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边缘,有一处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罗布泊。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片荒原上爆炸成功。此后,罗布泊的上空又升腾起氢弹和地爆的烟云。这里是中国核武器试验的基地
《丑虎》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含三部动物小说。《急性子的傻狗》讲述了作者童年在牧场结识的一条先天不足偏又“好大喜功”的狗儿,以及它与猎犬、牧犬和狼等等家畜和野兽之间发生的一系列趣事。《上了黑名单的
《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 由胡惠林、王婧主编,《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 数报告(CCIDI)》以政府各有关部门公开发布的文化 产业数据为依据,运用“表征与内涵双重复合指标体 系”分析方法,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和 政策分析,对2010~2011年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 进行总体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全国31个省市发展 状况排名。2013年的报告由“总报告”、“专项报告 ”、“文化污染分析报告”和“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报告”部分组成。该书为上海市社科规划特别委 托项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成果。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我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此,本书以文化经济学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生产前沿面理论为依托,以现代前沿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为工具,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产业效率的角度出发,首次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1998~2006年省际文化产业发展数据,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文化产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鉴于此,本书的研究结果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
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50个核心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是对文化产业遵循科学客观的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基础上进行的归类,是在总结以往发展历程中的成败得失基础上对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判断,是文化产业学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时代命题进行理论回应的学术担当。《中国文化产业50问》系统归纳和梳理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旨在通过十组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依存的文化产业发展关系,阐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基本格局、发展战略、发展瓶颈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资源、未来路径及其快速成长过程中的理性思考等诸多核心问题。
文化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文化产业概论》作为文化产业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具有主干基础课程的性质。《中国文化产业概论》作为文化产业专业的理论教材,能使学生了解文化产业基本知识、发展状况,了解电子网络、文化出版、影视演艺和文化旅游等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整合文化资源、策划、经营和管理文化产业的经验和方法,掌握研究上述问题的研究前沿和研究方法,也能够通过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各文化传播媒体、中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服务。
“世界文化产业”丛书由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陆地教授于2004年初开始组织外专家、学者编写,目的是为中国文化产业的经营者、管理者、研究者提供一个嘹望、借鉴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窗口和实证。 该丛书以国别为单位,分别介绍世界上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市场的情况、管理制度和发展模式以及经验教训等,内容涉及出版业、电影业、电视业、广播业、音像业、广告业、演艺业、网络业等方面,资料翔实,数据丰富,历史与现实衔接,宏观与微观兼具,亦述亦评,饶有新意。
《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讲述:2014年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3387.7亿元,比2013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3.36%。 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4.3亿元,电子书(含网络原创出版物)达45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10.5亿元,博客达33.2亿元,在线音乐达52.4亿元,网络动漫达38亿元,移动出版(手机彩铃、铃音、移动游戏等)达784.9亿元,网络游戏达869.4亿元,互联网广告达1540亿元。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凭借文化创意元素高端聚合对产业优化升级的独特作用以及强大的经济文化功能,缔造了现代产业高速发展的奇迹。 因处于技术创新与研发的价值链高端,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对资金有着强大需求的产业;同时,其产品的非保值性、较大的需求弹性、担保机制的不完善性又使其成为一个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产业。 作为世界上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资本市场上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李军著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创新》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问题分析与对策剖析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李思屈等著的这本《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的研究以实现文化产业综合效益的政策评估为目标,以产业经济的逻辑基点为入口,进而追求包含社会文化等公益因素,为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与文化事业政策研究留下接口。本书采用的“3P模型”,是基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一种指标体系,同时又吸收了欧美“创意指数”的基本思想,以求与国际学术思想的研究模型接轨,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和对话。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叫先锋书店的故事集,40 余位作者撰文坦露自己与这座特色书店的种种渊源与情结,文笔细腻,故事生动感人。 叶兆言、苏童、韩东、薛冰、曹寇、钟立风、许钧、骆冬青、余斌、素黑等活跃于当下的作家学者,以及一批正在成长中的年轻读者,共同记述自己的“先锋时光”。 做一家特色的书店,成功的不是赢利,而是通过做书店而积聚了一批具有精神追求的人,并因此而开辟一块纯净的“精神园地”。 全书开篇即是钱小华的访谈和他的4篇文章,从中可管窥他与先锋20年岁月中的成长与变化。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研究》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出发,详细列举了我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系统梳理了农村公共文化物品供给中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矛盾,认为现实管制型的文化体制以及不彻底的财政分权体制是造成农村公共文化物品非均等化和低效供给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并指出服务型公共文化体制的转变与构建是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制度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以中央与地方政府文化服务事权与财杈的合理划分为基础,也需要采取具有多元竞争并存特征的多元供给模式,更依赖于包括农民文化需要满意度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999-2009年是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政策快速转型的十年。文化产业政策十年是造就中国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十年,同时也是促进中国新文化变革的十年。这个十年构成了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文化发展史和文化政策发展史。造成中国当代文化政策这一深刻变革的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是国际社会的深刻变革。全球化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轨迹,也改变了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积极应对全球化、参与全球化,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塑造全球化,并且以此在重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新秩序的同时建构中国自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它的一个标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划分中国当代文化政策运动分期的一个界标性事件。文化产业政策的选择与制定翻开了当代中国文化政策发展史的崭新一页,从而使得当代中国文化政策
“世界文化产业”丛书由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陆地教授于2004年初开始组织外专家、学者编写,目的是为中国文化产业的经营者、管理者、研究者提供一个瞭望、借鉴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窗口和实证。该丛书以国别为单位,分别介绍世界上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市场的情况、管理制度和发展模式以及经验教训等,内容涉及出版业、电影业、电视业、广播业、音像业、广告业、演艺业、网络业等方面,资料翔实,数据丰富,历史与现实衔接,宏观与微观兼具,亦述亦评,饶有新意。
本书归纳了我国媒体融合相关政策和近年来的市场环境,通过对国内外媒体融合发展的实例,分析了我国媒体融合的现状,对电视行业的媒体融合发展方向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并读实现媒体融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需要解决的茅盾做了分析,对电视行业的媒体融合技术实现和路径进行了研究。作者希望在中央全面推进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总结几年来电视行业开展媒体融合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教训,梳理出传统电视向全媒体转变、进化的实现路径及步骤。与行业读者共同探索我国电视媒体实现媒体融合和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本书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研究部2010年的重点项目,既是首次对外文化产业应用理论的一次初步总结,也是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所做的理论教材准备。 通过一学期的读书与整理,最终收录理论共159条,以篇章分别予以介绍。,每则理论都注以出处、释义以及要点归纳,希望成为文化产业初学者与研究者的基础工具读本。
意象讲坛丛书《新常态:城市发展与创新设计》作为“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系列丛书,辑录了2015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成都峰会的精彩嘉宾发言,主要内容和观点涵盖以下领域:城市发展与创新设计、工业设计与产业整合、金融创新与创意创业、园区协同与产业集群。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但涵盖各个领域的前沿观点,而且结集了许多经典案例,有助于文化产业从业者了解的产业动态和行业趋势。
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的重要子活动海峡两岸客家论坛于2012年11月23(星期五)下午在嘉应学院举行,该次论坛是沟通世界客家宗亲,连结两岸客家根脉,响应广东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建设幸福广东,树立梅洲“客都”品牌,推动客家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对接客家文化与经济工作的重要活动。
全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编,包括六个章节,即章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视野、第二章当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指向、第三章视觉工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创新、第四章国外视觉文化业态实践的案例研究、第五章我国视觉文化业态实践的现实发展、第六章视觉文化新业态项目规划的个案解读。前三章内容侧重于从理论层面着眼,宏观探讨文化产业创新与视觉工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命题;第四章至第六章内容则聚焦于现实的视觉工业产业实践,分别从国际、两种视角,以及传统文化可视化、数字合成影像、音乐艺术可视化三个新兴文化业态实践案例出发,研究当下我国视觉文化新兴业态的实践探索与现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