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各民族的空间布局中,海南岛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海南岛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南中国海区域天然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无论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海南岛都属于中国大陆文化的边陲,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 岛屿文化 形态。不管历史时期还是现代社会,海南岛都保留了很多大陆文化的印记,与大陆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海南岛的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应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族群间的交往方式和互动往来,充分重视文化和社会网络的复杂性。海南岛以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在区域研究的视角下具有巨大的讨论空间。作为一个文化发展较为晚近的岛屿,其文化的外源性十分突出,即在黎族本底文化的基础上,由汉、苗、回、疍家等民族或族群文化,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长期相互碰撞、整合生成
书稿立足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 池哥昼/跳曹盖 仪式文本为中心,既阐述白马人的生命信仰与文化表述,又从文学的视角扩展人类学的诗化之维。研究力图从生活在川甘交界处的白马人一年一度举行的 池哥昼/跳曹盖 仪式个案研究为切入点,将从前白马人分置于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口头传统、民间文学、民俗艺术、文化遗产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相关文化事像用 仪式 连接起来,置于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框架下进行综合研究,并搭建起理论探讨与田野实证互补、共时维度与历时维度并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的立体研究框架。 在白马人的一生当中,仪式贯穿了他们整个生命,它像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观察他们是如何阐释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以及对自然、宇宙的认知和理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传统村落保护与创新发展的专著。首先,本书介绍了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及其分类与特征,进而探讨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与形态,以及在新时代中的价值。其次,本书介绍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理论、文化生态学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本书通过多学科融合的研究视角,从设计艺术学和环境设计专业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相关领域的学者、设计师和决策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少数民族孝文化是具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的孝文化。本书以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三个主要方面挖掘了中国少数民族孝文化的因素:各少数民族的人生礼仪、节庆活动、人际交往、起居祝福等风俗习惯真实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孝文化精髓,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中存在着大量孝文化的精彩传述和描写,各级学校教育中保存有丰富的孝文化素材。
本书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 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 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阿兹特克人的历史长久以来不断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16世纪最初的殖民者撰写的书面材料到21世纪的电影和书籍,对阿兹特克人的描绘数不胜数,但大多基于西班牙语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原住民始终是沉默的被动的客体。 美国优秀的历史学教授卡米拉 汤森决心打破这种局面,她尝试研究了所有留存至今的纳瓦语编年史,前所未有地替美索亚美利加原住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他们关于五个太阳纪的起源神话到西班牙征服后第三代人的亲身经历,汤森完整重构并精彩讲述了 真实的 阿兹特克人的故事。
《民族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理论大家、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欧内斯特·盖尔纳的代表作品,也是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经典。英文版于1983年 出版后,经多次再版,被译为20多种语言,与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霍布斯鲍姆等人的《传统的发明》共同被认为是民族主义研究中现代主义方法的代表性著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书从社会根源来阐释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的社会根源在工业社会组织中。盖尔纳教授认为,一个以富裕和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社会,依赖于创新、职业流动、大众传媒、全民识字和共同的、标准的习语教育,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身份是由文化决定的,所有这些都改变了文化与 之间的关系。社会的运行依靠 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与某种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受到与认同这种文化的 的保护。“一个 、一种文化”的原则要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