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绢人》中的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关系。它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士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题材。艺人们经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和头饰等十几道工序的精细手工制作,做成栩栩如生的立体人型。它的头脸和双手都是用蚕丝制作的,它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做成,“绢人”由此而得名。北京绢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是以丝绢为主做的人形,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舞动南方——南派醒狮》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狮舞扬威、迎祥舞南狮、自成一格的南派狮艺、雄狮争霸瑞气千条等内容。 《舞动南方——南派醒狮》由曾应枫编著。
楼下村妇女的社会地位比较高,这一点在大宅的二楼和三楼包含便于妇女劳作的大空间可以得到印证,也是当地非常值得关注的文化特色。 本书正文共十一节。节记述调查者一天的调查过程和生活经历。第二节至第五节说明楼下村的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状况、村落布局和村中主姓刘氏的来历。第六节至第八节分析大型住宅的形制和特点、前堂的装饰风格、注重人文传统的建筑装饰特色。第九节剖析楼下村妇女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原因。第十节至第十一节记载了刘氏宗祠和村中各种小庙等公共建筑。 正文后的图版篇则以平面、立面、剖面等测绘图68张和拓片9张,全方位展示楼下村的地理环境以及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形制、布局、木构造型、装饰图案等。
这是一套供公共场所橱窗展览用的图片。全套共120张,幅面300mm*230mm,包括中国现有29项世界遗产,共计231幅图片,全彩色精印,每图均配有简明的说明。展出时若按上下的两层排列,图幅之间相距10厘米,展线约长25米;如按上中下三层排列,展线约长16.5米。图片说明另纸印刷,剪裁后贴于图片之下即可。图片说明为中英文对照。中英文可同时并用,也可以分开使用,用户可根据不同情况决定。 本套展览图片可供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图书馆、文化馆、宾馆及其他公共场所展出,同时它备有精美的封套,也可供收藏或作为礼品馈赠。
铜鼓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打击式乐器中的一种,集重器、神器、乐器、礼器等多种文化功能于一身。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创始期约在春秋时代,最初的形态来源于炊具铜釜。当代壮族铜鼓习俗的分布以红水河流域为核心,集中分布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天峨县、南丹县、巴马县、凤山县、大化县和广西百色市田林县、隆林县、西林县及与广西毗邻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壮族聚居地区。壮族铜鼓习俗内容十分丰富,有铸造习俗、使用习俗、歌舞习俗、传承习俗等多种类型;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包括造型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神话传说等艺术内容;主要以建筑活动、婚恋嫁娶、丧葬祭祖、节日庆典等具体文化时空为载体;具有娱神、镇邪、娱人、礼人和象征权力地位、财富等民俗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壮族铜鼓习俗之传承保护应加强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清凉天地:新会葵艺》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新会葵艺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新会葵艺形态。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北京绢人》中的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关系。它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士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题材。艺人们经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和头饰等十几道工序的精细手工制作,做成栩栩如生的立体人型。它的头脸和双手都是用蚕丝制作的,它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做成,“绢人”由此而得名。北京绢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是以丝绢为主做的人形,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简称药线点灸,堪称壮族医药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主要是通过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穴位或部位,疏调龙路、火路气机,而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流传于壮族聚居的柳州地区。经发掘、整理、研究,这一特色疗法不仅得以留存和延续,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应用和科学实验研究,已发展成系统的理论,上升为壮医药线点灸学。这标志着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传承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为这项的菲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规范传承和创新应用提供了重要保障。本书旨在广大读者认识并进一步了解这一的壮族医药文化。通过对药线点灸的概念、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治病机理、功效、手法、用穴规律等基本内容及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发展情况、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并结合人物故事,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独特治疗
高万飞、李宝杰、杨和平辑录的《陕北传统民歌 》一书致力于收 集、整理、挖掘历史上广泛流行于陕 北一带并保存至今的备类民歌,其材 料来源基本出自一线民歌演唱者和基 层音乐工作者之手,经过了长期的积 累和锤炼,迄今大部分还能在各种演 唱场合听见。该书在辑录和整理过程 中,保持了陕北传统民歌的原汁原 味,不做修饰;针对不同民歌分布以 及风格特点进行了体裁上的划分,并 撰写有相对应的概述性文字,方便掌 握其风格与演唱。全书共收录陕北各 地传统民歌及曲牌420首,涉及形式 体裁8类。
苑杰所著的《满足穆昆与萨满教——以满足石姓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对满族以血缘群体为基础传承萨满教的状况给予了深入描述。充分地记录了一个家族在当代如何记忆和保存萨满文化的情况,在萨满文化资料建设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则从保护方法的操作性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了多视解的总结和探讨。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是科学地普查。为有效促进这项普查乃至研究、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方法”显得尤其重要。2007年6月初,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台湾东吴大学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30余名学者围绕这一中心议题,积极献出自己的学术智慧,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讨论。不仅对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况作了回顾,还介绍了此项工作的日本经验。专家们指出,21世纪开始的这次“非物质文化”概念下的调查工作,应该在前人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做好追踪调查并有所突破,即继往开来。为达此目的,要田野考察先行。专家们的讨论阐发,不仅
研究“和纸”可以了解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从而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一种有利的模式。本书通过四章介绍了“和纸”的发展,制作工艺,用途和功能以及其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本书是一本介绍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清潭腿的图书。本书介绍了临清潭腿的历史与发展,临清潭腿的基本内容,临清潭腿的基本功和基础拳,正宗临清潭腿的练法与示意,临清潭腿的概要和势法,以及潭门三十六天罡连环腿。本书是对临清潭腿这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的发掘和整理,极有价值。
曾应枫编著的《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注重 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端午赛龙舟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 全面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端午赛龙舟形态。 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 ,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读者从《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 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 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