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约瑟夫 洛克中国西部的探险经历》是一本以约瑟夫 洛克在中国西部27年的探险经历为主题的书籍,详细讲述了他在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探险历程以及对纳西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约瑟夫 洛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加入美国国籍。1922年,他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开始为美国农业部采集植物标本,并对中国西部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探索。 在探险过程中,洛克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如土匪的骚扰、军阀的混战、恶劣的自然环境等,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完成了大量的探险活动和学术研究。在此期间,他为美国《国家地理》书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让西方世界了解到中国西南地区的风貌和文化。后期,他对纳西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研究纳西东巴经书和宗教仪式,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著作。1949年,洛克因局势变化不得不离开丽
本套丛书集学术、科普、宣传于一体,汇集了几代考古人对良渚文明的全方位解读,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小组的努力下,终于付梓,以飨读者。请跟随丛书的指引,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走近良渚,读懂良渚,感知中华大地上曾经闪耀的文明之火;启迪智慧,凝聚力量,唤起我们心底历久弥坚的民族之魂。
本书以章太炎的古学功底为镜,映照汉语穿越千年的美学光芒。这位被梁启超誉为 清代学术殿军 的国学大师,以训诂考据为钥,打开汉字形音义的神秘宝库:从甲骨文的龟甲裂纹到唐诗的平仄韵律,从 人 字的躬身意象到 江 字的涛声回响,每个字符都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文明的密码。书中不仅解析《说文解字》《广雅疏证》等典籍中的语言智慧,更将汉语置于历史长河中,展现其作为文化基因的独特魅力。章太炎以学者的严谨与诗人的浪漫,揭示汉语之美不仅在于字形的优雅、音韵的和谐,更在于其血脉中流淌的文化记忆。这既是一部探寻语言本源的佳作,更是一曲献给母语的深情赞歌,让读者在现代文明中重拾汉字的温度,触摸文化基因的永恒脉动。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终身执教,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堂、存古学堂、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任教。于中国古典词曲研究精深,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词学通论》《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霜厓词录》《霜厓曲录》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多种。在20世纪吴梅是能够和王国维相提并论的戏剧学大师。 《顾曲麈谈》中*有价值的部分在于曲律论,吴梅用极简练的文字揭示了宫调的实质,为现今曲学理论广泛采用。制曲范畴则兼顾戏曲的文学鉴赏和社会功能,对前代的。《宋元戏曲概论》对戏剧发展史作了拓展,尤其是王国维论著未论及的明清两代殊有贡献。吴梅凭借私人藏书,开出明清两代的曲目、剧目,有筚路蓝缕之功。
封面文案: 一点二划譬如鸿爪踏雪泥,千头万绪难得仓颉释迷津。 细细玩味良渚人的表情达意,趣味之至。 内容简介: 良渚文化的刻纹工艺,在礼玉重器上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同时,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的 刻画符号 也极有趣味。其大量出现在陶器上,玉石器上也有少量发现。由于考古发现的偶然性,很多 刻画符号 出现在破碎的陶片上,导致许多符号信息的缺失。此类刻符的主体图案,也有表意功能,其图案较之具象的图画式图案,有更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良渚社会进入文明、建立王国,在统一的宇宙观支配下,建设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良渚古城,并作为中心辐射整个环太湖流域。在这如此震撼的超级工程中,如何协调、组织人力、物力资源,稳定社会发展,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一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除了有统一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撑,必要的
封面文案: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开始于1936年,八十多年来其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以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的发现*代表性。大量的考古发现显示,良渚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具备了可以讨论其形态的成熟条件。 内容简介: 本书拟介绍良渚遗址八十年考古历程中的重要发现和工作,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的发现,到1959年夏鼐先生命名 良渚文化 ;从1936年在棋盘坟遗址发现的几片黑陶片到1986年反山墓地的1200余件玉器;从南方荒蛮之地的一个小遗址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良渚王国,这背后经历了几代考古人的努力和付出。良渚遗址为人熟知的多是反山墓地、良渚古城等重大发现,令人关注的总是玉琮、玉钺这样的珍贵文物,但良渚遗址考古八十年的历程中更多的是朱村斗、吴家埠这样 默默无闻 的遗址,更多的是陶器、石器这种不起眼乃至残破的器物,本书
封面文案 看似静穆的陶器,其实经过了泥土的锤炼、转台的拉升、胎体的修饰、器表的打磨、烈火的烧灼。以陶器为视角,我们可以看到精彩的良渚世界。 内容简介 器皿所反映的良渚社会,是良渚文明灿烂辉煌的基石。本书以陶器为视角,讲述了良渚陶器的各种特质,阐释了良渚陶器的考古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封面文案: 人的生产和生活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一代又一代的良渚人生活在这里,又远离了这里。 从良渚文化遗址的环境、动物和植物考古发现,带你勾勒出在环境改变的千年背景下,渚社会的兴衰变革。 内容简介: 随着考良渚考古发掘工作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日益清晰。人的生产和生活都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由于良渚人长期以来的滥伐森林、开挖沟渠、修筑宫殿,人口的暴增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加上4200年的全球气候波动事件,加剧了这一地区环境的恶化,河流淤塞、水土流失、垃圾遍野,在洪水来临之时,农田尽毁,巫风盛行的良渚社会食不果腹,再也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波又一波的良渚人只得背井离乡,离开了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直到2000年后的战国时代,新的脚印踏足这里,才
文化消费是一种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强调文化与主体的结合。民族民间审美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系统中具有审美价值的那部分文化,其本质要求也是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 民族民间审美文化传承发展就是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和保障文化权益中,扩大民族民间文化消费,拓宽民族民间文化生存或生活 场域 ,提升其审美价值基础上进行。这本由杨秀芝、孙明福*的《民族民间审美文化消费式传承 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突破文化研究的纯理论化、思辨化研究范式,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分类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对民族民间审美文化消费式传承进行综合性研究、边缘性研究和交叉性研究。
本书聚焦云南少数民族,从人类学整体观出发,围绕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主要从水资源、水信仰、水技术和水制度四个角度对滇中滇东滇东北、滇南滇东南、滇西南、滇西、滇西北五个区域的少数民族水文化进行详细地梳理,以期立体呈现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的特征、传承和变迁等问题,认为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是多民族交融互动的产物,既有着独特的民族性、区域性、特殊性、不可替代性又有其共通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实写照。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以科学的分析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我们解读了历史上zui伟大的老师和他一群出色的学生平日的言行故事,再现了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以及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史事。以翔实的史料、科学的质疑、人性的视角,为我们重新解读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成功秘诀。并在孔子和弟子们的日常言行及其故事中蕴含的如家文化加以解释,力求使读者能够对儒家文化最初产生的过程得到全面的认识,也对孔子的授教方式和方法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凤与中国民俗》为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基金项目 中华风文化书系 之一种。本书以凤的形象与文化内涵为立足点,从凤与中国民俗的视角切入,探讨了凤在中国民间信仰、民俗生活、礼仪节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中的艺术性表达,并阐释了凤民俗在当代传承发展的价值、原则与方式。
◎一夕顿悟,立地成佛禅宗六祖惠能的《坛经》是家喻户晓的佛教经典,也是中国*一部被称为 经 的佛教经典。据《坛经》记载,惠能凭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偈语,一举超越上座神秀,继承衣钵成为禅宗六祖。六祖主张 顿悟 和 见性成佛 ,广开法门,真正将佛教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校勘严谨,注释明晰本书由敦煌学者邓文宽先生对比敦煌本、宗宝本等19个版本的《坛经》校勘而成,有邓先生的校记和注疏,既可使读者轻松进入《坛经》这部经典,亦可使其了解不同版本《坛经》之间的差异。◎拨开青苔,始见真理封面以生机勃勃的绿色为主色调,衬以白色,宛如白石苍苔,自然怡人。揭开腰封,始见正题,亦颇有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