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历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也的确选拔了不少治国安民的有用之才;同时,科举考试制度又成为套在广大士人脖子上的一具枷锁,既禁锢思想,又摧残人才,这在清朝后期尤为突出。关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加以总结。以古为鉴,可以察今。本书将主要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作一些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引起大家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进而从中获得应有的教益。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辞》,还讲解了《圣经》故事,谈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修班很受欢迎的讲座教授楼宇烈先生的近期新讲座实录。作者围绕中国文化的心传、中华传统的人文精神、中国人的传统三大主题,回答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作者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颠覆了人们的习惯思维,恢复了传统文化生长的思想土壤。让读者在轻松氛围中,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中华智慧之渊。本书可谓国家传统文化战略的行动路线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从点滴做起,让楼宇烈教授告诉你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吾国与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进行了美妙的剖释,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对之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明恩溥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亲历中国》讲述了中国人的性格,既隐含着一个文明古国的自尊,又隐含着近代积贫积弱的自卑;受到过太多的赞美,又受到过太多批评和嘲讽;是很多苦难的根源,又是很多问题的借口,客观理性地理解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自我了解与彼此了解的意义。 本书作者明恩溥,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因而他通过自己的观察,生动地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对如今的中国人也不乏警醒之处。
1936年,六十六岁的铃木大拙于牛津、剑桥及哈佛等欧美名校,展开了题为“禅与日本文化”的系列讲座。两年后,以该讲座为骨架编纂而成的《禅与日本文化》刊行于世。 本书从艺术、武士、剑道、儒教、茶道、俳句六个侧面切入,基于铃木大拙本人对禅的精深体悟,借 一些风雅诙谐的公案和传说,系统考察了禅在日本文化及日本民族性格形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立体阐释了禅的核心特质。自初版以来,受到世界各国 研究家和日本文化爱好者的持续追捧,是一本可洞悉禅学与日本文化奥义、绕不开的经典名著。
在不同的民族那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逻辑,而这些逻辑背后又有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基本规则,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自己的 密码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什么是中华文化的 密码本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糟粕和误区?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作者选择了零至九这十个及基本、又简单但也是重要的数字,阐释其在中华文化中特定、丰富的含义,解析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思维方法,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中华文化精神的全新视角。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作者潘岳截取中西文明发展目前的“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三个历史时期,从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对中西文明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勾画历史的脉络,起底文化的基因,解密文明的逻辑。很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对其进行了评论。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共存与对话的层面,挖掘中西方文明各自的“古老价值”,以实现“为所有古老文明互融互鉴开辟出一条近路”的宏伟目标;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精神(大字本)》汇集了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讲演词。先生自言,凡其所讲,无不自对国家民族之一腔热忱中来,皆是从一生在不断的国难之鼓励与指导下困心衡虑而得。书中所谈内容,对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始终把人的伦理素质和人的修养以及对人的重视,看作建立自己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在国家的运行和社会管理问题上;他们则更注重对人本身作用的发挥。中国古代有发达的文官制度,关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也有着一套严密而成熟的机制和一系列标准,其中*为严格的就是对人才德性、品德和操守方面的讲求,明代大学者归有光关于 天下之治,系乎入臣之有德,而才不与焉 ,就是十分典型的表述;也就是说,社会的治理在人而不在天,领导人的德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才能是不能与其同日而语的。本书对中国古代历朝选拔人才的观念进行了详细梳理
美国式消费社会的逻辑自二战以后稳步扩大,如今已经覆盖全世界。无需他人的介入或是麻烦的社交,消费者的需求就可以 简便地获得满足。在此意义上,我们的社会正朝着科耶夫所说的“动物化”的道路迈进。 日本自20世纪50至70年代经历了经济高度发展期,以及美国亚文化的“国产化”,从中诞生的“御宅族系文化”如今获得了 国界的支持。御宅族系文化的特征呼应着1970年代至今的后现代潮流,也包含着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所引发的人性扭曲,大叙事凋零后人们如何想象世界、如何进行文化生产与消费等诸多与当下密切相关的议题。 日本新一代思想家、争议性奇才东浩纪的成名之作《动物化的后现代》,初版于2001年,如今已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根基性经典,书中原创性地运用“数据库消费”“萌要素”“动物的时代”等概念,精辟地分析了御宅族系文化
《丝绸之路》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又一文化旅行力作。本书是作者和朋友芬恩结伴从西安启程,经河西走廊至新疆,沿古代丝绸之路之北线从喀什出境到达巴基斯坦境内的伊斯兰堡的丝绸之路追溯之旅。作者在书中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丝绸之路画卷,随着行程的向前展开,丝路沿线风光壮美的沙漠、长河、戈壁、高山,牵人思绪的佛龛、长城、石窟、古道、城堡和无数动人的历史传说一一浮现在读者脑海中,它似乎还能带我们穿越时空,沿着张骞、霍去病、玄奘等人的足迹去看一看千年丝路的沧海桑田。除了对丝路沿线的古老文明的再次重现外,作者“老外”的视角让本书更加生动有趣,他喜茶好酒,爱在古人墓前杯酒凭吊;他乐于冒险,在帕米尔高原险些被巨石砸死;他风趣幽默,一路调侃旅途中的艰辛挫折……跟着比尔游中国,你会发现中华五千
林语堂著的《吾国与吾民(林语堂 授权纪念典藏版)(精)》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进行了美妙的剖释,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对之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于鸿坤著的《立禅即意(大成拳学讲习录)》是作者继《大成传习录》之后又一部指导弟子正确练拳习禅的讲习著作。“立禅”是王选杰先生对大成拳修炼法门“站桩”的称呼,是其对“站桩”的内涵——以身正心、以心印物、以物用心的深刻参悟,也是对中国传统拳理真谛认识的一大飞跃。作者挖掘先师遗训,广采名家之言,在自身多年研习修为的实践基础上,围绕大成拳的中心理念如“劲、力、势、气、神、中”等,深刻揭示了大成拳修练途径和方法要领的文化意蕴,廓清了遗存多年的认知误区,给大成后学明确了方向和原则,裨助直达增强生命之气,不必作意于劲与力而能随势而发的自然之境。著名学者、密宗上师谈锡永教授随读随批,颇多高屋建瓴之论和画龙点睛之笔,从而使得本书不仅成为拳学经典,更可作为完善生命、成己成物的人生读本。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辞》,还讲解了《圣经》故事,谈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于鸿坤著的《立禅即意(大成拳学讲习录)》是作者继《大成传习录》之后又一部指导弟子正确练拳习禅的讲习著作。“立禅”是王选杰先生对大成拳修炼法门“站桩”的称呼,是其对“站桩”的内涵——以身正心、以心印物、以物用心的深刻参悟,也是对中国传统拳理真谛认识的一大飞跃。作者挖掘先师遗训,广采名家之言,在自身多年研习修为的实践基础上,围绕大成拳的中心理念如“劲、力、势、气、神、中”等,深刻揭示了大成拳修练途径和方法要领的文化意蕴,廓清了遗存多年的认知误区,给大成后学明确了方向和原则,裨助直达增强生命之气,不必作意于劲与力而能随势而发的自然之境。 学者、密宗上师谈锡永教授随读随批,颇多高屋建瓴之论和画龙点睛之笔,从而使得本书不仅成为拳学经典, 可作为完善生命、成己成物的人生读本。
。。。
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也会偶尔在休息时品尝香茗;俄罗斯大篷车队长途跋涉两千公里,只是为了能让民众喝上一口中国的绿茶;英国快剪船在大西洋上张帆竞速,而第一艘将茶叶运回伦敦港的船只会受到奖赏;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因为英国人将武夷山的茶叶运到了波士顿……从中国到日本、从印度到斯里兰卡、从土耳其到英格兰,人们用最昂贵的器皿来泡茶,用最繁琐的仪式来喝茶,用好看好的词汇来赞美茶,这样一种平凡的饮料,为什么人类会为它如痴如狂?著名汉学家梅维恒和郝也麟合力考察了全球每一个茶叶出没的角落,将散落在历史中的一个个关于茶叶故事串联起来,从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经济和文学等各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这部关于茶叶的大历史。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