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辞》,还讲解了《圣经》故事,谈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修班很受欢迎的讲座教授楼宇烈先生的近期新讲座实录。作者围绕中国文化的心传、中华传统的人文精神、中国人的传统三大主题,回答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作者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颠覆了人们的习惯思维,恢复了传统文化生长的思想土壤。让读者在轻松氛围中,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中华智慧之渊。本书可谓国家传统文化战略的行动路线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从点滴做起,让楼宇烈教授告诉你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明恩溥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亲历中国》讲述了中国人的性格,既隐含着一个文明古国的自尊,又隐含着近代积贫积弱的自卑;受到过太多的赞美,又受到过太多批评和嘲讽;是很多苦难的根源,又是很多问题的借口,客观理性地理解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自我了解与彼此了解的意义。 本书作者明恩溥,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因而他通过自己的观察,生动地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对如今的中国人也不乏警醒之处。
1936年,六十六岁的铃木大拙于牛津、剑桥及哈佛等欧美名校,展开了题为“禅与日本文化”的系列讲座。两年后,以该讲座为骨架编纂而成的《禅与日本文化》刊行于世。 本书从艺术、武士、剑道、儒教、茶道、俳句六个侧面切入,基于铃木大拙本人对禅的精深体悟,借 一些风雅诙谐的公案和传说,系统考察了禅在日本文化及日本民族性格形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立体阐释了禅的核心特质。自初版以来,受到世界各国 研究家和日本文化爱好者的持续追捧,是一本可洞悉禅学与日本文化奥义、绕不开的经典名著。
美国式消费社会的逻辑自二战以后稳步扩大,如今已经覆盖全世界。无需他人的介入或是麻烦的社交,消费者的需求就可以 简便地获得满足。在此意义上,我们的社会正朝着科耶夫所说的“动物化”的道路迈进。 日本自20世纪50至70年代经历了经济高度发展期,以及美国亚文化的“国产化”,从中诞生的“御宅族系文化”如今获得了 国界的支持。御宅族系文化的特征呼应着1970年代至今的后现代潮流,也包含着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所引发的人性扭曲,大叙事凋零后人们如何想象世界、如何进行文化生产与消费等诸多与当下密切相关的议题。 日本新一代思想家、争议性奇才东浩纪的成名之作《动物化的后现代》,初版于2001年,如今已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根基性经典,书中原创性地运用“数据库消费”“萌要素”“动物的时代”等概念,精辟地分析了御宅族系文化
《中国文化淘金书》对文化进行了解读和定义,对“文”和“化”单独做介绍,从历史上“文化”的概念的改变入手,分析了中国文化的演变与延伸,从六个维度来分析了将文化承载到各行业更领域经济实体之上,从8个行业领域中选取了数十种品牌、企业作为案例,一步一步分析如何将文化加载到项目之上,利用文化创造财富和收益。 《中国文化淘金书》是目前市场上第1本将文化产业真正讲清楚的图书,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本书是一本专门探讨图书文案撰写的著作。作者黄集伟系 出版人,数十年来收集民间语词,为多家媒体撰写语文专栏,在业内享有盛誉。本书分原则、讨论、体验三部分,“讨论”中的“问题”,大部分来自出版社同行,“原则”“体验”中的126则“成品文案”,来自1973年至2016年间出版的既有出版物,借此,作者与读者磋商文案之道,研判文案方略。本书内容对于出版从业者自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 为广大的文字工作者也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程正民所著的《跨文化研究与巴赫金诗学(精)/跨文化研究丛书》是“跨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部。 全面介绍了20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 重要的思想家巴赫金(189-1975)的研究成果。巴赫金的研究涉及哲学、伦理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符号学和文艺学、美学诸多领域,他对20世纪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根基。 他认为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思想的本质是对话,语言的本质是对话,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对话,文化的本质也是对话。 巴赫金倡导整体诗学,认为诗学研究不能只属于某个方面,而应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诗学(语言诗学、体裁诗学、历史诗学、文化诗学、社会诗学)来研究文学现象。他认为不同诗学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对话。他指出 形成一种诗学研究的整体,从而达到
林徽因著的《中国建筑常识》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因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的讲述之中,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显,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
本书力图以高屋建瓴的宏观眼光来展现西方文化演进的基本历程。本书由若干篇系列论文和相关演讲录构成,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系统地阐述了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基督教与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的张力关系,基督教对中世纪文化复兴的推动作用、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更新、宗教改革运动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崛起和乌托邦理想的深刻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基督教在当代世界的传播情况,以及当代国际格局的宗教背景等重要问题,最后对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进行了概括性综述。 这些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文章,都极力彰显一种大历史观的文化视域,都关涉到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基督教与古典文明的文化张力,宗教改革对于塑造西方现代社会面貌的重大作用,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现实
《丝绸之路》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又一文化旅行力作。本书是作者和朋友芬恩结伴从西安启程,经河西走廊至新疆,沿古代丝绸之路之北线从喀什出境到达巴基斯坦境内的伊斯兰堡的丝绸之路追溯之旅。作者在书中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丝绸之路画卷,随着行程的向前展开,丝路沿线风光壮美的沙漠、长河、戈壁、高山,牵人思绪的佛龛、长城、石窟、古道、城堡和无数动人的历史传说一一浮现在读者脑海中,它似乎还能带我们穿越时空,沿着张骞、霍去病、玄奘等人的足迹去看一看千年丝路的沧海桑田。除了对丝路沿线的古老文明的再次重现外,作者“老外”的视角让本书更加生动有趣,他喜茶好酒,爱在古人墓前杯酒凭吊;他乐于冒险,在帕米尔高原险些被巨石砸死;他风趣幽默,一路调侃旅途中的艰辛挫折……跟着比尔游中国,你会发现中华五千
林语堂著的《吾国与吾民(林语堂 授权纪念典藏版)(精)》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进行了美妙的剖释,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对之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本书汇集了钱穆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十二次讲演辞。在书中,先生就中国文化中的“中心思想”“人和人伦”“民族与文化”“进退升沉”“ 理想”“中庸之道”“前途展望”“武功武德”做了详细解说,对中国历 的“军人”“人事理”等内容做了深入阐述。先生指出,这些文化传统的精要,是中国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前途的极大贡献。
本书汇集了钱穆有关中国文化与教育的多篇文章和演讲辞。上卷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东西文化比较、青年与人生观等内容,旨在展现中华文化的宏大精深。下卷主要包含先生对教育制度与师道的宏观看法,包括大学与中学、革命与国史、民主与建国等。全书写作时间跨度大,但历久弥新,是热爱中国文化者不可错过之作。
《中国语境下的文化治理研究》是一本呼应时代而专门讨论中国文化治理问题的著作。与 同类著作比,本书直接从具体问题切入,展开有根有据的论述。本书力图开拓一个依于中国真实世界的文化治理论述景象,从理论论题到城乡文化治理的理论论域,再到文化治理的 /地方关联架构,以不大的篇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文化治理的中国全景图。在研究的进路方面,强调把政党带进来,从而有利于修正忽视中国特色的文化治理论述缺失。作者借助西方理论而不囿于西方论述,凸显中国特色但不限于实际情况复述,从而真正促使人们去体会中国语境中文化治理的独特性和现代性。本书做到了小切口、大叙事,形散神聚,颗颗珍珠,一线贯穿 治理现代化主题,体现了时代性和理论性,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 治理理论。
翁秋德主编的《象州六祖岩与禅文化》分为西山六祖岩、禅文化、相关报道、图片选辑等四大板块,主要记录了吴孝斌、黄铮等对象州六祖遗迹的考察情况,以及从2015年至今,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对六祖慧能在象州隐修的调研情况。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岭南地区的文化名人。慧能大师努力使佛教中国化,不重禅定,不要求累世修行,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顿悟成佛。这种思想不仅引发了中国佛教的革新,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本书稿旨在进一步扩大象州六祖遗迹的社会影响,并为即将在象州召开的全国性的“六祖遗迹与六祖文化研讨会”做资料准备,对深度挖掘象州六祖岩及禅文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推动象州佛教旅游产业的发展。
象州地处广西中部,地理条件优越,素有“桂中粮仓”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是清代“江南才子” “两粤宗师”郑献甫和现代漫画大师廖冰兄的故乡。 翁秋德主编的《象州文化概览》一书从象州的象文化、古郡文化、茶文化、名人文化、长寿文化、铜鼓文化、甘王文化等 特色的地方文化入手,分门别类地进行概括和阐述,理清象州古今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为人们呈现了象州 魅力的历史人文概貌。全书图文并茂,为读者提供一个较全面系统了解象州文化的平台,让人们读懂象州文化,记住象州文化,进而传承弘扬和开发利用象州文化,提高象州文化软实力,促进象州发展。
文化有三阶层:物质人生、社会人生和精神人生;两类型:农业文化、游牧与商业文化;七要素:经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文学和艺术。此为钱穆先生所建构的文化学的框架,也是贯穿钱穆著的《文化学大义》的经脉。先生基于数十年来对世界整个局势之观察与认识,认为当前无论中国问题,乃至世界问题,无不由文化问题产生,故无不需由文化问题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