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2019年在广东中山市举办的 大航海时代珠江口湾区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交流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收入国内外与会学者论文43篇,内容聚焦大航海时代中国南海-珠江口湾区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的海洋生态、海洋贸易、海洋网络、海上人群、航海生活、滨海社会、海洋信仰等国内外学界关注的前沿领域和热门话题,对当下海洋史学研究理念、学科框架、学术范式、学术体系,以及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多语种、多形态新史料运用,也有诸多探索与思考,与 一带一路 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密切关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全书编纂工作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史实为依据,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印两国在历史上的双向文化交流。全书共设置800条目,对两千多年来中印两国贸易往来、科技交流、佛教交流、哲学交流、语言学交流、文学交流、艺术交流、民俗养生健身交流、交通交流、外交往来、学术交流等进行总结,含4000多主题,110万字,配图1300幅。本书的关注点主要有三:一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二是人员往来与交流;三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新世纪江西文化十年(2001-2010)·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世纪江西文化十年”丛书之一。该书首次以大型图文书形式对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和保护成果的一次总结,融丰富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欣赏为一体,对宣传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敦煌、新疆、西藏等地出土汉藏文献、金石碑铭、汉藏传世史籍等对唐前期吐蕃在河陇地区的进出与军政建制、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的节度使、都督、部落、部落使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反映的汉藏文化交流问题做一些考察辨析,以说明自己的见解,以期能够抛砖引玉,将吐蕃统治河陇西域历史和这一时期的汉藏文化交流史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中华之美”丛书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项目,旨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中外读者共享中华之美。中国古典诗词是体现中华之美的典范,“中华之美”丛书选取自《诗经》以来的中国古典韵文作品,配以与诗意相应的中国传统绘画,按时代分为8个专题,推出汉英、汉西、汉法对照三个文版,共32分册。丛书汇聚十几位中外翻译家的心血,荟萃多方面中国文化精粹,希望帮助更多外国朋友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共享中华之美,并力图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加广泛、深刻和持续的影响。 Sharing the Beauty of China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代诗歌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中国诗歌在 体裁、形式、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探索,类型多样,内容广泛,成果丰硕。 本书精选 70 余首汉魏六朝诗与拉美汉学家、译者罗豹鹿(Pablo Rodríguez Durán)先生的译文,
本书主体分为五章二十三节,对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进行反思,并对生存现状、结构特征、社会功能、生态保护等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旨在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发展。①将“文化生态理论”系统引入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本项研究成果将文化生态理论系统运用于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事项,并对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结构,社会正负功能,文化生态变迁,生态系统诊断,生态系统评估,生态补偿机制等问题展开理论和实践探索。②树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理念。本项研究成果在官方政策“文化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必须从政府扶持繁育的单一发展取向,走向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的综合干预取向”的生态补偿理念。③建立了
中和韶乐是历代宫廷举行祭祀及宴享等重要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融礼、乐、歌、舞为一体。天坛公园每年春节都会进行祭天乐舞表演,从服装、舞具到仪程,全部按史书记载原套模仿演出,演出场面十分华丽壮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和韶乐》通过中华礼乐发展、每个朝代雅乐演奏场所、正音的教化功能、乐器和史籍的考证、音乐人物音乐时间的介绍等,向读者展示中和韶乐作为中国历代宫廷音乐瑰宝、世界音乐文化珍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本书主要以研究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遴选了近四年来自世界各国的20篇文章,并将其翻译成中文。全书共分四个板块:创意产业理论研究、创意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创意产业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