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上看见深渊》是一本特别且深刻的对话录,书名语出鲁迅 于浩歌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书中,诺奖候选女作家残雪与其胞兄、著名哲学家邓晓芒分别从文学和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数次进行了一场二人都感到 很累 又 很有必要 的世纪对话。作为亲兄妹,两位作者在血缘及思想成长经历上的联系,令他们得以基于各自领域丰富的学识而作跨领域的拓展性讨论,较之一般对谈更具亲和性和启发性,亦为对话这一文体结构,添加了更丰富的色彩和思辨的张力。 话题营养丰富,涉及中西哲学、美学、文学,中西文化比较,宗教和无神论及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心理,作家批评家和欣赏者的心灵结构或层次,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信仰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与认识的关系,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和一般生活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等,系10年间的二
本书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主要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相关概念,详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结构要素;在分析文化认同在新时代条件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后,提出了应对挑战、构建新认同的对策方案,包括历史借鉴、构建路径和构建机制等。本书坚持问题导向,把学术研究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紧密联系起来,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可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学习研究文化建设、软实力发展等相关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站在全球物的交往视角,基于丝路物质文明交往、丝路制度文明交往、丝路精神文明交往三大层面,围绕器物、技术、制度、经济、艺术、文学、宗教七大要素展开研究。物质上丝路器物是中国美学向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俄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是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两国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中俄从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到“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在高水平运行,不断迈上新台阶。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支持者、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合作伙伴。2015年5月,习近平与普京总统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为中俄关系继续向前推进注入新的动力。 这部新版《中国和俄罗斯的故事》并非一般的回忆录,也不是普普通通的文集,而是凝聚着中俄双方28位作者多年心血、能打动人们心灵的故事汇。 《我们
本书以2013~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为对象,构建了基于国家统计数据的文化经济空间地图,分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台湾为代表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展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带状”发展,探究了粤港澳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政策及存在问题,并对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对区域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大事记进行综述和梳理。
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是很多地方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品,能够把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产品的创造能力比文化资源还要重要;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首先要从文化资源战略入手,而文化资源战略要从文化创造能力开发入手。本书从营运模式研究出发,对如何盘活区域文化资源有着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书从四个方面创新性的推出了套融媒体运营理念,是一本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适合于融媒体的管理者、研究者。
《文化生产力:一种社会文明驱动源流的个人观》是理论界部专门而系统研究与总结“文化生产力”的著作,集中对“文化生产力”这一主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探讨,全面阐述了社会总发展的动因与推动再认识、文化、文化作为生产力、文化与经济参入关系的适时把握等内容,并力求形成属于作者自身的思想和观点,具有理解认识的说服力和思想脉络的拉动力。
本书是一部学术论文集,主要研究了近代以来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即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的基督教传播史。该书为中外众多著名学者的精品论文集合而成,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分为历史、社会、文化、神学、现实这五编。
《文化生产力:一种社会文明驱动源流的个人观》是理论界部专门而系统研究与总结“文化生产力”的著作,集中对“文化生产力”这一主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探讨,全面阐述了社会总发展的动因与推动再认识、文化、文化作为生产力、文化与经济参入关系的适时把握等内容,并力求形成属于作者自身的思想和观点,具有理解认识的说服力和思想脉络的拉动力。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即使是在语言表达和应用的方式上,各种文化之间也不是能够完全一一对应翻译和转化的;同时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也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为人处事原则和喜好憎恶。例如,中国人和一些海外华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龙凤呈祥、望子成龙”在现实生活中是吉祥和美好的祝愿和理想;而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那些与宗教有关的传说中,龙则多是邪恶的象征、是被骑士们铲除的对象。当然,现在龙的形象在西方慢慢变得中性化了,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也开始喜欢龙。例如,笔者Linda就对中国龙的各种传说非常着迷,包括龙的五种颜色和九种姿势。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的天寿山麓,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从1409年开始营建长陵,到清初思陵竣工,十三陵的建造先后经历了200余年。其陵寝建筑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保存较为完整。陵区内共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除了皇帝陵,陵区内还有明朝皇妃墓7座、太监墓1座,以及行宫、神宫监、祠祭署等若干附属建筑。1961年,明十三陵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新世纪以来,我国全民教育程度普遍有所提高,视野也较以前大为开阔,有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满足较高层次广大读者的需求,似有必要从单纯解惑转向多元化的启迪。笔者在湘南学院的讲学实践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因此,《双创之源:知行互补 科艺交融》旨在尽量以科普散文形式从各个不同侧面来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花丝镶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 北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承袭了传统的宫廷艺术,具有雍容华贵、典雅大方、造型优美、做工精细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花丝镶嵌》详细介绍花丝镶嵌技艺文化渊源、奇珍异宝的材质、花丝镶嵌作品的种类、工序、技艺、作品的收藏与保养等,对于广大读者了解这一古老的艺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结合现今国内外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网络正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网络传播力作用显著。海外网络传播力日益成为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推进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本书研究了中国大学、中央企业和各个城市2021年的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情况。研究团队选取了184所中国高校、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属的96家中央企业、337座城市(自治州、地区、盟)作为中国海外网络传播力的研究对象,报告主要在Google、Wikipedia、Twitter、Facebook、YouTube、Instagram及TikTok7个海外网络平台上挖掘相关数据,通过模型设置和算法测量研究对象的海外网络传播力情况,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海外网络传播力、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供参考。
《留学与跨文化能力——跨文化学习过程实例分析》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讲师史笑艳编著,是部对留德中国德语专业交换生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多维整体性描述的专著。 作者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从留德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出发,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对其跨文化能力的具体表现和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本书有严密清晰的理论作为支撑,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在大量真实案例的采访总结的基础上,为读者展现了一副严密、科学、视角新颖的德国留学生活图景。虽为学术专著,却并不晦涩难懂。 本书丰富的真实案例和研究一方面可以对即将赴德留学的同学起到借鉴作用,帮助他们在德国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国德语专业的教师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证素材,在全面了
《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化生态学视角)》将文化生态学引入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采用历史文献研究、系统研究、田野作业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在梳理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系统后,从静态结构与动态过程两条路径分析总结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从文化生态位角度对文化生态系统与遗产本体结构失衡表表现与原因进行分析,以动态的眼光、系统的方法、定量化的研究为基础,对探索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具体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