誉,遗世独立,令人神往。 这里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缘起之地、唐僧西行的必经之地,也是姜子牙出走半生的修行之地,白蛇九死一生盗仙草的禁忌之地。缥缈无涯的昆仑丘,生活着上百种神灵精怪、奇兽怪鸟、仙花异草,流传着西王母与众神的传说。周穆王千里迢迢登临赴宴,汉武帝遣使朝圣、钦定 昆仑 之名,《千字文》 玉出昆冈 伏笔千年玉文化,屈原李杜等历代诗人作诗歌咏 千百年来,人们探索的脚步不止不休,所见所得却不过冰山一角。作为山宗水源、关塞要冲的昆仑山,究竟还埋藏着多少传奇?《昆仑之书》将为你一一解说。 《昆仑之书》是一本全景式解读 昆仑神话 的图文读物,以 昆仑神话 重聚中国神话的精、气、神,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故事性和艺术性。书中内容取材自《
330张彩绘《山海经》帛画,通过摄影和后期,结合原经文展开图说,展示了整体设计精美的异域风情的山海经图画,神兽和事物名称全部配有拼音。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之一。它古朴雄浑,亿万年间成就于造化的鬼斧神工。它慷慨无吝,赐予人类良田美宅,馈赠源源不绝。它变化多端,时而奔腾咆哮,时而低回娴静,既有浊浪排空,也有光风霁月。它宽厚包容,愉悦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的轻快,叹息着杜甫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的凄苦;儒家士大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情怀,在它这里流芳百世,释家子弟 普度众生,天下太平 的宏愿,在它这里发枝散叶 在这本书里,作者描写长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美,又为多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心,呼吁采取有力的行动。本书熔地理、历史、人物、文化、生态于一炉,直面历史和现实,在大地的背景上作饱含忧患的刻画,于仪态万方中教人沉思冥想。
本书是 世界遗产在中国 丛书之一种。本丛书旨在将中国的世界遗产进行分类研究,对其突出普遍价值进行分类研究,使广大读者了解中国世界遗产在全球视野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一套科研与普及相结合的世界遗产丛书。本册《历史城市》详细介绍了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城市名录的平遥、丽江、澳门、鼓浪屿,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针对其历史发展与变迁、城市空间、建筑群体、居住环境、人文特征、保护实践等进行了生动阐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城市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作者均为在这一领域耕耘多年的专家,不仅熟悉材料,且深入参与过这些项目的具体实践,对这一专题有独到的研究。书稿总体架构清晰,层次递进有序,内容安排较合理。作者在恪守专业准确的前提下,能面向非专业的读者,行文明白流畅,图文并茂,具有相当的可
《大连历史街区与建筑》侧重于从城市街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角度,介绍了大连城市建设早期的一些主要历史街区与建筑,以详实的手档案资料、真实生动的故事,寓理于文、点面结合的叙述,以史鉴今、启迪未来的笔法,再现大连城市特色历史街区形成与发展,是一部关于大连城市建设历史的珍贵资料,记录了光阴流转,讲述了时代变迁,为关心和热爱大连城市的人们提供一部韵味十足的文化 大餐 的同时,揭示城市成长的规律,探求城市未来之路。
千百年来,福建人在历史长河中寻觅和践行发展之 道 ,形成了崇高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造就了闪光的思想、革命的贡献、先进的发明、精湛的技艺、非凡的创造,被统称为 闽人智慧 。本书为 闽人智慧 丛书之分册,主要呈现历史长河中人杰地灵的福建,全书或撷取福建历史上具有大思想、大智慧,作出大贡献的人物,讲述他们的先进思想与动人故事,或呈现历史上福建人的传统艺能,展示他们依靠勤劳双手和聪慧头脑建造的古桥、古厝,或揭秘那些古代和近代福建人凭借聪明才智创造的傲人成就,以新颖的观察角度、时尚的科普元素、鲜活的叙事方式,展现古代与近代福建人民的智慧。
本稿以湖北省图书馆所藏为基础,遍访海内外公私所藏,共收古今湖北各氏家谱5000余种(下限至2010年)。每谱详细著录谱籍、谱名、纂修时间、纂修者与纂修方式、版本、载体形态、附注、收藏者等,并据寓目及有关研究资料,尽可能揭示其始祖、始迁祖、迁徙源流、历代名人以及卷次内容、资料价值等,以为读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全书所收按姓氏音序排列,末附谱名、堂号、纂修者等索引以便检索。
《潮州开元寺》内容介绍:隋朝始置潮州,而潮州素有“古刹梵音”之美誉。唐朝的大佛寺在国际担负着文化交流的作用。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潮州开元寺当时也担负着此项任务。寺内有位韩弟子任国祚奉献的铜香炉,这说明当时潮州开元寺曾驻锡过朝鲜僧人。其实,当时的潮州开元寺还同时进行有关音乐、美术、建筑、雕塑、医药等文化交流。 潮州开元寺为廊院式中的横联三院式佛寺,主院为五进、中轴式对称结构。寺通衢四达,规模雄伟宏大,殿堂楼阁壮观,圣像妙相庄严,且唐、宋、元、明、清文物奇珍众多,如唐代石经幢,唐代木鱼,宋代木龙、大铜钟,宋代遗构“大佛样”建筑天王殿,元代云版、陨石香炉,又具国内完整的乾隆版《大藏经》及民国时期智诚和尚沥舌血《华严经》,以及教育界中太虚大师创办的岭南座佛教院校——岭东佛
本卷为《徽州文化史·明清卷》,明清时期为徽州文化史发展的鼎盛时期,本卷分为明前期徽州文化的求变与创新、明中后期徽州文化的传承与深化、清前期徽州文化的顿挫与复苏、清中叶徽州文化的博大与精致等章节,内容涉及教育科举、新安理学、徽州版画、新安医学、徽商、徽州科技、徽派朴学、徽州刻书等各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明清徽州文化发生、发展以及演变历程,对徽州文化产生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内涵和基本特征、阶段性演变及其原因、传播与影响、徽州文化与徽州社会、徽州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其发展规律,并由此观照中国文化尤其是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状况。
内容简介 寂寂无名的李庄在抗战时期安放了一张书桌,让它在这段历史的切片中群星闪烁,与成都、昆明、重庆齐名。《发现李庄》(三部曲)重拾抗战时期学人颠沛流离又壮怀激烈的岁月。用旧照片、档案、史料、书信讲述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大地测量组等机构的战时往事,追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学者大师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勇毅与温情。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基于一手史料的详尽梳理,相关学者亲友、后人的直接访谈,叙述李庄与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大地测量组等机构交融往事。优雅的笔触,重现厚重的历史;温情的写作,纪念可敬的同胞。 关联推荐 1.一个不
作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首届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由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信阳师范学院联合主办,于2009年10月26—27日在固始县成功举行,共收到豫闽台两岸三地论文40余篇,即为本书的主要内容。 为了充分展现学界对固始移民与闽台文化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我们在本书中还精选若干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如张新斌《论固始寻根》、王永宽《中原姓氏寻根概述》、刘翔南《从历史移民看豫、闽、台姓氏渊源》,以及安国楼《固始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及利用》等,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固始移民与闽台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故收录本书,以臻璧全。
河北自古即是京畿要地,这里有清代*的皇家古典园林避暑山庄,中国*的皇家寺庙群“外八庙”,清代皇家游猎的场所木兰围场,还有邯郸赵王城遗址、涉县娲皇宫、响堂山石窟、保定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清西陵,唐山清东陵、沧州铁狮子、定州塔、赵州桥、正定隆兴寺等。在悠悠历史古迹的背后,河北省也不乏拥有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山、水、草原各种景致相映相成,为“燕赵大地”增添了不少色彩。作者辛塞波历时两年,实地考察河北各地古建,将建筑绘画与历史文献相综合,汇总80多幅写生作品集结成书,得有《河北古建掠影》面市。全书文字均为中英双语,以方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 本套丛书还包括:《石家庄漫记》、《水淀留痕》
《故园画忆系列:贵州村乡记忆》收录87幅以版画、素描、速写、白描等手法绘制的贵州历史遗迹、民族建筑、古旧器物的画作,反映了*贵州多元民族特色的古寨村落和城邑风貌。年轻的艺术家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使韵味十足的古镇村落具有强烈的艺术视觉效果。独特且具有韵味的乡村风情形象,加上中、英两种文字生动地叙述着过去动人而温煦的故事和传说,展现了一个神秘多彩、美不胜收的贵州。 本套书还包括:《贵州民族风情》、《贵州山水》。
衢州是个有着 1800多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其中散落在88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那些古树古道和古村落可谓是宝中之宝。它们以其顽强的生命真实地记录了衢州社会历史的变迁和传承,诉说着衢州的古老渊源和灿烂的文化,堪称衢州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作者用了近两年时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走村入户进行采访,用镜头和笔墨整理出了发生在衢州古树、古道、古村落的文人故事,著成本书。
中原庙会》是一部记录河南地区庙会文化的著作。作者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地区的庙会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广泛的探索和多层面的分析,从起源、内容、特色等角度展现了中原庙会的面貌。书中配有上百幅图片,以及河南省各地的庙会会谱,为记录中原文化保留了丰富的史料。
本书认为,希腊以来一开始以哲学为代表,后来发展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西方现代学术,从根本上代表了一种与中国古代学术迥然不同的学术传统。无论是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还是西学 的学科体系,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无论用西方 的学科范畴来肢解中国古代学术,还是用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来衡量西学,都是值得怀疑的。进一步看,通常所谓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不是同一学科内部的两种思维方式差异,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术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正因为学术类型的不同,人为地追求所谓中西结合,有时也没必要。用现代西方学术和学科范畴来分割和整理中国古代学术,不仅可能包含对西方学术本质的深刻误解,也可能构成对中国学术传统的人为摧残。
《广东文化地理(修订本)》主要内容包括:地域条件、环境感应、政治制度和行政建置、民族和人口迁移、技术进步、经济规律、心理素质、历史积累、先秦岭南原始文化、南越文化起源、南越文化特质、外来文化对南越文化的影响、秦汉六朝汉文化在岭南传播、秦有组织的汉文化输入、汉文化在南越国扎根生长、六朝移民高潮带来汉文化传播转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