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叶灵凤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性学书话专栏 书淫艳异录 的文章结集。甲编为上海部分,乙编收香港部分。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涉及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文字清通优美,隽永驯雅。
人们常用四书五经概括儒家思想,但从学术角度看它们乃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一个相信天生万物,一个认为理在气先;一个主张成己成物参赞化育,一个执着于道心人心成圣成贤。在文化自信文明自觉成为共识的今天,显然有必要对二者关系加以清理、分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认为,儒学是一个以天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天人之学有机整体:《周易》彰显天道,《中庸》论述天人之间的理论关系,《大学》则在现实层面对则天而行的实践活动加以阐扬。在这样一个核心或基础的结构之上,儒学的其他著述,如《春秋》《孝经》以及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等,都可以得到比较合适的安顿和解释。该书写作上以传统的文本注释为经,以现代论述为纬,对《周易》《中庸》《大学》三部经典文本进行全面注释解读,并对重要的概念、命题等进行深入讨论,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 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 龙是一种综合性的图腾 龙是以大蛇为基本原型的 龙是远古居民对湾鳄的特殊称呼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力排众议,独辟蹊径,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为人知的记载,并联系多位目击者所提供的证词,反复比照,论断独到 龙是一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动物,并且是一种有别于蛇、鳄的古代两栖类动物。它的身影,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若隐若现。不管添上了多么奇异的色彩,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态特征,依然没有脱离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生物原型。 ★本书是颇为奇特的一家之言,不仅立论新颖,而且举证丰富。作者旁征博引,探幽抉秘,对这种古代动物的外形、习性、潜居的区域、出没的规律等,都作了细致的分析。文字生动晓畅,视野恢宏,从史实记载到神话传
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修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在其千余年的发展史上,明代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全国各地皆有书院,且总量在2000所以上,超过此前唐宋以来历代书院的总和,可谓前所未有地繁荣。明代书院因与王守仁、湛若水之学说的结合而大盛,王门后学乘学术与书院一体辉煌之势,结成诸多学派,不仅涉足地方文化建设,在民间规范百姓,移风易俗,使书院具有了平民化特色,而且以同志相尚,品评人物,讽议朝政,使书院又具有了社团化、政治性倾向。而书院如此之盛势与特色,皆与讲会有关。讲会源于书院教学,经王、湛及其后学倡导、推广之后,而又每出于书院之外。当年的情形是,联友共学,随地举会,随缘结会,甚至会如家常茶饭,无地不
周嘉胄、洪刍、陈敬撰,陈云轶译注的《香典(手绘彩图修订版)》以天然香料的种类、产地和品质为主线,分别记述了历代名香的特性、提取、组方、收藏与焚熏之法,以及香炉、熏球、香囊、香盒等香器的用香种类和功效,更对天然香料的真伪辨别及敬香规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全书不仅对诸种天然香料的种、采、制、用等各方面知识有平实记述,而且在这一记述中更展示了中华香文化的悠远与沉厚。 本书辑录《香乘》《香谱》《陈氏香谱》三部古代名籍,在编辑、译注时,舍弃了其中内容重叠的部分,这样既能全面展示中国古人对天然香料卓越的研究成果,以及对香的人生自觉,同时又省去了读者可能遭遇的无益的重复阅读。
本书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后博物馆”概念与今天的“泛博物馆”现象为背景,主要关注博物馆展览在今天发展中的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叙事性的增强以及与世俗社会的交融关系,而论述的重点则集中在与这两种变化相适应的展览叙事的结构与形态上。该书共有八章,以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向读者介绍分析了博物馆在形态、功能、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并以专业理论为支撑,探索当代与未来博物馆多元的可能性。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日本,人们普遍对社会性自我实现失去了信心,追求自我形象认可的“自闭家里蹲/心理主义”想象力风潮应运而生,《新世纪福音战士》便是其中 成功的标志性作品。进入千禧年后,这种想象力逐渐转变为“决断主义/幸存系”模式,即人们不得不在缺乏根基的情况下选择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博弈,互相厮杀。当代日本 为活跃的青年评论家宇野常宽从流行文化入手,以《死亡笔记》《大逃杀》《野猪大改造》等“〇〇年代”经典影视、动画和漫画作品作为切入点,梳理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十年日本社会和文化领域所发生的深层变迁,重点探讨了这一时期想象力和亚文化的演变轨迹。宇野常宽指出,虽然一些作品已意识到“决断主义”的局限性,但要 还需要新的想象力路径。
本书涵盖甘地的经典演讲与著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精神生活等方面,较全面地展现了甘地的思想。其核心主题清晰,即“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如何运用、呈现于人类社会的各领域。从本书内容的文本形式看,可分为两大部分:甘地的公开演讲记录,以及其各种著作、文章的摘录。演讲记录具有较强的现场性,有助于读者了解甘地面对的具体情境,从而 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及观念;著述摘录部分内容全面、篇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
《给后来者:东西方文明沉思录》一书的主旨包括个人利益寓于众人利益之中,人人都有以工作谋生的同等权利等。《印度自治》是对印度暴力派的回应。《来自耶罗伐达圣殿》是甘地1930年被监禁期间所写的书信集。《薄伽梵歌简论》是甘地1930年从耶罗伐达中央监狱写给萨巴玛蒂真理学院同事的信件。《建设纲领》强调建设纲领是用真理和非暴力的手段赢得 独立。《健康之匙》记录了甘地用简单的自然疗法增进健康的基本思想。
这是一本印度哲学研究专著,通过描述阿凡达、圣人和国王的故事,使印度经典故事深受欢迎。智慧与爱是此书 重要的两大主题。它教导读者如何智慧地栖息于大地,教导读者热爱智慧,并且智慧地去爱。它独特的优势在于将深邃的哲理融入富有趣味的故事,阅读起来生动活泼,感动人心,可以称其为成年人版的《一千零一夜》,净化读者的心灵,唤起其内心真挚的情感。
著名人类学家鲁思 本尼迪克特在这本佳作中比较了三个社会 祖尼人社会、夸扣特尔人社会、多布人社会,揭示了这三个族群的行为差异。这项开创性研究表明,每种人类文化都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本尼迪克特在研究中考察了文化与个人的关系。这部大胆直言的著作深入探究了何以为人这个问题。
英伦半岛为何能影响现代世界? 英国人为何古怪、自嘲、难以捉摸? 英国人为何虚伪:相信平等,却在奴隶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文明三部曲”之一、《文明的比较》续篇,记录了长达七十多年的观察和体验,以亲历者的身份解读英国社会和英国人。 从法律、政治、经济等维度了解英国的“进化历程”,探索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以亲历者的身份解读英国人的虚伪与虔诚、幽默与哀伤。
简素 是日本人的基本世界观,是日本文化的底色。 它是一种表现形式上的抑制,注重留白和余韵,是 文极反素 ,是华丽的极致。 崇物 是日本人崇拜万物的民族性的体现。 即无论生物与非生物,都拥有生命的灵性,是大自然的恩惠,对其应怀感激与崇敬之心。 简素 与 崇物 贯穿于日本民族的精神之中,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在 简素 的思维方式与 崇物 的心理定式上达到精妙的统一。基于二者升华而获得的侘寂、幽玄、物哀之美,今日已作为独特的文化风景在世界上受到推崇。
你能想象中国菜里没有辣椒吗?在当今的中国,辣椒似乎无处不在,是中国菜肴精妙和多样化的关键。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口味、地域和适应性,不仅影响了烹饪,还影响了医疗实践和社会生活。本书为辣椒在中国的传播、演变和文化影响提供了 的镜头,通过充分利用各时期的正史、地方志、文人笔记等资料,配以生动的插图和精心收集的食谱,作者探索了辣椒是如何从默默无闻变为风靡全中国的,辣椒的传播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辣”的含义和文化意蕴。
纽约的原真性在哪里?或许在 客眼中那些迷人的食坊酒肆、艺术画廊、旧建筑,本身就是纽约城市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代表。一个地方的魅力不在于一切从未改变,而是在时代的进化中,如何让这种原真性得以保存。 《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生与死》作者莎伦·佐金观察分析了六个纽约原生地区——布鲁克林、哈莱姆、东村、联合广场、雷德胡克、都市农园涉身城市规划改造与社区邻里文化的苏醒与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原真性”作为一种文化权力的崭新意义。
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刻板印象从何而来? 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文明三部曲”之一、《文明的比较》续篇,是一部长达二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探寻汉语文化圈的特质,研究西方偏见和焦虑的根源。 作者从人类学角度,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了中国社会,探讨了西方 早期对于中国的焦虑和偏见的根源:无知和恐惧,再加上半遮半掩的政治和经济竞争。麦克法兰从字母A出发,行至字母Z,从儒家、道家思想,到科举制度与现代科技,再到中国人的谦逊与人际关系,用自己的实地研究刺破这种偏见和焦虑的“泡沫”。同时也为长期生活在汉语文化圈的人们,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自己的角度。
本书系统梳理了印度自吠陀本集(公元前20世纪或 早)至往世书成书时期(约公元3世纪)长达数千年间的文化精神系统。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每个大部分都包含了或常或短的背景介绍。每个次章节包含了其发源历史、精神谱系、流传故事的介绍等,并配以插图,还原出印度历史中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及其之后的精神面貌。本书作者以现代学术的严谨态度“抛弃了个人偏见及其观点”,梳理出贯通流畅的印度精神谱系,加强了学术价值和对外国读者的可读性。
《心之所向》系统梳理了印度现代哲学家室利·阿罗频多不同时期的笔记、书信、草稿、演讲稿等翔实可信的 手资料,讲述作者作为一个“人”在生命不同阶段的思想和情感,将“圣”还原到“人”,从而为读者 地展现了这位印度圣哲的生平和思想。全书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室利·阿罗频多 正他的传记作者和其他作家对他的生平所作的一些陈述;室利·阿罗频多于1890—1928年所写的具有历史重要性的一些信件,包括私人和公开信件,内容涵盖个人、家庭、政治生活、瑜伽和精神生活等;室利·阿罗频多于1940—1950年关于印度和世界事件的公开声明和信件;室利·阿罗频多于1927—1949年关于他的修道院和瑜伽体系的公开声明。
你能想象中国菜里没有辣椒吗?在当今的中国,辣椒似乎无处不在,是中国菜肴精妙和多样化的关键。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口味、地域和适应性,不仅影响了烹饪,还影响了医疗实践和社会生活。本书为辣椒在中国的传播、演变和文化影响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镜头,通过充分利用各时期的正史、地方志、文人笔记等资料,配以生动的插图和精心收集的食谱,作者探索了辣椒是如何从默默无闻变为风靡全中国的,辣椒的传播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 辣 的含义和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