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萃集东南佛国楹联108幅,将楹联辞采与精美书法汇为一集,并配以楹联环境照片。楹联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佛教楹联尤为普遍。本书在展示中国楹联艺术书法的同时,对每幅楹联加以历史文化解释和书法点评,具有观赏性、知识性、收藏性等多重价值。
有人说,成都是一座去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府河、南河、锦江,河流见证了古蜀之地的生长与变迁;万里桥、老南门大桥、九眼桥,成都的老灵魂仿佛时刻走在桥上;泡菜、 盖碗茶、龙门阵,茶馆成全了市民相似的情感模式
“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行”,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行动、行为、践履之义。在中国古代,知行问题涉及认识论,也涉及伦理道德等其他哲学范畴。儒学创始人孔子很好重视“行”在认识社会以及道德修养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学习和锻炼的过程,即从学习道德知识到确立信念,再到认识和把握规律进行实践、实现目的的过程。而这正是“行”的过程。孔子的知行思想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否高尚,不能只凭其言论,还要看他的实际行动。孟子认为,“知”和“行”对人认识主观世界、客观世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人要努力地探求,不探求就得不到。荀子是中国哲学目前较早明确提出知行关系问题的人。他不仅提出要重视学习,而且很好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程颢、程颐提出“格物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