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里的中国”,是内政外交等宏阔视野下的中国,也是碗里的一片肉、记忆里的一首歌、藏羚羊的一次迁徙,还有大山里的孩子、湄公河上的一次拯救…… 从1978到2018,每年一部电影好似时光机,带我们去回溯40年来银幕内外那些难忘的瞬间。光影与回忆交织的,是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也是一朵朵奔腾着的小小浪花心中的中国。
本书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主要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相关概念,详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结构要素;在分析文化认同在新时代条件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后,提出了应对挑战、构建新认同的对策方案,包括历史借鉴、构建路径和构建机制等。本书坚持问题导向,把学术研究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紧密联系起来,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可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学习研究文化建设、软实力发展等相关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我国当代乡村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不仅需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还需要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风文明,需要把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相结合,实施文化治理。通过乡村文化治理,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乡村发展,能够有效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乡村文明建设质量,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本著作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治理,旨在解决当代乡村文化治理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同时可以为乡村文化治理实践提供策略启发。全书围绕研究中心,重点研究乡村文化治理环境基础、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文化传播、乡村文化治理政策的调适等问题,材料充实,
本书以2013~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为对象,构建了基于国家统计数据的文化经济空间地图,分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台湾为代表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展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带状”发展,探究了粤港澳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政策及存在问题,并对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对区域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大事记进行综述和梳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花丝镶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 北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承袭了传统的宫廷艺术,具有雍容华贵、典雅大方、造型优美、做工精细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花丝镶嵌》详细介绍花丝镶嵌技艺文化渊源、奇珍异宝的材质、花丝镶嵌作品的种类、工序、技艺、作品的收藏与保养等,对于广大读者了解这一古老的艺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书的全文逻辑思路是,从学术概念、战略意义、全球化背景起航,围绕着中西跨文化交流,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机遇挑战到对策建议,最终落脚点是如何促使中西跨文化交流向着有利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该对于中西跨文化交流有怎样的积极回应,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在欧风美雨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构建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发扬光大自身的影响力。全书正文共有8章。
《文化传播与文明对话:跨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论集》首先从单向的文化传播现象入手,进而探讨跨文化交流的模式,并以具体的个案来深入分析文化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流变。其次,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考察了在两种文化中看似相似或表现各异的社会文化思潮、民间叙事和教育传统,探究这些文化表象背后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最后,从文明对话的价值立场出发,通过宏观阐释和具体实例讨论了文化之间的融合互补、相互影响和未来取向。
《熊澄宇集/中国文化产业十家论集》收录了作者熊澄宇自2001年以来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部分论文与演讲,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理论篇、政策篇、实践篇和借鉴篇四个部分,50余万字。
本书是一部学术论文集,主要研究了近代以来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即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的基督教传播史。该书为中外众多学者的精品论文集合而成,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分为历史、社会、文化、神学、现实这五编。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的天寿山麓,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从1409年开始营建长陵,到清初思陵竣工,十三陵的建造先后经历了200余年。其陵寝建筑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保存较为完整。陵区内共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除了皇帝陵,陵区内还有明朝皇妃墓7座、太监墓1座,以及行宫、神宫监、祠祭署等若干附属建筑。1961年,明十三陵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书站在全球物的交往视角,基于丝路物质文明交往、丝路制度文明交往、丝路精神文明交往三大层面,围绕器物、技术、制度、经济、艺术、文学、宗教七大要素展开研究。物质上丝路器物是中国美学向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
《留学生与近代中俄外交变演》以晚清至民国初年的近代中国留俄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搜集的各类史料和中外文献,以文化外交作为理论分析工具,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中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