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其政治、经济、精神生活、文化艺术领域都发生了巨变。一方面,世俗社会生活逐渐延展开来,人们的求知欲不断提升,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等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另一方面,科学考察活动的频繁、国家自然状况研究的深入,又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运用。与此同时,建筑、戏剧、音乐等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大师级人物。文化生活中呈现的新元素在让统治者倍感头痛的同时,也加速了俄国向新纪元迈进的步伐,成就了一个 狂飙年代 。
王赓武教授的文集《天下华人》主要对“华侨”一词的起源、历史著作中的华侨、中国革命与海外华人、“华人散居者”、海外华人的过去与未来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该书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且参考资料详实、研究方法独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海外华人的学术文集,是读者了解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天下华人》为“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中的一种。 “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汇集了全世界华文学术、文学、艺术大家的经典著作,既有大家的作品精选集,也有新完成的专著。以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展现当今华文世界的历史、文学、艺术的全新气象。所选的作者都是文化界的人物,在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具有广泛的读者群。
本书旨在说明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着独特的科学技术文化传统;梳理出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特点;通过选取对数学、天文学、农学、医药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发展的研究,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具有怎样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取向;揭示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关系;考察中外文化交流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这些方面研究可以进一步昭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对我们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本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地阐述1949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巴尔虎蒙古族婚俗变迁的历程,阐明巴尔虎蒙古族婚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重点分析巴尔虎蒙古族婚俗发生演变的原因,探索巴尔虎蒙古族婚俗的演变规律,并提出了保护和传承巴尔虎蒙古族婚俗文化的思路和构想。本书的研究对完善民俗学研究理论,拓宽民俗学研究领域,革新落后的婚俗文化,构建文明、和谐、平等的新型婚姻家庭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是2020年8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部边疆研究室、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主办,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族研究会承办的 清代索伦鄂温克戍边卫国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集。论文集共收录会议论文21篇,加本次会议综述1篇。内容涉及清代索伦鄂温克驻防呼伦贝尔历史文化研究,索伦鄂温克西迁和驻防新疆伊犁历史文化研究,清代和近代索伦鄂温克参加 保家卫国 战争研究以及索伦鄂温克传统生态文化、 生态戍边卫国 和经济社会发展等。
本书从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的应用实际出发,利用语料库归纳整理了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的系统和层次。将现代汉语话语标记分为四个层次、132个次小类,共收入500个话语标记。并分析了侧重于话语组织功能的话题性、衔接性、理据性之下的38个次小类共125个话语标记的特点与功能,重点讨论了侧重于人际互动功能的坦言性、断言性、疑问性、警示性、示歉性、埋怨性、认 、强调性等9个小类共121个话语标记,总结出这些话语标记所具有的95种语用功能和部分话语标记的认知情况。
古老冰冷的器物,透着中国人热气腾腾的美学信仰;朴实无华的文字,尽是沈从文先生倾尽半生的心血。沈从文先生关于中国古衣、古物、古器、古艺的研究和思索,阐释的是中式美学的精髓。如果说艺术是美的,那传承千年的中式美学更是深刻在中国人衣食住行及灵魂里。
内容简介: 朝鲜时期上至国王的婚姻,下至世子的册封、王室的婚礼、葬礼以及宫阙的建筑,凡是国家和王室举行隆重活动时,所有与此相关的仪式等事宜都会被记录下来。并且,礼仪活动结束之后,会马上组织仪轨厅编纂仪轨--即由专任机构记录国事活动的准备工作和全过程的始末,编纂一种叫做 仪轨 的报告书,向国王和相关机构报告,然后活动的全过程才算完成。 仪轨是朝鲜时代以文字和图片形式记录国家和王室重要礼仪活动的报告文书,其影响力仅次于《朝鲜王朝实录》。仪轨作为朝鲜时代记录文化的宝物,此书成书之前,无论是书籍还是媒体对其介绍都不够充分,不够全面。此书的两位作者作为首尔大学奎章阁学艺士,对庞大的仪轨资料在数量和内容方面进行梳理,在学术角度上对其分门别类进行论述、说明,是一本通俗易懂、不可多得的历史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