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总结概述了中国与日本两国自汉代开始的交流史。全书按时代和标志性事件或人物划分章节,全面展现了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将中日两千年互动中的交流、融合、挑战、动荡浓缩于薄薄的书页之中。在叙述之余,作者还严谨地考证了几个学术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包括邪马台国在哪里、倭五王是谁、国书事件真相等。
《文化遗产学》分为八章,逐一阐述文化遗产学的学科构架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问题,将迄今关于文化遗产的概念、类型、构成、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原则、机制、方式等等认识,进行了系统化的归纳和理论化的总结。 《文化遗产学》是适应中国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欲利用实践的迫切需要,在对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欲利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文化遗产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初次尝试。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时代,德国文学、哲学、文艺思潮对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录了国际知名汉学家马立安 高利克先生有关中德文化交流领域四十余年的15篇研究硕果,主要围绕歌德、尼采两位文学界与哲学界巨匠,涉及斯宾诺莎、里尔克及德国表现主义批评家等在中国学界的翻译、接受与传播,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作家(如张君劢、胡适、张闻天、郭沫若、茅盾、冯至、顾城等)对德国文化与文学的译介、阐释与创造性误读。全书为中德文学、文化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提供了一个来自中欧汉学家的 他者 视角。其研究方法灵活多样、资料详实厚重、考证细致入微,结论具有启发性,充满真知灼见。作为尼采在中国研究领域的*早汉学家,高利克先生的学术敏锐性与洞察力令人钦佩难忘。
对于中国人来说,非洲是一块熟悉又陌生的大陆。在反殖事业中与中国人并肩的战士,抬中国入联合国的黑兄弟,不可谓不熟悉;但如果细追究下去,非洲究竟需要什么?非洲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恐怕又没谁能说得清楚,不可谓不陌生。 非洲与中国在各自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发展上的耦合关系,该种关系将使得双方 终都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放。这一过程的展开,会令非洲与中国在过去的亲密政治关系,以及在 的紧密经济关系,终于获得其历史哲学意义。 邱立波主编的《在非洲发现中国》分为三部分:世界观察、专题研究、名作译介。所收录的文章主题聚焦非洲,描述它与中国在各自的历史过程中,所逐渐呈现出的在其发展上的耦合关系。
玉是中国历史最长的文物之一,已有8000年的历史。玉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最早的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它记录了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文明,从上中古走向近代的历史。玉在数千年间,被中国祖祖辈辈的人挑选出来,精雕细琢,做成理想的形状,赋予理想的属性,佩在理想的位置。玉,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爱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历久不衰的民族风尚。了解中国玉文化,能够帮助青少年生动具体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中华民族独特的图腾和审美意识,认识中国人的道德理念和民族精神。周中栋、海慈编著的《中国玉文化读本》,以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主线,综合介绍了玉器的基本知识、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玉器的鉴赏,给予青少年读者一些玉和玉文化的启蒙知识,引导更多的青少年知玉、爱玉,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全面介绍和研究了有关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涉猎广阔,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其中一些篇章雄厚、深刻、沉甸甸。应该说,本书为我们文化遗产学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信的依靠。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这个对中国人十分陌生的名词,是联合国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新提出的项目和概念。怎样站在全人类和全世界的高度理解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它的价值和形态是什么?如何对此种遗产进行分类与保护?联合国为什么要对它进行世界性的保护?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怎样欣赏和鉴别这种新型遗产? 本书全面介绍和研究了有关口头和非物质产的概念,联合国保护之的由来; 人表作 评定的国际标准,此种遗产 申遗 的程序,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分类,科学评价,口头和物质遗产的形态与价值,中国的研究与保护等。
《中国文化在英国》整理自范存忠先生193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论文。范先生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角度,对相关英、法、德等外国文献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系统阐述中国文化对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的影响及其源流。本论著已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经典书。此次将范先生用英文写就的论文原稿首次出版,原汁原味,,更有利于了解和研究范先生学术成果的源头和精髓。
《文化生产力:一种社会文明驱动源流的个人观》是理论界部专门而系统研究与总结“文化生产力”的著作,集中对“文化生产力”这一主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探讨,全面阐述了社会总发展的动因与推动再认识、文化、文化作为生产力、文化与经济参入关系的适时把握等内容,并力求形成属于作者自身的思想和观点,具有理解认识的说服力和思想脉络的拉动力。
本书是一本文集,作者是风景园林的教师、研究者和设计师,也是《风景园林》杂志的主编,《风景园林》是行业内很重要的学术刊物之一,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作为这本杂志的主编,作者要为每一期杂志写刊首语,本书中的多数文章就选自和改写于《风景园林》杂志的刊首语。另有一些文章来自于专业媒体采访的整理,还有一些文章来自于作者有感而发写出的一些文字。
《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化生态学视角)》将文化生态学引入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采用历史文献研究、系统研究、田野作业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在梳理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系统后,从静态结构与动态过程两条路径分析总结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从文化生态位角度对文化生态系统与遗产本体结构失衡表表现与原因进行分析,以动态的眼光、系统的方法、定量化的研究为基础,对探索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具体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通过27篇丰富、知性的随笔和大量精美的图片,生动地记录了作者与朋友远行俄罗斯的一次文化之旅。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作者参观了与各位作家、诗人、作曲家、音乐家、舞蹈家相关的场所,引发了自己对俄罗斯文化的深远回忆。上篇中,作者与普希金、屠格涅夫、高尔基、托尔斯泰等人对话,动情讲述与俄罗斯文学的遇见;下篇中,作者聆听柴可夫斯基、普加乔娃、梁赞诺夫等人的琴声、曲声、歌声,优美再现与俄罗斯艺术的遇见。作者用极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全方位的文化视角,诠释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结合。
“东方”与“西方”之间跨越各种界限的文化交流连绵不绝、苍黄翻覆,最初的古老传说在不断的重新阐释中,总是展现新的折冲交错和愈来愈不可阻挡的相互深度影响。虽然人类共同经历的跨文化交流历程饱含着许多血泪沾巾的文化入侵和思想压迫,却也保留着诸多精神距离的拉近和彼此心意的沟通。 本书选择了世界文学史上的许多名著和相关评述,作为促进我们进行成功跨文化交流的“酵母”,并结合当代跨文化交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来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案例进行新角度的理解。在这些文学名著中,真实而又全面地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源远流长的跨文化交流经历,尤其是内在的精神、观念和感情交流的经历,所以它们往往比纯粹的历史记录更能引发后人的共鸣和思考;而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这些名著的不同评论,又往往能更好地开拓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