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阐释》中,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 格尔茨发展了 浓描 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 浓描 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 浓描 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之书。
本书是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性学书话,是作者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性学书话专栏 书淫艳异录 的文章结集。新版增补由香港著名散文家小思(卢玮銮)集到的另21篇书话。甲编为上海部分,乙编收香港部分。本书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涉及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文字清通优美,隽永驯雅。 本书由上海图书馆研究员、近代史研究专家张伟先生亲自整理审定,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教授作序推荐。 本书设计优美、细节考究,完美呼应了作为现代藏书界名人的叶灵凤之趣味。本书书名用叶灵凤手书字体,扉页上手工粘贴叶灵凤设计的中国首枚现代藏书票,小巧的书签图案也源自叶灵凤亲手设计,由 新感觉派 作家兼漫画家郭建英设计封面画。
本书为冯天瑜先生遗作,综合了冯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心得。本书题作“周制与秦制”,并不是狭义上“周代的制度”“秦代的制度”,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历时三千年的周制文化、历时两千年的秦制文化,虽有多种变态、解构,但一直没有缺位于波澜起伏的中国制度历程。在中国制度文化进程中,“周制—秦制”是中国制度文化的一对基本范畴,切近历史枢要。关于选择周制或是秦制,历代朝廷和士大夫都曾争论不休,在秦初、汉初、唐代、明清之际,论战尤其激烈。几千年来的政制实践中,呈现出二制起伏的现象,周制与秦制不断转变,代有轮替。不过,历代帝王术的基旨中,则是霸、王道杂用,儒表法里,阳儒阴法。该书对周制和秦制这两大制度文化遗产的优劣做了简要评述,主张摒弃周制和秦制的负面内容,鉴取其 可取之处
本书是当代 学者马茂元据其祖父——近代 作家、学者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马氏折衷诸说,删繁就简,对韩集异文、注解进行校勘、订正和补充,征引广博,其中有些是未刊的手稿、抄本,文献价值颇高。书中所集评语,对读者欣赏韩文艺术成就颇有裨益。本书自1957年整理出版以来,深受学界、读者的喜爱,一版再版,并入选“首届向全国 古籍整理著作”、“首批向全国 经典古籍及其整理版本”。现对原书存在的排校疏误及部分标点作了力所能及的修订,为读者提供一个 加完善的版本。
孙机先生以自己的讲座为基础,加以润色丰富,形成此书,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如饮食、冶金等等。书中的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 是浅显易懂。
本书为冯天瑜先生遗作,综合了冯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心得。本书题作“周制与秦制”,并不是狭义上“周代的制度”“秦代的制度”,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历时三千年的周制文化、历时两千年的秦制文化,虽有多种变态、解构,但一直没有缺位于波澜起伏的中国制度历程。在中国制度文化进程中,“周制—秦制”是中国制度文化的一对基本范畴,切近历史枢要。关于选择周制或是秦制,历代朝廷和士大夫都曾争论不休,在秦初、汉初、唐代、明清之际,论战尤其激烈。几千年来的政制实践中,呈现出二制起伏的现象,周制与秦制不断转变,代有轮替。不过,历代帝王术的基旨中,则是霸、王道杂用,儒表法里,阳儒阴法。该书对周制和秦制这两大制度文化遗产的优劣做了简要评述,主张摒弃周制和秦制的负面内容,鉴取其 可取之处
基于认知神话学关于人类认知世界的研究,本书系统探讨认知神话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以此展示认知神话学在人类认知领域的新突破,以及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来的变革性创新。本书的研究对象为 外学者在认知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比如神话图像与权力的建构、神话思维与科学思维之间的关联、神话与生物社会学之间的关系、神话与文明起源等等。通过对 外认知神话学前沿性成果的研究,本书深入阐释了神话理念与神话思维对于人类认知系统的塑造性作用,以及认知世界对神话理念的继承与编码。
作为汉末一将,关羽生前得到的评价总体而言并不显赫,却于千载之下傲视群雄,成为中华大地“护国佑民”的神明。明清两代遍布神州的关庙,不但让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帝王黯然失色,甚至赶超“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县县有孔庙,村村有关庙”,足见关公信仰深入基层、植入人心的群众基础。清代关庙这样一幅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巨大影响:“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关公信仰对审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义。在这一“造神”过程中,传说、笔记、平话、戏曲、小说等文学诸样式与民俗、宗教、伦理、哲学、制度相生互动。作为“活”信仰的主体,关羽的形象从来没有被封闭、凝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