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一部北京民俗集锦,主要包括十大类分别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交通民俗、居住民俗、商业民俗、民间娱乐、戏曲民俗、服装装饰、民间禁忌、饮食民俗。编者团队在民俗普查的基础上,综合所有古今民俗资料对北京地区的民俗进行了系统编写,书稿内容以近、现代民俗为主,也包括古代传统民俗;以良俗为主,对过时的落后民俗亦不回避。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北京地区各类民俗的源流、活动形态、仪式、表演、传承情况及其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等。
本书收录《古观人法》《神相全编》《相法十六篇》 《鉴辨小言》 《神相铁关刀》《白鹤仙数相法》 等六部作品。其中《神相全编》卷帙宏富,广采诸家,内容详备,堪当中国古典相人术集大成之作品。此书明清时流传较广,《麻衣相法》《统会诸家相法》等皆据其剪裁而成。《古观人法》与《鉴辨小言》短小精悍、眉目清朗,为文人相法之代表作品。其中《鉴辨小言》又名《冰鉴》,在近现代颇具影响力。《相法十六篇》《神相铁关刀》《白鹤仙数相法》三书文辞简易,实操性强,为术士相法之代表作品。本书搜集诸多版本,对所选作品进行了精心点校,供相法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本书收录有《人物志》、敦煌本《相书》三种、《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鉴》、《人伦大统赋》、《照胆经》、《相儿经》、《神相全编》等十一种作品。所收录作品上起三国,下至明清,时间范围广、代表性强,基本可反映出中国古代相人术的发展脉络。本书搜罗众多版本,广采诸家研究成果,对《人物志》等影响较大、版本较多的作品,进行了重新点校,以期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相对完备的文本。
本书系大型礼学文献集成“中华礼藏”之一种,为礼俗卷第四册,包括李一楫《月令采奇》、戴羲《养余月令》、程羽文《一岁芳华》、瞿祐《一岁芳华》、李泰《四时气候集解》、洪常《岁时节气集解》、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共七种,体例精当,内容丰富。礼俗者,礼仪之于风俗也,乃言指民间习惯形成的具备礼仪特点的习俗。本书整理多种古代岁时民俗类著作,对研究传统月令和中国各种传统民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当代的礼俗研究提供了基础文献,较有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颜氏家训》七卷,据上海图书馆藏叶景葵旧藏清卢文弨抱经堂刻本影印。书前有叶景葵跋语。 这个版本由于有赵曦明、卢文弨的校注,学术价值较高,是清代中期以来的通行本。王利器先生撰《颜氏家训集解》、黄永年先生撰《颜氏家训选译》均以此本为底本。 《颜氏家训》是古今家训之祖,内容广博,文采斐然。作者颜之推在南北朝时期颠沛流离,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又知识广博,将其一生的见闻、学识,凝练到《颜氏家训》中。在那个不确定的年代,为了家族的存续,通过家训向家族子弟传递着殷殷教诲。其中传达的历史知识、人生智慧,对于今天的人仍有启发意义。
《清华国学》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力求跟踪清华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动态,刊发国学研究的*文章,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持续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辑是第三辑,共有 清华国学 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 *新诠 思想与文化 近现代国学研究 书评 六个栏目。
本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出品,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文化互动专题集”系列的首卷,充分体现了纺织服饰在人类历史,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整体上看,这本书不仅是对丝绸之路的证明,也是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机构和研究中心所进行的世界级学术工作的一种观察。全书共 22 篇文章,邀请了来自全球纺织服装领域的 30 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阐释丝绸之路上纺织材料、技术、图案、艺术、文化、功能性的发展历程及沿线的交流。它对纺织品和织物在全球历史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全面的概述,帮助读者了解这个涵盖近四千年的广泛主题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同出品,“丝绸之路文化互动专题集”作品 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博士和丹
如果黑格尔关于“哲学就是哲学史”以及马克思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命题依然有效,那么民俗学的学术史与学科理论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现代学科的基础理论,无不回答了学科在起源时(处)所萌发的基本问题(或者说学科问题造就了学科本身),以此,学科理论与学科问题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吕微著的《民俗学--一门伟大的学科》用以反思、表述民俗学基本问题的当下路径,始于学术与政治的“外在性”学术史关系,而终于学术自身的“内在性”原则(即学科理论对学科问题的回答),从而揭示(解构)了学术史对学科问题的遮蔽(民俗学的理论理性对实践理性的僭越),并达成了对民俗学起源(原则)的重新理解和解释。但是,在理论上对民俗学基本原则的重构,一方面证明了民俗学的观念性实践本质;另一方面,经过重新奠基(
本书是近代民俗研究大家胡朴安先生穷数十年之功,广为搜罗有关民间风俗的典籍杂志汇集成册。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既可使我国风俗民情不致淹没于浩繁卷帙之中,又可免除人们翻阅求索之劳,也有助于对我国民俗风情进行整体、系统的了解研究。
本书是“十三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基金项目“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的一种。由两本译著合成。其中何乐益的《中国的风俗》(Folkways in China,1929)按农历时间顺序,记载了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俗,还穿插了玉皇大帝、临水夫人、观音、文昌帝君、吕洞宾、妈祖、关羽等民间神灵在诞辰时祭祀活动,以及官方 的立春鞭春牛、东岳大帝诞、城隍诞、八蜡、腊祭、驱傩、祭天等祭祀典礼。裴丽珠、米托发诺的《岁时》(The Moon Year:A record of Chinese Customs and Festival,1927)前三章介绍了中国历法、中国的众神以及传统时期的国家祭典,然后以月份为序,从十二月开始,分十二章描述中国人的日常信仰实践和岁时节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