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内容简介 丛书以音乐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福建省入选国务院批准的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关传统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音乐等项目的音乐材料为主干内容,为了普及与教育的方便,各分册均按概述、唱腔曲谱、器乐曲牌曲谱、锣鼓介头、选段、传承人介绍等大致板块进行设置,不同于以往的资料整理汇编的做法,而是按有利于学习者对分类学习与掌握的需要进行编排。丛书19卷20册,共收入23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它包括:《南音》《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闽剧》《闽西汉剧》《北路戏》《大腔戏》《梅林戏》《四平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木偶)》《十番音乐(福州)》《十番音乐(闽西)》《锦歌 东山歌册 畲族民歌》《伬艺 评话》《北管 拍胸舞》《南词》。 本书内容简介 莆仙戏,原名兴化
本书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文献收集对比及实证演绎等研究方法,对东巴古籍文献遗产的属性、种类、现存状况等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论述,从研究对象实际保护需求出发,置研究于遗产信息资源建设、保护管理与信息服务为一体的 整合性保护模式 框架之内;通过对整合性保护界定、范围、内容、运行条件进行分析论述,结合东巴古籍文献遗产保护实际案例,将演绎分为近期、中远期两个维度,从资源建设、保护管理与信息服务三个层面进行推理,围绕一套整合性保护模式分别展开实证研究。
本书在国家 一带一路 倡议的大背景下,旨在通过搜集、翻译、整理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墓葬文化遗产情况,以墓葬文化的概念入手,通过其葬式、葬法、葬俗、陪葬品中包含的中国文化因素,展现中华文明与中国周边国家乃至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及其遗产,并通过墓葬文化遗产名录与谱系的撰写最终集结成书,向大众展示这一成果,讲好中国故事,让遗产和文物说话,为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 服务。本项目丛书共分4卷,即北亚卷、中亚卷、东北亚卷、东南亚卷,本书为东南亚卷。作者团队在负责的区域内以距今5000年至民国时期为时间范围,按年代、级别、族属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墓葬(高等级墓葬和一般平民墓葬均有),收集其葬式、葬俗、风格、陪葬品中包含中国文化因素的材料(包括在当地搜集到的资料和国内外已出版、发表的学术成果),
毛南族肥套是毛南族人做还愿的祭祀仪式,直译为做还愿,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面具等艺术元素成为风格独特的民俗活动。它以歌、舞、乐、戏等艺术形式展现了毛南人祈求民族生生不息、冀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2008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从“毛南族肥套”的历史传说、艺术形态及其元素、文化内涵、保护与传承四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这一艺术形式,让读者明白肥套是一种宝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仔细品味其中的善、诚、信、孝。书中主要介绍了接9币舞、三光引路、三元召度、三界保筵等12支仪式舞蹈,架竹桥、茶礼、转红桥、架布桥等8个重要的还愿仪式,这些都是毛南族肥套中的经典内容。毛南族肥套在数百年的发展当
中国非遗文化是中国本土 传统文化知识的集成体现,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而中国的 非物质文化 是中国非遗文化的 代表。中国非遗文化特别是中国的 非遗文化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本读本选取以江苏领衔申报成功的10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介绍,包括昆曲、古琴艺术、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云锦织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缂丝)、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宋锦)、端午节、京剧。知识传播,术语先行。每个非遗项目选取20个核心术语为知识节点,以趣味故事脚本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国非遗核心术语所承载的重要知识及文化观念。读本为汉英对照形式,以汉语核心术语为线索,加以文字解说,并配有趣味插图及互动问答等内容。适合作为 教育学院
本论文集是跨学科、跨国人类学诗学团队三十余年间的田野研究成果集锦。本书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在人类学及田野工作中呈现与文学诗学不尽相同的观察。诸作者从人类学著述的文化写作、歌谣与诗作、电影与戏剧、乐舞与绘画、数字新媒体运用,以及在跨学科、跨专业和跨方法的合作人类学实践中,展示他们和地方人民长期田野互动的人类学诗学特征,探讨何以能将诗性智慧进一步引申至社会诗学观察与本体追索之中。不同以往的是,本学术论集 将几位中国人类学家的田野诗作放在开篇,对比、隐喻、深情、性灵与直觉均源出于文化多样性的心底感触,以续读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特定空间、群体传承的知识、信仰、情感、艺术、技术及其外部表现形式。 本书包含节日习俗、民间信仰、集会仪典和社会实践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高水平论文。此类非遗项目在我国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丰富的表达形态。中国民间信仰是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 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近年来备受海外汉学关注。全面梳理20年来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成果,经筛选、整理后结集成书。
崔墨卿和甄玉金编著的《颐和园传说》围绕着颐和园的修建历史、园林建筑、人物风情、趣闻逸事,曾经产生过大量民间传说和故事。民间传说是人类文化的早期启蒙和宝贵结晶。许多流传悠久、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最早都属于民间传说,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粱山伯与祝英台等。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先生一部闻名中外的《聊斋志异》,可谓是民间鬼狐故事的结集。由于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的盛行,中国的民间文学其实可视为正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补充,甚至可能更接近真实。
“苏仙传说”是历史悠久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苏仙,名耽,汉时桂阳人。苏耽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年,瘟疫流行,他与母亲用橘叶、井水等熬制汤剂,救治了病人。民间传说他后来跨鹤成仙。 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申报的苏仙传说经 批准列入中国第四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苏仙传说”在各地有着较广泛的影响,含 典故“橘井泉香”。 本书共分八章,系统地研究、整理了“苏仙传说”,有助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书中收入多幅插图,图文并茂。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就像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家庭,有着丰富的种类和表现形式,无论是进入世*级、国*级抑或上海市级等其他层级的名录,它们都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离我们很近,但似乎我们又对它们很陌生。现在,让我们翻开这本书,一起来领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吧。
本书从武汉市列入省市和 名录的非遗代表项目中选取了10个类别的40个项目进行评说。每个项目除作简要概述之外,以相关传承人的口述为主,结合专家点评。中国非遗保护工程的要领在活态传承,关键在于传承人,因此由各位传承人现身说法,口述其传承历史和现状及项目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内涵,既贴切又生动感人。如书中湖北评书的传承人何祚欢、武汉木雕船模传承人龙从发的口述中,有对艰辛传承的文化根脉、工匠精神和社会价值的生动阐述,读来让人印象深刻,也增强了我对武汉这座城市的认识。在纷繁多彩的城市文化表层下,饱含着历史与现代的文化基因,以深邃的楚风汉韵滋润民心。
观点明确,文笔流畅,内容丰富,叙述全面,是一本髙水平的普及读物。读《北京扎燕风筝》既得到许多宝贵知识,又读到许多精彩故事,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北京扎燕风筝的真挚情感,令人感动。这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好书。读《北京扎燕风筝》,不但使读者对北京扎燕风筝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全面了解,而且对坚守这片精神家园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们为传承扎燕风筝技艺所做奉献充满敬意。