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丛书《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的一本,本册为戏曲乡音,共分为五章:孤独乾旦、诗意昆曲、寂寞二人台、快乐彩调、风光花鼓戏,讲述了五种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其中京剧和昆曲已经是我国的代表戏剧,体现了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书中介绍了这些地方戏曲的由来、发展和当下的传承情况,地方戏曲体现了浓厚的民间特色,具有地方代表性,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戏剧形式。本书从对我国优良的民间文化追述和传承的角度讲述了民间戏曲和风俗习惯。本书主编阎晓明现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党组书记、台长。
“地图上的中国”系列图书利用地图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通过地图搭载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当代发展等内容,同时在纸质图书基础上开发可视听化的电子读物,达成融合传播效果,帮助广大海内外读者 好地了解中国。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41个中国项目作了简要介绍。
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技术与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一脉相承,以瑞安东源村为集中地,在王氏家族中传承下来。它严格遵循古法,选取上好的棠梨木刻字,刻的是老宋体、繁体字,主要用于印刷宗谱。关键功夫在于刻字有刀法,捡字有口诀,排版有格式,印刷有讲究。
“地图上的中国”系列图书利用地图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通过地图搭载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当代发展等内容,同时在纸质图书基础上开发可视听化的电子读物,达成融合传播效果,帮助广大海内外读者 好地了解中国。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41个中国项目作了简要介绍。
《杭罗织造技艺》由顾希佳、王曼莉编著。杭罗因产于杭州而得名,由纯桑蚕丝织制而成,分直罗、横罗和花罗,质地轻薄,手感爽滑,花纹美观雅致,穿着挺括舒适,多用作夏季衣衫、蚊帐等面料,深得百姓喜爱,曾与江苏的云锦、苏缎并称为“东南三宝”而名闻遐迩。《杭罗织造技艺》适合大众阅读。
摆在您案头的是《茶余饭后话北京》(2012年版),是2005年3月《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开播7年来,奉献给广大听众和读者的第7本书。《茶余饭后话北京(2012年版)》从2011年已播出和待播出的节目中,精选了17位嘉宾的近百篇文稿,占全年播出节目的近30%,反映出《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2011年在制作内容、形式和质量的一些特色。
齐琨编著的《江南丝竹》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是着重反映江南丝竹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 《江南丝竹》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 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 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 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郝志毅主编的《钱塘记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英技艺卷》为“钱塘记忆”丛书中的一卷,选取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技艺有关的内容。 “钱塘记忆”丛书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普及非遗文化、保护非遗传承而推出的,书稿定位为“学术精神,通俗写法”,体现知识性、科学性、艺术系、可读性。立足介绍重点非遗项目的发展脉络、传承发展故事、代表性传承人、技艺风格特征等,讲述非遗传承历史故事。
本书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长期关注非遗领域发展动态,既重视非遗理论研究,亦重视个案和田野调查。自2008年以来已出版11册,刊发了一系列观点鲜明、见解独特的文章。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影视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研究等。全书既重视非遗理论研究,亦重视个案调查,本辑论文合集继续展示非遗研究成果、传播非遗保护理念、促进非遗研究深入发展。
江南丝竹是一种 江南韵味、雅俗共赏的音乐艺术,也是中华 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本书阐述了上海宝山大场地区江南丝竹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非遗传承代表人物的艺术经历与创作历程,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江南丝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宝山大场地区的传承、保护、现状与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起源地在南京明孝陵,明孝陵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环境优美而著称。本画册以明孝陵地面文物为经,以时间为纬,精选了130幅左右中外人士拍摄或绘制的珍贵历史图片,通过老图片这一独特视角,再现了明孝陵历史沧桑和迷人魅力。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生动记录重庆本土市级非遗保护项目388项(含 44项),市级项目传承人533名(含 40名)。丛书按照国家非遗名录类别分十大类别,每册选择 代表性项目约30个作重点介绍。谭小兵编著的这本《斯土斯民》为其中之一,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三类,并选择了3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括秀山花灯、宝顶架香庙会、丰都庙会和1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入尝新、盐运民俗、郁山孝歌等。该书以项目为基础,每个项目又包含项目简介和传承人选介两部分。全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整理、记录了重庆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相关专家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成果展示。
作为世界第二大洲,非洲这片土地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它的南北两端分别是喀拉哈里沙漠和撒哈拉沙漠。而其中间则是刚果盆地茂盛的热带雨林与几内亚湾沿海地区,高耸入云、终年积雪的火山,一望无垠的热带稀树大草原以及东非大裂谷。尽管这样,非洲却仍然是人类的摇篮。当地出土的化石表明,早在100多万年以前,一种会使用工具的灵长类动物,即刚刚直立行走,并将进化为智人的早期人类就已经出现在东非草木繁盛的高原之上。非洲不仅是人类的诞生之地,而且,无论其自然条件如何恶劣,这片土地还是养育了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人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