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辞》,还讲解了《圣经》故事,谈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吾国与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进行了美妙的剖释,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对之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作者潘岳截取中西文明发展目前的“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三个历史时期,从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对中西文明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勾画历史的脉络,起底文化的基因,解密文明的逻辑。很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对其进行了评论。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共存与对话的层面,挖掘中西方文明各自的“古老价值”,以实现“为所有古老文明互融互鉴开辟出一条近路”的宏伟目标;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读书,是一个民族复兴、持续发展,很为基础、很为关键的力量。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读书不仅关乎个人修身养性,还将决定一个人的很终高度,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张良成、潘启胜主编的《读书的力量》根植于同名纪录片脚本。摄制组以跨越大半个中国的现场采访,丰富的历史素材、的学术观点,从文明、精神、人生、强国四个层面,对“读书的力量”进行深入、全面的发掘与展现,还原了人类通过书籍改变命运的文明史诗。同时,深刻阐释了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的重大现实意义。不仅四色图文,更新增了不错访问、书里有话,阅读大事记、书中锦句等趣味单元,多元、生动地诠释了读书的力量。
本书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探讨江南文化在唐代文学发展中的实际影响,细致考察江南历史文化传统、地理民俗等社会性因素,是如何进入唐代文学作品内部、如何成为文学作品语言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影响唐代区域文学整体倾向等理论问题。不仅对唐代区域文学状况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流变研究均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学术价值突出。该项研究对今天发展祖国丰富的传统地方文化,促进并加强区域文化的健康活泼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论崇高》是朗吉努斯生活的时代就文学和修辞学理论进行论战的产物,用书信体写成,对一篇同名文章进行评论,阐述自己对崇高的风格,即对伟大文学作品的认识。他对否定天赋的观点和否定技巧的观点持同样的批评态度。
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现这隐形字样,并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文化的地形图,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选择。 作者简介: 戴锦华,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合著)、《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城突围》(论文集)、《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拼图游戏》(随笔集)、《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以及 Cinema and D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著《高邮王氏四种》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名著。上世纪初,王国维从罗振玉所购得氏遗稿中发现“念孙案”涂改为“家大人曰”,遂致疑《经义述闻》引之说为念孙归美,由此引起《述闻》乃至《王氏四种》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本书是研究民国政党政治的学术专著。书稿在介绍近代西方的政党与主要政治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介绍了清末政党与政党政治观念的传人与民初政党政治思潮的兴起和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基本理论,探讨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思潮的理论价值与局限。
美之境界是人类生命的“不错精神食粮”。本书内容包含王国维对美与艺术的基本观念,对审美、艺术等问题的具体见解。王国维个性鲜明,《美学三境》给大家传递的是“不错美”。让你不仅能“谈美”“讲美”更能在平凡的
本书采用清新活泼甚至有些幽默的语言风格,叙述古老汉字走过的曲折历程,讲述汉字背后蕴藏的传奇故事,特别是将近些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趣汉字故事收入其中,为读者平添了许多茶余饭后的话题。本书力求告诉我们汉字来自哪里、现在过得咋样、未来会走向何方,能帮助我们写准汉字、读准汉字、理解并使用好汉字。
这是一部充满趣味的日本文化小史,细数了日本历史人物和美食之间的羁绊。 平安时代的紫式部与椿饼,镰仓室町时代的荣西与日本茶, 战国时代的千利休与菜花金团,德川时代的松尾芭蕉与山药麦饭, 幕府时代的高杉晋作与越乃雪,明治时代的夏目漱石与羊羹…… 茶泡饭熨平饥肠辘辘的胃、和果子抚慰心灵所带来的那一份温情, 随着历史沉淀下来,变成充满烟火气的人间故事。 旅日学者神奈川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考据日本美食的变迁与历史人物典故, 文字既有俳句、和歌、浮世绘式的美感,又有风趣俏皮的生活感。 全书收录日本地道美食指南、附多张清新手绘插图,并赠送日式ins风明信片!
从汉字视角来介绍中国粮食文化的大众读物。全书从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和风俗等方面择取了100个常见汉字,以解析汉字古今字形、字义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介绍汉字中所蕴含的粮食文化知识和典故,并提炼、阐发出独到的感悟和哲理。
本书共收论文28篇,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即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儒道思想研究、张舜徽学术思想研究、文化史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